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运动会开幕式第三天,打开电视,找了半天,找到了奥运会开幕式回放,还好,在中央五套节目里,开幕式次日的回放节目还有。
但是开幕式当天的那个回放,却说“没有版权”而呈灰色状态,无法打开。
央视五套的回放大概有四个小时,一个小时一个片段,其中运动员进场段落,采取快进观看方式,因此,十点半左右就把开幕式看完了。
而之前,网上对开幕式一片嘲弄之词,而且是抓住了片段失误,作放大处理,把整个开幕式说成就一无是处。
可以看出,巴黎奥运开幕式打破了原来此类开幕式局限在一个场馆里的闭环思维,敞开了整个城市,作为开幕式的底板与背景墙,而且现在看来,整个巴黎开幕式的确做到了。
这是一种突破吧。
回想北京奥运会,在片头上,我们看到巨大的脚印,在北京的上空穿行,然后一路来到了开幕式场馆,已经显示了把整个城市纳入到奥运开幕式的构想,但是现在看来,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来的更为彻底,从头到尾,都是把整个城市作为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与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讲,巴黎奥运会付出的代价更大,因为巴黎奥运会动用了整个城市的参与,让城市的实景参与进来,开支同样巨大。
就是因为这样的开幕式,是需要整个城市的停运与配合才来完成这样的一场全城配合的“大型秀”。
巴黎奥运开幕式的设计上,可以看出西方人的一贯思维,那就是注重个体的视角,以此鸟瞰世界,所以能让人产生代入感。
在巴黎奥运开幕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传递火炬的主线,一线串珠地牵连起了巴黎的地理街区、历史纵深、文化景深,随着火炬传递的险象环生的主线穿街进巷,洞穿了整个巴黎的最为标志性的内涵区域。
相比之下,之前局限在封闭式的体育场馆内的开幕式,只能展现出一种意象,而不可能把现实环境,都纳入到开幕式的参演中。
我们在北京奥运会上,只看到团体操的力量,但是没有个人视角的存在,我们几乎很难有印象,整个北京开幕式上,有哪一个单独的个体形象,被人们记忆。
北京开幕式上,唯一能够记起的个体,就是林妙可引导的旗帜入场式。但是,林妙可多少年一直饱受着争议,连张艺谋都说她是一个败笔。
在巴黎奥运开幕式表演上,我们也看到了三个无名的小孩,但是,他们却承担着重要的传递火炬的环节。
他们是无名的,但却是触动人心的。
开幕式一开始,就是齐达内按部就班地高擎火炬,开始了挺进目的地的行程。
但是,地铁停运,原计划架空,这时,三个追随着齐达内的小孩,适时地出现在地铁车厢的窗口,齐达内把火炬交给了三个孩子,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着圣火的那种信任、平行与期守。
样,火炬传递,不再是官方的层层保护之下的循规蹈矩,而是带着一种前途未卜的冒险之旅,这样,在四个小时的开幕式上,就安置了一个悬念,使观众期待这个传递,将如何借助孩子之手,历经重重险阻,到达目的地。
在巴黎的地下水道,三个孩子得到了蒙面人的帮助,走了一条捷径。
而关于巴黎地下水道,雨果曾经在《悲惨世界》中称它为“城市的良心”,它庇护了城市里寄生的底层人士,也曾经护佑了革命的火种。
《悲惨世界》中的下水道
火炬经过这条在文学作品里大显身手的巴黎的著名地下水道,仿佛那过往的历史一幕,纷纷奔涌到眼前,我们仿佛看到冉阿让当年背负着为理想搏击的受伤青年,通过这条下水道,躲过警察的追捕,获得生天的一幕,那曾经的热血燃烧的一幕,仿佛还刚刚在这里展演。
而后来蒙面人来到了大剧院,在这里正上演《悲惨世界》里最激动人心的街垒之战,在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战火纷飞,刀光剑影,而年轻的少年,也在这场血与火的对垒上,张扬起英雄主义的气概,勇猛地面对弹丸与死亡。这一切,都复现了巴黎曾经有过的高光时刻。
因此三个小孩与蒙面人一起并驾齐驱的潜伏在巴黎地下的穿越,也是对巴黎沉淀的震撼世界的历史光环的洞察与激活。
