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1971年7、8期是一本合刊,在本期之外,另赠了一本增刊。
这本期刊的封面,是斯诺为领袖拍摄的那幅著名的戴着八角帽的照片。
在这一期刊物上,醒目地出现了一个名叫“峻岭”的摄影作者。
杂志在这一期还为此作者开辟了专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天我们知道,这个峻岭,实际上是江青的笔名。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期刊物上,“庐山仙人洞”一张照片,署名的却是“李进”。
这样,整个刊物共计刊登了江青拍摄的照片13张。
紧接着,在1971年的8月9日《人民日报》上,开辟了一个专版,再次刊登峻岭拍摄的照片。
在文末,注明了“本版摄影艺术作品原载《人民画报》第七、八期合刊和《解放军画报》第七、八期合刊)”。
在这一组照片中,一个女民兵的照片,最为引人。
这张照片的标题叫《飒爽英姿》。显然,它来自于领袖的那首著名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写于1961年,但这幅照片里的女民兵,非常匹合诗的意境,甚至会觉得这就是获得这首诗惠顾的女民兵原照。
在当时的对这幅照片的评论中,只是强调了这位女民兵的英武之气。
在当时的一篇名为《不怕虎豹豺狼》的评论中,这样评点照片中的那位女民兵的形象:
“看,英姿勃勃、豪情焕发的女民兵,肩背五尺枪,刺刀闪寒光,斗笠头上戴,生产战备忙。女民兵的眼睛凝视远方,观察风云变幻,耳听四海的革命风浪,充满了必胜信心,神态自若,微露一丝嘲笑……”
这是用当时的眼光看到的女战士形象。
但是,我们仔细看这这张照片,却全不见那种咄咄逼人的锋芒的味道,反而透着一种女性的温柔气韵。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这是《红楼梦》中的探春的描写。在红楼女性的一众弱女子队伍里,探春显然是一个女强人。形容她的这几句韵诗,移用到女民兵身上,也多少能体现女民兵身上的那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特殊的美。
对照片中的女民兵的装束,我们可以在浩然的《西沙儿女》里对女主人公阿宝的描述中看到更为中性的客观的白描:
“阿宝站立在队伍的前边。
她头戴竹帽,胸挂围单,腰系武装带,显出一副飒爽英姿。”(北京人民版,84页。)
《西沙儿女》剧照
女民兵标志性的穿戴,是她胸前的“围单”,也叫围裙。
《甜蜜的事业》中的围单图案与阿宝是一样的
而阿宝穿着的这条围单,我们注意到,她曾经将这幅围单,递给她的青梅竹马的小伙伴符海龙揩脸。
《海霞》中的围单
《南海长城》中的围单
小说里,曾经对这“围单”,也就是“围裙”有着更为细致的描写:
“符海龙接过一看,那围单彩丝密绣的花边,银环连接的项带,系在背后的两条链子上,串着几枚亮晶晶的永乐古钱:‘呀,这是小时候保留下来的?’
“阿宝点点头:‘对啦,它跟阿妈留下的头巾、韦阿公留下的贝壳,永远鼓励我不要忘记西沙……’”
一个女孩把自己的系在胸前的围单,送给一位男性揩脸,潜台词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她对他毫不设防。
《西沙儿女》剧照
《西沙儿女》正是在这里不动声色地写出一个女孩对她心仪的男生的那种把自己最贴身的衣服都毫无保留拿出来的内心隐秘。
在《飒爽英姿》这张照片中,女民兵穿着“围单”,收紧了她的衣服,与本来就很紧身的上衣,完美地凸显了她的身体的丰润与饱满,令这幅照片充溢着一种浓郁的女性气质。
《人民日报》上刊登的照片
我们再注意一下,在女性的额头上,飘着几绺分岔开、显然经过加工过的刘海,让她的空旷的额头上增添了几分妩媚。
而她的一双微微弯曲的像月牙一般的丹凤眼里,哪里是当时的评论里所形容的嘲弄的眼光,分明涌动着一股温柔的天性汩汩流淌。
总之,这一个女民兵,我们可以接受照片标题对她的定性,但她的身上,还是挥洒着一个女性的内在的智性的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画页
这幅照片在七十年代轰动一时,被印发成画册、年历卡,传遍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
那么,这个女性是谁?
