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出现“五月寒”,今年的端午节有点与众不同,大家都平淡待之

小陈茶事 2024-06-10 19:31:3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今年的端午节,有点与众不同。

不仅是难得一遇的“甲辰龙年端午”,还是距离夏至极远的“早端午”。

民谚有云:早端午冷飕飕,晚端午热死牛。

果然,2024年的六月上旬,福州出现了连续三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摄氏度的天气,这在气象上,称作“五月寒”。

已经洗好晒干收进收纳袋里的牛仔外套,重新被翻了出来,早晚套在短袖的外面,挡风御寒。

很难想象福州这样一年有大半年处于夏季的火炉城市,竟然有夏天还在穿厚外套的经历。

是以,今年这个出现在五月寒天气里的早端午,实在是,十分特别的。

特别到需要浮一大白大坑口肉桂,来纪念它。

这种时候我一般喜欢喝肉桂,或者是慧苑老丛水仙的茶末。

过节嘛,家里总是大鱼大肉,姨妈包的粽子也总是随了表哥的品味塞进去几大粒蜜枣。

番鸭汤和糟鱼下肚之后,再加塞了两粒粽子,饱胀的胃,直需要强力的克化之物,来通畅一番。

武夷岩茶,便是首选。

喝几杯胃就不胀了。

刮油的效果,一流。

《2》

早晨起来发觉手指有点难看。

去微信约相熟的美甲师保养一下手,谁知,她辞职了,回老家去了。

朋友圈里好几个人都是这样。

磨合了好久的理发师,疫情之后,回东北老家去了。

通筋络通得不错的理疗师,店里门可罗雀半年之后,也回老家去了。

还有按摩手法极到位的洗脸妹子,以及专卖旗袍配饰的那家小店的掌柜....她们都在突然的某一天,离开了福州,回老家去了。

大多数时候村姑陈是理智清醒的,并不盲目儿女情长,但每每遇到这种场合,还是会觉得惆怅。

她们的离开,意味着,又要花费时间重新去寻找与磨合一位理发师、洗脸师、手部护理师、肩颈按摩师.....

在本地没有买房子的人,仿佛在这里是没有根的,一个很轻易的决定、一个突发的事件,就有可能促使她们离开这座城市,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

可能最后福州人还是只能跟福州人在一起玩。

就像前几天听说的,某福州籍的清华博士,最后还是回来找工作。

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好像才能真正感觉到脚踏实地。

不过这座城也在变化。

这些年的城市化进程,令我们步履匆匆,却也在不经意间,改变着身边的点滴。

最不能令人接受的变化就是,当年那些大街小巷遍地开花的鱼丸店,拌面店,小炒店,渐渐地,就从我们身边消失了。

有一次李麻花特别想吃爆炒双脆,愣是没吃到。

而我最爱的糟鱼,也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在姨妈的手里吃到过几回。

某一次,跟老黄报怨,说城里竟然找不到正宗的福州小炒店。

他大笑,现在店租那么贵,小炒店谁还租得起?再说,这些年本地人基本上都享受到了拆迁的红利,谁家还没有一二三四五套房产在出租的?收租钱就够花了,哪里还愿意出来开馆店找罪受?

说得我默然不语。

时长在变化,业态也在变化。

现在在外卖软件上,琳琅满目的都是垃圾食品,炸鸡,烤鱼,小龙虾,田鸡....无一例外都是预制菜,重油重盐重辣不说,不新鲜不说,还不好吃。

至于福州小炒,那就别想在外卖软件上点到了——每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打开那些软件,第一感觉就是,这不是在福州——大妈水饺、biangbiang面、螺蛳粉、北京烤鸭.....

连糟肉光饼都只能到聚春园的外卖部去买了——要专门开车到堵得要死还难停极了的东街口去。

幸好万能的老黄帮我打听到了吃正宗福州小炒的地方。

在离城较远的,村里。

林浦村。

那里有好多家本地人开的小炒店。

我们从小吃到大的介子汤,冬瓜花蛤汤,九味拌介子,南煎肝,醉排骨,荔枝肉,糟肉光饼,炒线面,海蛎爆蛋,糟鳗,葱油鱿鱼,糟瓜,糟炒小肠.....都可以吃到相对道地的。

小时候我们从来想象不到,有一天要想吃到福州菜,还要开十几公里的车,去郊区。

岁月抛弃我们的时候,是不会说再见的。

《3》

去取修改的旗袍,从商场里横穿而过。

从一道门走到另一道门,出来之后才发现,不对劲,今天的商场里,那么多家店铺,为什么没有一家的门口,有挂端午节的POP?

