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中)

泠泠泠七 2023-10-06 14:34:47

接(上)

卢秉恒院士(2005年当选)

卢秉恒,1945年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增材制造标准委员会主任 。

卢秉恒于1967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进入三门峡中原量仪厂分厂工作;1979年考取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研究生;1982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后留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1986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及合作研究;1992年至199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系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卢秉恒主要从事快速成形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高速切削机床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展了增材制造、生物制造、微纳制造与电子制造装备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发了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光、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一系列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发明了农业节水滴灌器抗堵结构及其一体化开发方法 。

王浩院士(2005年当选)

王浩,男,1953年8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浩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在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规划与调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 等多项荣誉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三五”“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立项组组长 。截至2020年6月出版专著38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检索 194篇EI检索191篇,CSCD 169篇,授权发明专利9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

李立浧院士(2007年当选)

李立浧,1941年7月8日出生于江苏盐城,电网工程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7年李立浧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至1992年担任中国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处长;1992年至2002年担任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电网部主任;2002年担任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秘书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李立浧长期从事电网建设,研究领域包括电网工程、直流输电和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参加和组织建设了中国第一条33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参加和组织中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研究、关键项目攻关和工程建设。作为多条超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和工程负责人,主持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工程建设。

陈肇隆院士(2007年当选)

陈肇隆,男,汉族,1950年9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中国工程院院士,肝脏移植及肝脏外科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名誉院长 。

1976年,陈肇隆毕业于高雄医学大学;1976年至1985年,在台北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工作;1981年至198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工作;1983年至1983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工作;1985年至1992年,在基隆长庚纪念医院工作;1990年至1993年,在长庚大学工作;1994年至2001年,在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工作;1999年至2003年,在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工作;2003年至2015年,担任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院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担任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名誉院长。

陈肇隆主要从事活体肝移植、肝脏移植、肝脏外科等研究领域工作。完成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并率先采用脑死亡定义,促成台湾在1987年达成亚洲第一个脑死亡器官移植立法。1994年,完成台湾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1997年,完成亚洲首例一肝两受的劈离式肝移植;1997年,完成全球首例未输血活体肝移植;1999年,完成台湾首例成人活体肝移植;2002年,完成华人首例活体双肝移植;2013年,完成台湾首例超减体积肝移植;2015年,达成1400例肝脏移植手术。

张生勇院士(2009年当选)

张生勇,男,汉族,1939年11月17日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细化工专家,空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1964年,张生勇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1964年—1968年,在南京大学法语系学习;1968年—1978年,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1972年—1975年,到刚果布拉柴维尔技术学校工作;1978年—1984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1982年,在法国巴黎南大学获博士学位;1984年—1989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化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2003年,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1994年,担任第四军医大学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受聘为西北大学教授。

张生勇一直从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对烯烃、酮和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和烯烃的不对称氧化反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设计合成了若干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在许多底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和烯烃的不对称氧化反应中得到了98%ee以上的立体选择性,率先在中国将手性催化技术用于工业生产D-和L-苯丙氨酸、抗癌药多烯紫杉醇和卡巴他赛、手性除草剂(S )-异丙甲草胺等。

蒋庄德院士(2013年当选)

蒋庄德,1955年8月4日出生于辽宁大连,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庄德于1977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1988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长;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至1998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199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9年至2003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处处长;2003年至200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2004年至201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2011年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蒋庄德长期从事微纳制造与先进传感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测试技术及装备等方面的研究。(一)微机电系统(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传感器与核心芯片及其系列器件,高端传感器及核心芯片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量子传感器与芯片/太赫兹探测器技术,生物检测仪器与芯片;(二)纳米测量技术与标准物质;(三)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四)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

杨善林院士(2013年当选)

杨善林,1948年10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

杨善林于1978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先后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1987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合作研究;1988年至1989年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CIMS中心做访问学者;1994年至2001年担任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1996年至2006年担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被聘为合肥工业大学第八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

杨善林长期从事智能决策理论与技术、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发展战略规划与系统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在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制造工程管理、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工作。他主持了有关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的研究工作,构建了面向需求和知识驱动的动态决策理论体系,并运用于轿车整车开发工程管理中。主持了制造工程管理中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制造工程一体化管理与协同优化方法,并运用于工程管理实践中。研究了智能决策理论与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结构理论,取得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理论。

(未完待续)

0 阅读:1427
评论列表
  • 2023-10-07 11:41

    有好几个都不在西交工作过,什么变成西交大的了

泠泠泠七

简介: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关注沉浮宦海也关注热闹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