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 年的秋天,欧洲大陆风云再起。英国、普鲁士、沙俄和瑞典等国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向法国再度发起挑战。在那个时代,欧洲人的心中始终对普鲁士军队怀着深深的敬畏,认为它才是欧洲的第一强军。
回溯到七年战争时期,腓特烈大帝率领的普鲁士军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勇猛。在罗斯巴赫战役中,腓特烈大帝仅以 2.2 万人的兵力,就成功击败了总兵力将近自己两倍的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军。法罗联军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共计有 8000 人伤亡或被俘,而普军的伤亡却只有区区 550 人。这样辉煌的战绩,让普鲁士军队的威名远扬,也使得当时的普鲁士人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了无比的自豪。
正因为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1806 年的普鲁士人并不认为拿破仑有多大的能耐。普鲁士的军官们自信满满,他们坚信,只要法国佬敢来挑衅,他们就能够用实际行动让法国的国旗只剩下一个颜色。1806 年夏季,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得知拿破仑要将汉诺威归还给英国,顿时怒不可遏。拿破仑此前曾答应过要把汉诺威划给普鲁士,如今却出尔反尔,这让普王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1806 年 10 月 1 日,普鲁士向拿破仑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军在 10 月 8 日之前撤出莱茵河以西。拿破仑得知这个消息后,只是微微一笑。在他看来,普王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喝了多少假酒才敢发出这样的通牒。法兰西的将士们听令,向普鲁士进军!10 月 8 日,法国大军团越过萨克森边境,兵分三路,穿过图林根林山。两天后,拉纳率领的法军遇到了一支由普鲁士军队和萨克森军队组成的联军。在法军的猛烈攻击下,普军兵败如山倒,开始仓皇逃窜,而法军则紧紧地跟在后面追击。
10 月 13 日,拿破仑收到拉纳的消息,得知耶拿附近有大量的普军。拿破仑立刻判断,这里肯定就是普军的主力所在。于是,他急忙率领部队赶了过去。然而,实际上位于耶拿的只是普军的后卫部队,真正的普军主力并不在此。耶拿会战打响之初,法军参战人数只有 2.5 万人,而对面的普军人数则有 3.5 万人。此时,普军还能与法军打得有来有往。随着法军后续增援部队的逐步赶到,法军人数增加到了 9.6 万人。此时,法军全线发起总攻,普军再也无法抵挡。即便后来两个普军的增援师在吕希尔率领下赶到了耶纳战场,也无法扭转局势。
就在耶纳战役正在进行的同时,在耶拿以北 19.3 公里的阿尔施塔特附近,达武率领的法军第三军遭遇了普军的主力。面对敌人两倍于己的兵力,达武的第三军岿然不动。普军指挥官布伦瑞克公爵的眼睛被法军射中,之后普王接过了指挥权。看到对面的法军如此勇猛,普王心里开始犯嘀咕,他认为对面一定是拿破仑亲自率领的法军主力,还是小心为上。于是,当达武下令法军发起反击的时候,普王感觉不妙,下令普军赶紧撤退。就这样,法军在耶拿和阿尔施塔特两地同时取得了胜利。
耶拿战役结束两周后,拿破仑骑马进入柏林。当时围观的普鲁士民众距离拿破仑只有两步之遥,周围建筑物的窗户里只要伸出一把枪,就能把拿破仑给干掉。然而,普鲁士的民众却没人这么做。法军占领了柏林,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雕像也就成了法军的战利品。之后,这座雕像被装箱运回了巴黎。
胜利女神像的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起伏。后来,普鲁士参加了第六次反法同盟。1814 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之后,拿破仑被迫退位。胜利女神雕像又被普军带回了柏林。时光荏苒,又过了 100 多年,到了二战后期,苏军穿过勃兰登堡门攻入柏林。当苏军士兵在胜利女神像上挂红旗的时候,德军便朝着胜利女神像开炮,把这座雕像给轰烂了。
勃兰登堡门上没了胜利女神像,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于是在冷战时期,东柏林和西柏林的文物修复专家根据在二战时抢塌下来的石膏模型和档案照片,重新铸造了一套驷马战车及女神雕像。最终在 1957 年 12 月 14 日重建完工,这也就是如今勃兰登堡门上面的雕像。而当初被德军轰烂的原版胜利女神像,仅剩下了一只马头,被保存在了柏林麦克舍博物馆的展厅内。
拿破仑与胜利女神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战争与掠夺的历史,更是人类文明在动荡岁月中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权力的更迭、国家的兴衰,以及人类对艺术与美的执着追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胜利女神像如同一个无声的见证者,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