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期间,周恩来在与薄一波闲谈时,忽然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波同志,你对邓小平同志和刘伯承同志的工作方法有什么样的看法?”
薄一波是个出言很谨慎的人,他或许是希望把对中央两位领导同志评价更全面、客观一些,因此陷入沉思了,并没有明确作答。
周恩来微微一笑,给出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与这两位同志都共事了多年,根据这些年的观察,我觉得他们俩在工作方法上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哦?”薄一波一下子来了兴致,“各有什么特点,请周总理说说看。”
“小平同志嘛,他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周恩来一字一顿地说,“举重若轻。”
薄一波急切地问道:“那伯承同志呢?”
“伯承同志则正好相反,他是‘举轻若重’。”周恩来仍然面带笑容地说道。
薄一波想了想,很赞同地点点头说:“总理这个评价还真是恰如其分。那么,总理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还是伯承同志的‘举轻若重’呢?”
薄一波问得很直接,周恩来的回答也丝毫没有拐弯抹角:“从我个人的愿望上来讲,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更让我欣赏,我也希望在很多事情上做到像小平同志那样举重若轻,但实事求是地说,我自己是却做不到这一点。
“其实我在工作当中跟伯承同志的特点比较相似,经常是‘举轻若重’。或许这也跟我长期以来,主要负责执行方面的工作有关。”
这一席话说得既客观又真诚,薄一波听了非常赞同,也深深地对周总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至同志深入细致的了解而赞叹。
正如周总理所说,邓小平在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确具有“举重若轻”的风格。
何谓“举重若轻”?说白了就是不管面对任何事,都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有一种“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的从容气度和“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解决能力。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写了篇文章,真实地记述了邓小平在思想方法和领导作风上举重若轻的情况。
一次会议开始,邓小平随意指定一位同志发言,而他端坐静听,有时还闭上眼睛思索。他也从不需要做笔记,只是偶尔查问几句。
会议过半休息时,邓小平打了一会儿台球。
等到会议再开始,邓小平精神焕发,一一询问大家讲完没有,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接下来,他不慌不忙地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困难、疑惑,烦恼、要求一一解答,作出决策,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办法,斩钉截铁,当断即断。
最后,邓小平再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没有了,就宣布散会。
这次会议,与会者带着许多问题和烦恼而来,又带着明确的任务和指示而去。
开国上将王平曾说:邓小平“严肃认真,处事非常冷静,不管在什么场合下,经常不会讲太多的话,但每次发言都简明扼要。他发言习惯用短句子,只讲最有用的话,观点非常明确,既容易记忆,也便于记录。”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曾对父亲主持开会的两个特点作了生动的概括:一是开会时间短,不讲多余的话,不要繁文缛节,话讲到点子上,达到了开会的目的就散会;二是决断之前一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等大家发言完毕,他最后条分缕析、拍板做决定,丝毫不会拖泥带水。
通过邓小平主持会议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他举重若轻之一斑。实际上,不论多么复杂、多么重大的问题,邓小平都能抓住要害,提纲挈领,泰然处之。
更让人佩服的是,不管工作多么紧张,多么繁重,邓小平都能忙里偷闲,换换脑子,挤出时间散步、游泳、打乒乓球、打台球或玩桥牌,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足见其“举重若轻”的可贵风格。
“举重若轻”就要善于“抓大问题,管大事”,而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邓小平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的特点就是“抓大问题,管大事”。
他认为“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
对于邓小平这样的战略家来说,只有“抓大问题,管大事”,才能关注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战略问题,进行战略思考,作出战略决策,从而避免干涉和包办,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负责精神。
参考资料:《邓小平传(1904-1974》(中央文献出版社)、《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