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诺贝尔博物馆”联想到的

鹰瞳的世界 2025-01-10 05:40:35

几天前笔者出行瑞典斯德哥尔摩,抽空参观了诺贝尔博物馆。

展览由一个个的柜位组成,展出不同获奖者的科研成果和生平故事。天花板上一条滑道徐徐划过,逐一展示出各位科学家的头像。

诺贝尔博物馆▲

诺贝尔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剧作家,他的发明专利高达三百五十五项,包括炸药的发明。

一辈子没有结婚生子,他把所得奖金全部投入奖励基金。除了和平奖和经济学奖是后人添加的,所有奖项都由他亲自创建。

诺贝尔奖章▲

展品包括诺贝尔发明的雷管,部分科学家用过的笛子、围棋、手风琴、登山鞋,以至洗衣液容器等。

科学家们大都生性活泼,兴趣广泛,登山,踢球,下棋,唱歌,练琴,都是激发他们思考和探索的源泉。科学是深奥的,但是想不到,那些发明竟然源自生活。

博物馆馆藏▲

经济学博弈论的Game Theory,他的灵感在下围棋时产生;医学家Tasuku Honjo,他人生的座右铭借鉴于中国汉代光武帝的“有志竟成”这四个字;另有一位经济学家,他的理论源自于在洗衣店洗衣服时与一位顾客聊天。

博物馆展柜▲

来过诺贝尔博物馆的国人,大都对屠呦呦专柜和莫言专柜印象深刻。

二0一五年,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获诺贝尔医学奖,专柜里展出了她的中文研究手稿。莫言是二0一二年的文学奖获奖者,他的中文版专著《蛙》《红高粱家族》以及其他十五本著作整整齐齐地陈列在那里。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科学家们善于思考,他们在不起眼的生活中发现定律,产生想法,进而执着地追求,探索出有益的物质。

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这些领域的评选指标是杠杠的,产品造福人类,也符合诺贝尔的心意,评选结果没有争议。诺贝尔奖的诞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获奖者的思维和发明推进着人类进步,满足社会各领域的需求,给民众带来好处。唯有先进武器的发明,彻底颠覆了诺贝尔旨在用以制止战争的初衷。

博物馆进口处▲

人们对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也因标准各异产生争议。

最受争议的是一九七三年的和平奖,颁给美国的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寿,旨在鼓励他们为持续和平提供动力。然而结果引起极大反对声,甚至导致评奖委员会的两名委员辞职,最后连基辛格和黎德寿两位当事人也婉拒到奥斯陆领奖。馆内还有一个细节,当年曾经有人提议把和平奖颁给希特勒,连希特勒自己都说提名是对他的讽刺。可不是,太讽刺了。

中国最早获奖得主▲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让很多国人魂牵梦绕,希望像美、英、德等那样成为“诺奖”大国。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基本公正,但在文学、和平这两个领域,诺奖就谈不上有多公正了。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西方“闭门”的奖项,1968年时才设立,获得者基本都是美国人,背后往往与金融资本有关,暂且不表。

更为重要的是,在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的背后,还隐藏着可怕的阴谋,值得国人警惕,不信请看下文:(注,下文简称的“诺奖”,指文学奖或和平奖,不包括自然科学奖)

博物馆展品▲

诺贝尔文学奖:沦为西方的一件武器。

截止到2024年底,一共产生12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中欧洲、北美洲作家二者相加已经占据了全部得主的80%以上,因此诺贝尔文学奖更多的是一个地区性的文学奖,而不是一个事实上的世界性文学奖项。

由于西方还在主导世界,掌握着舆论话语权,在西方的塑造下,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全球最权威的文学奖项,超越任何一国的文学奖项,无数人对它的权威性深信不疑。

因此,诺贝尔得主主要是西方作者,由此可以软性地向世界推行西方的审美标准、价值观,塑造“西方的才是最好的”印象等,让全世界以西方的审美为标准,以西方的价值观为价值,以西方的为最好。最终,只要人们相信诺贝尔奖的权威性,那么就会相信这些作品,进而“润物细无声”的被“同化”,相信西方的意识形态,相信西方文明是最先进的文明。

其实,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标准等都是西方的,因此无论作者是哪里人,他们获奖作品往往都符合西方的价值观,或者符合西方的利益。除了输出意识形态之外,诺贝尔文学奖还能“贬低敌对国家历史文化”,甚至“搅乱敌对国家”。

