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水仙岩茶没有醇厚感?3点原因,看完就都明白了

小陈茶事 2024-08-03 13:24:20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岩茶水仙,喝的就是一个“醇”字。

早两年分享过一款水仙,当时试喝过后,发觉它的醇厚度堪称五颗星。

于是当即给它取名,单名一个《醇》字。

直白朴素,一听便知其意。

依这些年的试茶经验,评价水仙的标准并不复杂,多啜几下茶汤,从汤感厚度就能分辨。

醇与不醇,一目了然。

茶汤不醇的水仙,哪怕闻着再香,第一局也得将其淘汰!

私信里收到个问题,“茶汤喝着没那么苦,能说明水仙很醇吗?”

当然,不能。

茶味不苦,与汤感醇厚何干?八竿子都打不着。

醇厚二字代表茶汤质感,当你啜入一小口茶汤,先别急着吞咽入肚,让茶水稍稍在舌面停留,用舌头去推动茶水。

同样是喝茶,厚与薄的对比很分明。

味淡汤寡,喝着就像一碗白水,水中无味,空洞淡薄。

而醇厚出色的茶汤,似老火靓汤,稠滑似浆,当茶水包裹着舌头时,恍如一匹绸缎般丝滑。

听完关于醇厚二字的阐释,对方大致理解了七、八成,直言说自己喝到的水仙,鲜少有这种体验。

“岩茶水仙如何喝着不醇,是因为什么?”

《2》

“先天产区不足。”

套用这些年网上很火的形容词,好茶是看原生家庭的。

先天出身好,茶味才能醇。

而这先天产区条件,包括最基础的的温度、光照(光照强弱、日照时长),水汽滋润度,空气洁净度,土壤质地等诸多因素。

譬如,有一片地,早先是种水稻的,是一块水田。

后期拥有这片地的茶农,觉得种水稻不挣钱,强行改成种茶。

栽下一行行茶苗,成行成列种植。

适应性强的茁壮苗子,后期也能顺利存活。

但这仅是“活着”,没法产出好茶青。

毕竟,土壤透气性不强,缺乏茶树生长所需的微养分,同时光照强弱与小气候水土都不利好茶树生长积累。

哪怕到了茶季,将其采收下来,也做不出多出挑的滋味。

只能是略带茶味,达不到好岩茶理应具备的醇厚稠滑水路!

《3》

“青叶采太老”。

武夷岩茶在采茶时,要求开面采。

等茶树新梢芽叶全部发育成熟,形成驻芽后,再进行采摘。

具体到水仙身上,多数是中大开面为主。

乍一看水仙采摘的实拍图,没见过这等采茶阵仗的人多数会好奇,“叶子都这么老了,还采茶?”

抱有类似想法的人,是对比到龙井、毛尖、碧螺春之类的绿茶采摘要求。

但岩茶作为乌龙茶,后期加工时还要做青与焙火,原料不能一味追求细芽嫩叶。

岩茶春茶季采茶时,虽不求嫩芽、嫩叶,但也不能采太老。

每年过了谷雨,进入四月下旬,采过早生品种后,各家茶农会加强巡山频率,看一看自家的水仙、肉桂生长情况。

一待时机成熟,立马瞅准天气安排工人采茶。

黄金采茶窗口期,也就短短三、四天左右,过时不候。

错过之后,鲜叶内部的粗纤维快速增加,茶味流失。

再去采下,无疑是用料太老。

鲜叶采太老的水仙,在揉捻塑形时,不易揉搓成条索型。

既然能揉成型,看着也偏粗松,揉不紧。

买到一款水仙后,倒出干茶多瞅几眼,一旦发现条索不紧,蜡片多,干茶粗松的迹象,便能验证这点。

这种茶放进盖碗泡开后,得到的茶水便是淡薄的。

虽不苦涩,但茶味很空,带粗老味,淡寡乏味。

泡开之后的叶底,伸手搓一下,手感丝毫不具软亮弹性,而是叶脉纤维过于粗糙粗粝!