她的真实姓名,叫陈马岭,当时是海南岛崖县榆港大队民兵营的一位女民兵。现在榆港大队,为三亚市天涯区榆港社区。
如果认为她是一个临时拉来的模特儿,应景拍摄了这张照片的话,那么,显然低估了陈马岭的传奇经历。
陈马岭生于1945年4月,在她13岁的时候,也就是1958年,她随船出海,与大人一起到南海捕鱼。
因为她年龄偏小,便留在船上看船。
就是这时,南越兵趁机闯到船上,欲抢夺五星红旗,只身在船的陈马岭挺身而出,用生命卫护了国旗。
我们可以在《疍家岁月》(2019年版)中看到这一事件的全部经过:
陈马岭与五星红旗
1958年年初,在何石绿社长的带领下,组织四艘翘尾渔船开辟西沙渔场。当时陈马岭13岁,以半劳动社员的身份也随船队同去西沙捕鱼。
1958年2月15日,船队顺利抵达西沙永乐群岛,第二天各队各组按照原计划开展罾网捕鱼生产。陈马岭年纪小被留在大船上看船,大人们都摇小船在离大船不远处的礁盘作业。
这一天陈马岭所在的渔船停泊在永乐珊瑚礁,鱼汛很好,大人们都忙着捕鱼生产。
接近中午的时候,突然有一艘汽艇向陈马岭所在的船开来,小马岭在船上的房间玩,不知道有船开来。当汽艇靠上大船相撞的时候,小马岭认为是去作业的小船回来了,便从房间出来,看见4个陌生人已爬上了船来,她有些紧张,用疍家话问:“你们是什么人?”
其中一个用不太流利的粤语回答:“我们是越南兵,这里是我们越南的领土,不准你们在这里捕鱼,你们马上离开!”小马岭上前说:“这里是我们疍家人世世代代抓鱼的地方。”
4个越南兵见小马岭是个小姑娘,就不搭理她,便开始在船上到处乱搜,随心所欲拿走船上的东西。其中一个越南兵看见渔船桅杆上的五星红旗,便走过去想爬上桅杆取下五星红旗,小马岭看出越南兵的意图,冲上去拉着越南兵的衣服,不让越南兵爬上桅杆。越南兵粗暴地把小马岭推倒在甲板上,爬上桅杆并取下了五星红旗。
小马岭奋不顾身冲上去从越南兵手中夺回五星红旗,并大声冲越南兵说:“不准拿我们的五星红旗!”同时大声对在礁盘上作业的大人们喊:“越南兵抢东西啦!越南兵抢东西啦……”
大人们听到小马岭的喊声,弃下渔网摇小船赶回大船。这时越南兵又跑过来还想从小马岭的手上夺走五星红旗,被小马岭狠狠地咬了一口,越南兵松开手,小马岭借机立刻跑回船房间锁上房门,把五星红旗紧紧地抱在怀里。这时被咬的越南兵愤怒地追过去,被另一个越南兵拦住,说了几句越南话,意思是,他们快回来了,我们要马上离开。
之后,听见汽艇马达响声离大船远去,小马岭便从房间走出来,怀抱着五星红旗向赶回来的大人们招手。片刻,大人们赶回来登上了大船,看见小马岭没事,还怀抱着五星红旗,就问小马岭船上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小马岭把刚才发生的事给大人们讲了一遍,大家听了都非常感
动。何石绿社长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走过去把小马岭抱起来,眼角有些湿润,对大家说:“小马岭真勇敢,是我们的小英雄!”大船上一片掌声,接着把五星红旗重新挂起来。桅杆上五星红旗又高高飘扬在西沙的渔场上。
1958年4月20日,船队载着丰收的喜悦返航回到三亚港。何石绿社长召开全社社员大会,在会上陈述陈马岭与越南兵英勇夺国旗的事迹,号召全体社员向陈马岭学习,学习陈马岭爱旗爱国,捍卫国土和主权的精神。
陈马岭是疍家人的好女儿,她的事迹是她个人和家人的骄傲,是疍家人的骄傲,也是三亚市民的骄傲。——
陈马岭护卫国旗的英雄壮举,日后,我们在浩然的《西沙儿女》中可以通过阿宝这个形象,看到类似的描写。
当时南越兵闯入我们的领土,阿宝带着民兵们,也是无惧地走向这此侵略者,赶走了他们,保卫了金瓯的完整。
因此,《西沙儿女》中阿宝,并非是一个空穴来风的形象,她是南海姑娘的一个写照与缩影。
我们可以在阿宝的身上,看到陈马岭的影子。
陈马岭小小年纪,就在西沙的波涛里,大胆无畏,保卫着祖国的蓝色海洋,长大成人后,更成为保卫与建设国家的个顶梁柱,相继担任公社民兵营营长兼“三八”号女子渔船船长。
正是因为她对南海的热爱,对南海的卫护,后来才在照片《飒爽英姿》中瞬间辐射出无以复加的美丽。
今天,她的照片仍然悬挂在《三亚疍家陈列馆》的最醒目处,告诉前来参观的人们,一个13岁的小姑娘,曾经为卫护国家所展现出来的勇气与坚毅。
遗憾的是,陈马岭已经于2006年去世,终年61岁。
但她的传说与身影,永远是南海海域的永不失色的骄傲。
陈马岭这样的海岛女民兵并非一人,在当时的海南,女民兵是一个群体, 是一道时代光圈聚焦出来的靓丽的风景线。
其实,她们都是平凡的渔家女子,她们的先辈,最早能够溯源到明末清初,来到海南岛的最南端,打渔为生,也因为这个特殊的地域,把她们的出生地送到了祖国南疆前线。
因为这种偶然,一旦国家需要,她们便义不容辞像“匹夫有责”召唤出的真理一样,走向了保家卫国的前线与炮台。
《西沙儿女》是艺术化的她们,而真实的她们,提供了艺术最可靠的支撑。