中国的商家是特别喜欢跟节日挂钩做活动的。

跟情人节八竿子打不着的七夕,外国人正宗的情人节214,外国人的春节圣诞节,中国人的团圆节中秋....除了清明和半段,余下这些节日里,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节日活动的招牌、广告、宣传单页。

尤其是中秋,老早老早商场里就一片掷骰子的声音——家家店门前都放着大罐,吸引顾客前来博饼。

一时间热闹非凡。

但今年的端午节,一丝活动的气味也无。

冷冷清清,真像是过了个假端午。

身边也一样,大家都不怎么吃粽子了。

想来,平时也能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早餐车上粽子更是蝉连最好卖的早餐榜单前三甲,是以,不再物以稀为贵了。

连龙舟赛也少有人去看了,太热。

有了直播之后,在家里吹空调吃西瓜看龙舟赛的直播,不知道多惬意,谁还去现场挤那股汗臭味去?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改变。

就像大家不再那样热衷于过端午,热衷于吃粽子,热衷于去光明港看龙舟。

有一些习惯,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悄悄改变。

就像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夫子的,就像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就像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要赛龙舟的,但直到今年,我才知道,汨罗江的汨字,它念汨。

《4》

这些年来,生活在悄悄改变。

从前满大街的小炒店,现在不见了;从前满大街的茶叶店,现在也减少了一大半。

从前人们喜欢去逛街购物,现在人们喜欢上网买东西,去商场只为了周末带娃,顺便全家一道吃个饭....

shoppingmall的功能渐渐演变成了周末家庭聚餐场地,人们渐渐忘记了它的标签原本是“大型购物商场”。

以前买茶,大家会去店里,喝几泡,选一选,再买一斤回来喝上几个月。

而现在,直播间里9块9的牛栏坑肉桂,还包邮到家,连出门一趟的热运动都省了。

会不会有一天,人类也进化到,像不再热衷于过端午节那样,不再热衷于喝茶。

或者,AI的发明,让喝茶变成了云喝茶——就是你不必真的把一泡茶喝到嘴里,AI通过技术,就能让你的口腔感受到喝茶的感觉,让你的鼻腔闻到茶香....

很怕这一天的到来。

到那时,不但村姑陈会失业,老S也会失业,整个茶行业的人都会失业。

我们种下的那几百亩有机白茶,就真的成了太姥山荒野白茶园了。

大家都不用辛苦种茶制茶存茶,也不用辛苦地学冲泡,学品尝了。

AI能把世上的大多数茶类的香气滋味,录入数据库,你想念哪一种香气滋味的时候,把它调出来,闻一闻,尝一尝,便能满足心愿了。

可我一直不解,AI的这番操作,是让人真正的地喝到了茶,还是虚假地喝到了茶呢?

如果说是真的,却又没有茶拆出来泡成茶给我们喝下肚去;如果说是假的,但嗅觉与味觉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泡茶的香气与滋味....

李麻花说,这是个道德伦理问题。

听上去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我竟然觉得特别贴切。

难道这就是庄子笔下那种“醒来不知是人在梦中,还是蝶在梦中”的感受吗?

对庄周先生的景仰之情,不由得又增加了十个维度。

《5》

街上的服装店变多了。

逛服装店的人也开始多起来了。

身边的朋友们,在经历了直播买衣服,拍下衣服,收到衣服穿不上、穿上丑、穿上像厨娘、退货退到烦.....的心路历程之后,渐渐开启了拒绝网购衣服的模式。

都跑到店里去试穿之后再买。

一是为了早点穿上,二是为了品质更有保障,三,可以享受更多的跟朋友逛街的乐趣。

而买菜的地方,在从前的菜市场,变成永辉超市十几二十年之后,近些年,又渐渐一家一家的变回了从前的菜市场。

比从前的菜市场管理更规范,卫生更干净,但,仍旧跟从前一样,热闹,丰富,多元,本地化。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线下的茶叶店,复苏之日不远。

大家在经历了买茶,收茶,喝茶(不好喝、货不对版),退货.....之后,还是要回到线下店里去,试喝一回,对比几款,货比三家,再决定购买。

在店里喝茶,聊天一下午,就算最后没买到满意的,空手而归,但这一个下午的时光,度过得是那样愉快。

总比抱着手机刷了一下午的无聊直播,还给一帮网络叫化子打赏,要强上许多吧?

意动,心动,身动。

走出去,才会放宽心。

走出去,才有好茶喝。

【后记】

在这个大家都平淡待之的端午节,村姑陈写下了如上文字。

好似跟端午节有关,好似跟茶无关。

不过,这都不重要。

盛夏养心。

想一些开心的事,把不开心的事倒干净,多喝好茶,都是极好的养心之举。

一杯清茶,排汗散寒。

复,静心。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