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P<1058>重大修订!分析仪器确认迎来新时代,药企如何应对?

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数字化程度提升和监管要求的强化,美国药典(USP)对《分析仪器确认》(<1058>)章节进行了系统性修订。本文通过对比修订前后的核心内容,解析关键变化,并展望其对制药行业的深远影响。

一、修订背景与核心变化解析

通过对比新旧版本,修订后的<1058>呈现出四大核心升级:

结构与分类升级

风险分类细化

Group C仪器细分为C1-C3(如非配置软件、可配置软件+定制模块),验证要求更严格。

术语扩展

从“AIQ”(仪器确认)变为“AISQ”(仪器与系统确认),强调软硬件一体化。

从“四阶段确认”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新增集成生命周期模型,将传统4Q模型(DQ/IQ/OQ/PQ)扩展为三阶段:

阶段1:仪器选型与需求定义

阶段2:安装与性能验证

阶段3:持续性能监控(含变更控制与定期审查)

新版本明确引入全生命周期理念,强调从用户需求(URS)定义到持续监控的闭环管理。例如:

设计确认(DQ)

新增用户对供应商质量体系的评估要求,需验证仪器“是否适合用途”而非仅满足参数。

性能确认(PQ)

强化“持续验证”概念,要求建立定期审查机制,并与系统适用性测试(SST)联动。

数据完整性与软件验证全面升级

针对数字化仪器普及,修订版对软件验证提出更具体要求:

软件分类细化

明确固件(Firmware)、仪器控制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的分级管理要求。

验证整合

允许将软件验证与仪器确认合并执行,避免重复工作,但需引用GAMP5等指南。

变更控制

新增对固件版本升级、用户自定义程序的审计追踪要求,强调“数字化指纹”管理。

风险管理贯穿仪器分类与确认策略

仪器分类标准从“复杂度”转向“应用关键性”:

Group C类仪器(如HPLC、质谱)需执行完整确认流程,并增加“数据存储安全测试”。

引入模块化测试理念

允许对系统组件单独确认,但需通过风险评估证明合理性。

二、药企应对策略:三步构建新型确认体系

Step 1:差距分析与快速响应

开展现行流程与新规差距评估,重点关注软件验证、数据完整性、变更控制等薄弱环节。

建立跨部门工作组(QA、IT、实验室),制定90天响应计划。

Step 2:技术基础设施升级

投资模块化验证工具包(如预验证测试协议库)。

部署云化仪器管理系统,支持远程确认与实时监控。

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审计追踪不可篡改。

Step 3:敏捷文化转型

推行“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将确认要求前移至仪器采购阶段。

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沉淀最佳实践案例库。

开展情景化培训,通过VR模拟复杂仪器的确认场景。

结语:以确认升级驱动质量跃迁

USP<1058>的修订不仅是合规要求的更新,更是制药质量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通过构建“风险导向、数据驱动、全生命周期覆盖”的新型确认体系,药企不仅能满足监管要求,更将获得实验室效率提升、数据价值挖掘的长期红利。未来,谁能在仪器确认领域率先实现智能化突破,谁就将在药品研发与生产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0 阅读:12

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

简介: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研究院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