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殷,Yīn,多起源、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源于子姓,以先祖国都为氏。上古帝王帝喾(姬姓,名俊,号高辛氏,今河南睢阳高辛镇人,颛顼侄子,蟜极之子,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生帝挚、弃即后稷、契、帝尧)之子契,又名卨,又称阏伯,被帝尧(伊祁姓,名放勋,又称唐尧,号陶唐,帝喾之子,谥曰尧,史称唐尧)封于商地(今河南商丘),主管火正,发展为商族,契为商族始祖、尊为火神。
商汤(子姓,名履,又称武汤、天乙、成汤,契的第14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国君)灭夏建立商朝后,定都今河南商丘,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在位30年,使商朝兴盛起来,各部落纷纷前来纳宫归服。传至商王仲丁(又称中丁,子姓,名庄,商王太戊之子,商朝第10位国君)以后,因废除嫡长子继位制度,而改为谁势力大谁即位。为了继承王位,引发兄弟子侄相争,造成商朝九代混乱,国势渐衰,诸侯也都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位王)。
商朝疆域及都城图
直至盘庚(子姓,又名般庚、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19位国君)继位,他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于北蒙,改名为殷(今河南安阳),故商朝又称“殷”或“殷商”,重新施行商汤时期的政治制度,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商朝也因此再度兴盛,诸侯重新前来朝贡,商朝政治基本稳定,都城便不再迁徙。殷商被西周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都、国名为姓,称殷氏,也有称汤氏(商朝开国国君成汤),殷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尊盘庚为得姓始祖。
殷姓始祖:盘庚
另有源于地名,颖川(今河南禹州)郡境内有殷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以水名为姓,称殷姓;满族完颜氏、殷佳氏,彝族、回族、瑶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殷姓等。
得姓始祖:盘庚
发源地:河南安阳
迁徙路线:
夏朝时期,商族在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居住,商灭夏后,商族经历几次迁都,已遍布中原一带,主要以商朝历代都城为繁衍中心。
周灭商后,将旧商地还交给商朝王族管理,如封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在殷即安阳、商纣王帝辛之兄微子启在商丘建立宋国等,同时准许他们按天子礼仪祭祀商朝祖先。
商朝先祖与戎族有联姻,史称殷戎、戎殷、戎商。有崆峒族居住在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向商朝朝贡。周灭商后,商人一部分回迁到崆峒国与原崆峒族融合,因居北方,称为北髦、北旄,自称为北殷氏。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该支殷氏读yan,唐朝以后改读yin。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魏国、卫国、秦国等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
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今江苏苏州一带)地区已经有殷姓。
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今河南汝南、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
魏晋时期,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
唐宋时期,殷姓在今江苏形成大族。宋末、金、元时期,因北方持续战乱,殷姓开始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
明朝时期,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此时江苏成为殷姓第一大省,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滕姓主要郡望为陈郡、汝南郡、琅琊郡、东海郡,主要堂号有汝南堂、琅琊堂、东海堂、雁门堂、弘农堂、陈国堂、左冯翊堂等,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唐朝开国功臣殷峤(字开山,今陕西西安鄠邑区人,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郧国公)、唐朝书法家殷仲容(字元凯,今河南西华人,书法家、画家,官至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篆、隶书,精于榜书题额,水墨画先驱)、南朝官员殷不佞(字季卿,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尚书中兵郎殷高明幼子,南朝著名大孝子,官至尚书右丞、通直散骑常侍)、明朝大臣殷士儋(字正甫,世称棠川先生,今山东济南人,官至内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著《金舆山房稿》),艺人殷秀梅、殷旭、殷新、殷果儿等。
唐朝开国功臣殷峤
祠堂: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丁岗镇留村殷氏宗祠,又名“伦叙堂”,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朝康熙年间扩建,咸丰年间被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建,办有学堂,解放后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又因台风强袭,宗祠基本全毁,在族人努力下,2004年按原貌重建开放,仍为校祠并用,两进院落,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镇江留村殷氏宗祠
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小屯村殷墟,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5A级旅游景区。在该遗迹出土了甲骨文、后母戊鼎(现藏于国博,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以及妇好墓玉凤、三联甗、偶方彝、象牙杯等国宝级文物。
河南安阳殷墟王陵遗址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家训家规:
《殷氏家训二十则》略:
一、父母宜孝。鞠育之恩,昊天罔极,人子事亲,日用常行之道,难以枚举,惟在各竭其力,各尽其心而已。
二、兄弟宜友。骨肉之亲无如兄弟,存心举事须以手足为重,既鲜尔我之私,自无谗间之隙。
三、治生以耕读为本。耕则勤稼穑,取天地自然之利;读则习诗书,明古今不易之理。上可以报国,下可以亢宗,承先启后之策莫善於此。
四、存心以忠厚为本。行必忠信,天下无难处之事,言必忠信,天下无难接之人。
五、立业宜勤。士勤则读书成,农勤则生业裕,工勤则技艺精,商勤则赀财厚,此起家之道也!
