果有因、心即佛,“东山寺”悟禅意

鹰瞳的世界 2025-01-06 03:18:37

在北欧这些天,必到的是中国城。偶然遇到一位云游的修佛禅师,聊间方知是国内深圳大鹏所城东山寺来这里的。早年间笔者曾出行过那里 。

被称为“东山寺”的地方国内还有几处:江苏省徐州市东山寺、甘肃省张掖市东山寺、江西省乐平市东山寺、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东山寺、广东省惠来县东山寺、贵州省织金县东山寺。

芬兰的中国城

深圳东山寺是传承中国禅宗“东山法门”的岭南名刹。

“东山法门”指五祖弘忍禅师的法门,因五祖住在湖北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该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所城旁,坐落于龙头石山南侧的山腰上,背山临海,俯瞰大亚湾。龙头石山不高,海拔一百多米,据说因山脊无树,光秃发亮,形态酷似南北而卧的昂首巨龙,故得其名。“龙头”是花岗岩石群,叫做“龙头石”,相传古时有一只巨大的大鹏鸟降落此石造化,因此龙头石山又名“鹫峰”。

该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所城旁

东山寺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一代风水大师赖布衣云游到大鹏湾。

在路经东山龙头石山时,发现该地有紫霞光,认为是吉祥之光,便告诉当地村民,此为胜地,如在此建一座庙宇,可保一方平安,于是建成了东山寺。上世纪五十年代此寺遭受严重破坏,寺内大鐘、塑像、匾额、琉璃瓦以及一大批文物均被砸碎、焚毁,仅存一座牌坊、一座石塔,两根吊钟的石柱。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地村民及华侨等善长纷纷捐献,古寺才得以重修,在二0一二年重新落成。

东山寺入口处

进入寺门,仰头便见仿古明清风格建筑的天王殿,门外前柱上悬挂一副楹联,曰: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得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仿古明清风格建筑的天王殿

楹联上款题有“岁次庚寅初秋之吉”,下款题有“莽园指墨敬书于穗城”。

读毕知是郭莽园在二0一0(庚寅)年初秋吉日写于广州。郭莽园是广东汕头人,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画院艺术顾问、中国手指画研究会顾问、世界中华美食药膳研究会顾问、水墨村村民等,早年受业于陈半醒、赵一鲁、梁留生诸耆宿,修习诗词、书法、篆刻、国画,根基扎实。作品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广州、西安、澳门、香港、澳洲、韩国等多地展览。出版有《莽园画集》、《莽园册页》、《郭莽园.狂狷与性灵》、《中国指墨》、《百年中国画家书法》、《潮汕工艺寻踪》等书籍。据传此联是民国李亭龄所撰,刻在山西小西天无量殿门两侧。李氏于民国初期在山西临汾隰县担任八年知县,颇有政绩云。

郭莽园画展讲演

全联三十二字,上下联各十六字,皆以五分句(三、三、四、三、三字)组成。

上下联蕴含深厚的哲理与佛教思想,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对因果律和心性修行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东山寺门外的上联“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得甚果”,探讨因果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果有因,因有果”简洁而深刻地揭示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佛教中,因果律被视为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之一,它认为一切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所决定,并产生相应的结果。“有果有因”,进一步强调因果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性。它告诉我们,每一个结果都是前一个或多个原因的直接或间接产物;同时,这个结果又可能成为后续事件的原因,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宇宙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种甚因,得甚果”,则揭示因果关系的具体性和差异性。

它告诉我们,不同的原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样地,想要得到某种特定的结果,就必须种下与之相应的因。这既是对个人行为的警示,即要慎重选择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是对人生规划的启示,即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

东山寺天王殿内部

下联“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承上而转说佛教的心性论。

“心即佛,佛即心”,直接指出心性与佛性的内在联系和同一性。在佛教看来,佛性是人人本具的清淨无染、智慧圆满的本性;而心性则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这两者本质上是同一的,只是由于众生被妄想执著所遮蔽,才无法显现其本具的佛性。因此,通过修行去除妄想执著,就能使心性回归其本原──佛性。“即心即佛”,进一步强调心性修行在佛教修行中的核心地位。它告诉我们,修行不是外在的寻求或崇拜,而是内在的淨化和觉悟。当我们能够洞察自己内心的真相、认识到自己与佛性的同一性时,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超越和心灵解脱。“欲求佛,先求心”,则具体指出修行佛法的正确途径。它告诉我们,在追求成佛的道路上,首先要从内心的淨化和觉悟入手。这包括去除贪嗔痴等烦恼、培养慈悲喜捨等善根、修习禅定智慧等法门。只有当我们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纯淨、光明、智慧时,才能逐渐接近并最终成就佛果。

东山寺远眺大亚湾

本联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将因果律与心性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展示因果律的普遍性和心性论的深刻性,还体现佛教修行中内外兼修、心行合一的精神。它启示人们要正视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种善因、结善果;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行,通过去除妄想执著,实现心灵的淨化和觉悟。这样的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有助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东山寺打卡地

楹联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要求语言精炼、言简意赅。

本联于此尤为出色。它以极少的字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搭配,形成既富有哲理又易于传诵的佳作。而在平仄、节奏等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在上下联的词性、结构等方面做到严格的对应,如“果有因”与“心即佛”、“因有果”与“佛即心”等,不仅在字数上相等,在词性和结构上也相互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和统一。

走进东山寺

那天旁晚离开东林寺时,一阵紧似一阵的“咚……咚……咚……”

这是神秘的钟声、经久不息的钟声、法力无边的钟声、波浪般回荡的钟声。世上所有的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世界。钟身上梵文随着声声叩击,向四周散去。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是来自圣地的世外之音,即使是那微微的余音也能颤醒人们的心。声声梵音向红尘,又惊起,多少回头人?

一阵紧似一阵的“咚……咚……咚……”

《即心是佛颂》宋-张伯端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0 阅读:11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