1976年《西沙儿女》拍摄成电影,电影里的阿宝,由当时炙手可热的演员李秀明扮演。
但李秀明是一个北方姑娘,她不会水,演不出西沙儿女出没风波里的那种矫健与风采。
因此,必须为她寻找替身。
替身演员最合适的就是生活中的女民兵了。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女民兵集体,全国闻名。
这就是西岛女民兵。
在峻岭的照片中,也有西岛女民兵的一张。
看起来,照片中的女民兵穿着便装,犹如邻家小姑娘一样,毫不起眼,而正是她们,创造了令人惊乍的业绩。
我们看一段介绍: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三亚西岛民兵“八姐妹炮班”闻名全国,甚至蜚声国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罗瑞卿、余秋里、王震、陶铸等先后上岛,观看炮班的85加农炮实弹射击比赛和表演。外国友人也来造访,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朝鲜领导人崔永健等也先后来到西岛观看炮班表演。叶剑英元帅在观摩完女民兵炮班的射击表演后非常兴奋,还现场赋诗一首:“持枪南岛最南方,苦练勤操固国防。不让敌机敌舰逞,目标发现即消亡。”
西岛的位置,在目前人所皆知的海南著名景点“天涯海角”外面的海上。
显然,“天涯海角”并不是天之涯,海之角,在它的外面,还有更接近烽烟的中国领土。
西岛女民兵就在这块中国南海的波涛里,迎接着任何袭来的风浪,并因为她的前哨位置,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在拍摄《西沙儿女》的过程中,北影厂导演水华看中了西岛女民兵的独到气质,挑选了十多个年轻的姑娘担任群演与替身,并且邀请五个女孩,前往西沙外景地,拍摄关键场景。
这样,一部《西沙儿女》的电影胶卷里,也留下了西岛女民兵的身影。
后来,《西沙儿女》半途夭折,这些西岛女民兵参演的影像,也消隐在胶卷盒无法启封的尘埃中。
当年西岛女民兵陈开桃
时光飞逝,南海的波涛依然风急浪高,当年的女民兵,她们不再拥有青春的容颜与风貌,但是,却有一个当年与女民兵共同战斗的兵哥哥,却挥之不去当年那仿佛依然在眼前的激情和活力。
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找到《西沙儿女》电影的拷贝,让那些曾经为电影奉献出她们的最美芳华的影像,重现人间。
他就是作家石渝生。
石渝生当年在西岛海边上的照片
石渝生,1952年生人,69年3月入伍,82年2月转业于河北省原籍。13年军旅,长期驻守海岛边防。著有长篇小说:《南国神探》、《八女蹈海记》、《火烧文联事》、《中国第一刑警庞伟力探案集》等,他的系列探案中的核心角色,近似于福尔摩斯,通过一起起探案的破解,不仅满足于悬念的解开,更在洞察社会和人生。
以庞伟力为主角的探案,曾经被改编成电影《延期审判》,在八十年代娱乐电影大潮中颇引人注目。
但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不曾泯灭的愿望,就是为他曾经驻守过的西岛上的女民兵写一本关于她们的书。
如今,他已经为这本书设计好章回与内容:
目录
1、我与西岛女民兵
2、海南岛的娘子军队伍
3、西岛女民兵永远向前进
4、过去的西岛
5、西岛金牛岭的故事
6、榆林要塞与西岛女民兵
7、西岛的驻军首长们
8、西岛来了大首长
9、摄影家许林与西岛女民兵
10、女民兵的红肚兜
11、女民兵纪念馆的群雕艺术
12、西岛的兵哥哥
13、西岛放映员
14、江青与三亚女民兵
15、我与西岛有缘分
16、难忘1976年的西岛
17、女民兵是亲姐妹
18、关爱西岛女民兵
19、西岛好还是东岛好
20、西岛的女民兵
为了让这本书的西岛女民兵青春的身影,重现人间,他执着地希望在《西沙儿女》的胶片里找回过往的岁月。
他联系参演过《西沙儿女》的主要演员,希望他们能够提供帮助。
笔者也因此与他有了交集,帮助他转发过求助信:
——尊敬的***,您好!
久仰大名,今通过朋友能够与您联系,非常荣幸!
与您联系之目的,是因为电影《西沙儿女》封存50年的事情。74、75、76年是产生《西沙儿女》的三年。当年我在三亚,与演员有过接触,但想不到该片竟然永无出头之日,内心遗憾和痛苦。
现在所能做的是:找回影片、找回主题曲、找回剧照。因此需要北影厂演职员的联系方式,只要是北影厂的就行,是主演朱时茂和李秀明最好。余下的事情我与朋友共同努力。还望尊敬的您多多关照,以争取获得成功。万分感谢!祝您健康,生活愉快!——
我们相信,尽管困难重重,但《西沙儿女》中深藏着的那股来自于真实的女民兵的影像与气韵,会有一天重现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