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原本是一笔202元的网约车大单,但是最终司机到手的金额仅为78块钱,如果计算抽成比例,这笔订单的抽成高达61%,已经远远超过了行业的抽成红线30%的抽成上限,那么这样的订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据了解,这笔订单的并非是一笔网约车订单,而是一笔顺风车订单,而这名订单的抽成比例最终被锁定在了61.23%,而这笔订单的产生有业内人士猜测或许是平台利用狸猫换太子的方式制造出来的。
乘客在下单的时候可能实际下的是一笔快车订单,但是当平台把这笔订单发出去后就变成了一笔顺风车订单,而乘客实际支付的还是快车的金额,最终平台把这笔订单派给了顺风车司机并且还是一笔独享单。
平台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要多赚取司机的抽成,而对比起网约车行业的转卖订单,阴阳抽成等现象这个顺风车平台这样直接改变订单性质的方式其实已经算是小儿科了。
在网约车行业这种高抽成订单并不少见,例如下面这笔订单,平台上线上的抽成比例已经达到了84.57%,平台通过调价的方式降价160元,最终乘客实际只支付了230元。但是平台的抽成依然没变,高达84.57%。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司机表示,现在的出行市场已经变成了罗生门,乘客下网约车订单,平台却通过将订单变成顺风车的方式派给司机,平台这种操作方式最终让我非常司机来承担了运营风险,但是平台却仍按非营运标准管理,既规避了监管,又攫取高额利润。
共享经济的初衷是通过技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让劳动者与消费者共享发展红利。然而当资本逻辑凌驾于规则之上,共享经济就变成了"割韭菜经济"。网约车行业的乱象,是数字平台经济的缩影。
我们不禁要问:当算法成为看不见的手,谁来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当利润最大化成为唯一目标,共享经济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或许答案不在平台的服务器里,而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与消费者的选择中。正如历史反复证明的那样——当权力被剥夺时,觉醒的集体行动才是改变的起点。
下面这个订单就是瞎编
一直如此从未改变[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