诺贝尔博物馆展品▲

冷战时期,为了从思想上瓦解苏东阵营,诺贝尔文学奖多次颁发给苏东国家的“异见者”——本质上认同西方意识形态。

以苏联为例:共有五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分别为1958年的帕斯捷尔纳克,1965年的肖洛霍夫,1970年的索尔仁尼琴,1987年的约瑟夫·布罗茨基,还有一位是冷战之前1933年的蒲宁,但这些作家的获奖作品,基本都或多或少存在“解构革命、反抗前苏联的色彩”,非常符合当时西方的需求,而不符合西方价值观的苏联作家,则无一获得文学奖。敌视主流思想的“异见者”频频获奖,焉能不引起苏联内部思想混乱?

1970年的索尔仁尼琴获奖▲

至于“贬低敌对国家历史文化”,本质上还是为推行西方意识形态服务。

以莫言获奖时,评委会主席为莫言获奖所致的颁奖词为例,其中两句话极为露骨:

首先,颁奖词第一句话是“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第一句话是定基调,如此无疑是在说华夏的政治和历史都是虚伪的、荒谬的,一下子就全部否定了我国古今历史政治。

莫言上台领奖▲

其次,还有一句话是:“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这句话意思是国人生存的环境和精神状态,即在“没有真理、常识、同情心”下的鲁莽、无助、可笑,西方“绅士”在一旁鄙夷叹息。如此贬低一个主权国家的话,竟然出自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主席。

诺贝尔博物馆▲

诺贝尔和平奖:“和平”背后暗藏杀机。

诺贝尔和平奖的宗旨,在于推动世界和平,褒奖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士和组织,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西方很多战争贩子都能获得和平奖,更为重要的是,对非西方国家来说,“和平奖”背后暗藏了残酷的杀机。

上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与苏联冷战中落入下风,当时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反对进行大气核试验、响应美国裁军倡议,于是被美西方高度赞扬,并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来的波兰瓦文萨、苏联戈尔巴乔夫,他们的举措都符合西方价值观,最终先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尤其是戈尔巴乔夫获得和平奖后第二年,苏联解体了。

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近些年来,伊斯兰世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士在日益增多。

2003年的伊朗希尔琳·艾芭迪,2005年的埃及穆罕默德·巴拉迪,2011年的也门塔瓦库·卡曼、利比里亚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和莱伊曼·古博薇因,2014年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和印度人权活动家凯拉什·萨蒂亚尔蒂,2015年的“突尼斯全国对话大会”组织。但在伊斯兰世界人士频频获奖的同时,“阿拉伯之春”却如火如荼,伊斯兰世界陷入动荡之中。

可以说,诺贝尔和平奖已经沦为西方的一个政治工具,在非西方国家中,越符合西方价值观与利益,就越可能获得诺奖,但获得诺奖越多的地区或国家,接下来可能就越危险,往往会出现政权更迭、战争等动荡。

,“阿拉伯之春”却如火如荼▲

浏览诺贝尔博物馆后,诺奖的背后细思极恐。

二战之后,西方无法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于是越发重视“思想殖民”,而诺奖(文学、和平)是“思想殖民”的重要工具或武器。

通过看似权威的诺奖,西方一边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塑造出西方文化才是先进文化的印象,同时否定其他国家的文化,将之视为陈腐、可笑、不值一提的落后文化。非西方国家,获得诺奖突然变多,可能越危险。尤其与西方价值观不同的非西国家,得到诺奖越多,背后越隐藏可怕的阴谋。因此,诺奖有时不是“荣耀”,而是“毒药”。

诺贝尔博物馆▲

总之,我们没有必要把诺奖视为权威,甚至还要警惕诺奖。

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围堵与遏制的深入,必然会使用诺奖这件武器,因此未来获得诺奖的国人可能增多,而背后必然隐藏着西方软性的“和平演变”的阴谋。

走进诺贝尔博物馆▲

参观结束走出展馆,一个女孩塞来一张配有我们照片的“斯德歌尔莫街头新闻”。

她“快闪”地拍下我们走出大门时的镜头,并做成看似新闻的“报道”。与她莞尔一笑,我夸她会玩,会幽默,会给人带来快乐。

《琴》 潘牥 宋代

只是寻常操,传来便不同。

初疑声已心,旋觉曲方中。

清碎如章草,和平似国风。

自从今夕听,吾耳一生聋。

0 阅读:1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