《4》

“茶味被焙空。”

一款水仙如果工艺很糟,做茶出现败笔,也会极大损耗茶味。

最终到了茶桌上,很难泡出滋味。

譬如,焙火过程太急切,本打算一次性焙到位,结果温度一不小心猛然间升太高。

急火速焙,心急求成,焙茶失败的风险很高。

最终做出来茶,滋味会被焙空。

焙空的茶,内在茶味归零。

泡出来的茶水,除了在刚下焙阶段,带有浓浓焙火味外。

后期再泡,几乎可以形容成没滋没味!

提到“焙空”二字,想起一则古早版岩茶焙火谣传。

彼时盛行的说法是,只有正岩茶才耐焙火,才能焙足火。

但这只是空穴来风的谣言,焙茶火功高低,从轻火、到中火、在到足火,和山场何干?

然而,在这一谣言的影响下,愣是带火了一大票高焙火的外山茶。

内质不足,火功来凑。

通过表面浓重的焙火风味,掩盖一款茶自身的茶味不足。

尤其是,强行将火功焙高后,汤色看着更深更重,程度夸张一些的,肉眼看去直逼“酱鸭汤”。

同时,茶汤入口一团焙火味,能给人营造出“滋味足”的味蕾错觉。

但这样的茶,经不起细品。

随便一啜,便知这样的酱油汤背后,徒有其表,汤感又薄又空!

《5》

“返青过的陈茶老茶,茶味注定不会醇。”

前段刚入伏时,有熟人翻出来家里的老丛水仙。

足足一盒50克,包装全新未拆。

连最外层礼盒上的封膜都没动,当时也是别人送来的。

时间大概是2018年快过年的时候,眨眼之间就过了这么久。

“原本没打算将这盒茶存成老茶再喝,只是家里一直都有茶,一时间没顾得上喝,所以就放到现在。”

“拆开后,干茶闻着还有淡淡火香,根根条索依旧酥脆。凑近闻了再闻,确认没有任何酸味闷味,仓储状态应该还好,毕竟这些年都是放在阴凉干燥的储物格内,没有翻动过。”

“但拆开包装,剪开泡袋,倒了一泡放进盖碗内泡开,闻着没有任何丛香、兰香、粽叶香,并且茶味也藏有古怪,一个字,淡,喝完后嘴里还闷闷的……”

时隔多年再喝,碰到这种情形,很难说清根源何在。

是一开始这款老丛的品质就不行,谎报树龄,谎称老丛,只是用了最普通的水仙。

还是当年的制茶工艺没到位,焙火不透?

还是存放期间,这盒茶已经悄悄返了青?

如果是返青过的岩茶,建议用以下法子测一测。

照例沸水泡,沸水均匀浇在干茶条索后,合上盖立刻出汤。

随后赶紧趁热闻叶底。

注意了,是热闻叶底,而不是揭盖闻。

干茶被沸水一激,深藏在条索深处的丝丝杂异味会立刻涌现。

趁热打铁,抓紧时间热闻,才不会错过这一线索。

当热闻叶底时,从中闻出青杂味,足矣验证前面的猜测。

事已至此,倒也不必纠结。已经返青过的岩茶,哪怕只是轻微返青,核心茶味也已被破坏。

再去泡开,能做到没有明显发酸、杂味明显已经难得。

何以奢谈茶汤的醇与厚?!

《6》

醇不过水仙,是圈内人人都听过的口号。

但水仙的醇,还得靠品质来成全。

从产地,到工艺,再到仓储。

一环扣一环,不论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会让人尝不出水仙的醇。

最终喝到的茶汤,滋味平平,茶香淡淡,略带茶味。

这样的平庸之茶,注定会被淹没在茫茫茶海。

碰到这类茶,哪怕喝得再多。

照一天喝三泡的频率,喝上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法让人喝懂醇厚二字的真谛!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