六、居家宜俭。冠婚丧祭,称家有无,交接馈遗,务从节约,至一切房屋器用衣饰之类,俱当俭朴,以图坚久。
七、礼法宜遵。族中尊卑长幼既有定分,称呼拜揖自有成规。在尊长须和平以待下,在卑幼须恭敬以事上。
八、立教宜严。人之善恶,性生者少,习成者多。正人未有无助而进德,邪人未有无党而为非,始於一念之差,后遂渐积而莫可究极。
九、文会宜兴。昔同仁公暨麟野公等,尊师敬友,奖掖后进,所以人文蔚兴,彬彬称盛,而远迩亲疏无不推重。
十、妇仪宜谨。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也!事翁姑必孝,待妯娌必和,处宗族必雍睦,御婢妾必慈惠;居身以端谨为要,毋懒惰、毋悍泼、毋出门嬉笑、毋人庙烧香,如此则为贤哲之妇。
十一、赋税宜完。有田则有赋,有丁则有差,此朝廷重务,人所当乐输者。
十二、是非宜公。
十三、庆吊宜行。
十四、鳏寡孤独宜矜。若守节坚贞终身无玷者,当会族公举以旌其操,如有欺孤虐寡,毁名谤节,此无良之甚者,族人当共攻之。
十五、患难宜恤。患难之事有五,曰水火,曰盗贼,曰疾病,曰死伤,曰诬枉,此皆变生於不测者。吾族比闾而居,凡遇此项当相为救护、扶持、赈济、申辩,既尽亲谊,亦存阴德。若有幸灾乐祸,借影生端,此不仁不义之甚者,族人亦当共斥之。
十六、吏胥宜禁。吾族自宋、元、明以来,清白相传,世有名贤,可为子孙模楷。
十七、宜摈。人生天地间,上之立身扬名,以为宗族交游光宠,次之亦当安分守业求不失为。
十八、奴仆宜警。奴仆与我虽有上下之分,然亦皆人子也,当恤其饥寒,悯其疾苦,念其劳瘁,不得轻加棰楚。
十九、众善奉行。善之大者忠孝节义,固谊公举旌扬,次如务本敦伦、急公守分、亲贤友善、崇让好礼、解忿息争,凡一行足录者必登纪善簿,以为子孙劝,勿以小善而忽之。
二十、诸恶莫作。恶之大者,忤逆淫盗,固宜严加惩创,次如谋占侵渔、刁唆健讼、造诬捏谤、酗酒赌博、私蓄匪类、故纵悍奴,凡一节当惩者皆登记过簿,以为子孙戒。勿以恶小而恕之。
现分布:殷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浙江、广东、湖南、河南、江西等地,其中云南分布最多,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
总人口:殷姓约147万人,全国排名第126,在百家姓中位列第74。
殷姓出自子姓,与汤姓同宗,出自商朝王族后裔,始祖为商朝国君盘庚,因都城、国名而得氏,主要发源于今河南安阳。商朝建立后传至仲丁,废传嫡长子继位制度而改立势大者继位,自然频繁迁都到自己的势力辖区,互不服,导致诸侯也不来朝贡,直至盘庚继位后迁都于殷,恢复成汤治国良策,使得商朝再次强大,而后殷便一直作为都城直至商朝灭亡,殷商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填补了我国上古时期史料的空白,故商朝也称殷商,更多商朝遗民资料可参考《百家姓之72—汤氏》相关文章。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