如此对历史的零距离的接触,依靠的是无名无姓的三个小孩与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蒙面人来完成,在习惯宏大叙事的惯性思维下,的确是难以接受的。
但是这样的设置,却拉近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让整个开幕式设置的一个贯穿整个场景的悬念,能够吊动起观众的胃口,拉扯起他们的情感。
也会因此,让人产生一点小小的感动。
之后,蒙面人一路奔跑在巴黎的低地与高空,并与现实场景交融在一起。
蒙面人的时间,与运动员游船入场式交相呼应,实际上,把运动员入场仪式,也纳入了整个开幕式的叙事时间。
在以往的开幕式上,运动员入场可以说是鸡肋时间,耗费大量的宝贵时长,呈现单调的入场进程,但是在巴黎开幕式上,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入场的同时,还承担着配合火炬入场的悬念破解职责。
我们可以看到,在运动员入场的间不容发的空隙,蒙面人在巴黎上空忙碌地穿行的身影。那凌空不时出现的跑酷蒙面人,在巴黎的各个地标位置出现,标示的是奥运会的时间刻度,时刻提醒着,巴黎奥运的时间秒表,在蒙面人马不停蹄的飞奔中不断计时着。
蒙面人段落,采用了录像片段与实景交融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叙事线,把塞纳河一线的实景,勾连起来,也使得在这条河流上看起来散漫的游船入场时间,紧紧地系扣在奥运时间上,让运动员入场的每一个过程,都绑定在奥运会的总体时间维度上。
这样,运动员入场便显得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构思,不能不佩服总体设置上的巧妙。
之后,蒙面人一路走来,见识了名画的丢失,画中人跑去观看塞纳河上的盛景,复活的雕像回眸巴黎盛景,进入法国电影开创时期的开天辟地,可以说把巴黎的文化储藏,都拿了出来,来融合成火炬经过面前的惊鸿一瞥。
蒙面人是虚构的,它是巴黎历史与无名民众的象征,这样,火炬传递线,便有了历史深度的加持,有了民众心态的介入,其火炬的含金量,也在最后时刻,重新传递到齐达内的手上,而赋能了无数的新的热力力与张力。
可以说,一路疾行的火炬传递的力量,在最后时刻得到了加强。这种加强,融入了巴黎的历史与文化,渗入了民众的速度与激情。
在最后的火炬进入点火仪式现场的过程中,直播采用了“一镜到底”模式,逐一用向后退行的镜头,面向运动员,展示运动员传递火炬的过程,空旷的场地、孤独的空间以及不断壮大的传递队伍,在这一刻,犹如卷轴一样,缓缓展开,逐一亮相,充满了神秘,充满了不可知,充满了新的汇聚,最终走入了共情一呼的时刻,直播镜头里的对单个个体的肩负传递职责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那种默契,都让历史的时空变得温暖而具有了温情。
此情此景,我也想象了一下,北京奥运会未尝不能采取这样的仪式,从周口店北京猿人采集火种,然后一路出发,地铁停了,但是,三个少年肩负火种,然后由我们传说中的哪吒,踩着风火轮,把火种送到了京城核心区域,然后穿越故宫,宫殿里名画里的人物与形象,纷纷向火炬翘首张望,举目致意,然后火炬穿过天安门,来到了广场,举行点火仪式,那场面,也是何等的触动人心,热血沸腾。
当然,有人说“最后的晚餐”带有抑揄意味,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这一切,都是绑定在火炬传递这一近乎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主线上,既然这是一种冒险的传递之旅,那么,整个开幕式也就用不着对每一个支线都整肃得一干二净了。
四个小时的开幕式,拿出了巴黎的所有秘密与深度,打开了一个故事,破解了一个悬念,开启了一个新界,因为那些我们熟悉的个体的一刻不停的努力,我们涌上了感动,珍惜了这样的开幕。这也许就是个体视角与个体叙事的长处吧。
如果把三人行,蓝精灵,鬼同画,等等一切LGTP元素踢出去。那开幕式我只记得刺客信条。育碧广告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