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时期,是谁挽救了濒临灭族的汉民族?请记住我们的英雄!

浩舞默话 2025-02-22 13:55:33

冉闵建立政权后,推出“杀胡令”,胡人“敢称兵杖者斩之”,意思是冉闵无法容忍胡人起兵造反。

皇帝,九五之尊,独揽大权,无法容忍别人动摇自己的政权,这一点很好理解。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杀胡令”也包括冉闵提倡汉人杀胡人。

只要是胡人,不论出身贵贱、男女老少,汉人都可以随便诛杀他们。

冉闵为什么倡导杀胡人?

一、多种因素累积,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冉闵政权正是“五胡乱华”时期,要了解他提倡的“杀胡令”,还要从西晋政权说起。

西晋建立,虽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并没有给中原地区带来长治久安。

司马炎登基后,并没有吸取汉朝的教训,依旧采取将天下分封给各个诸王的政策,为后来晋朝内乱埋下了伏笔。

在选择继承人方面,晋朝的皇帝也没有体现出他们睿智的一面。

“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昏庸无能,不管百姓死活。

他管不好前朝政务,也管不好后宫的女人,比如贾南风。

贾南风是一个非常有野心且心狠手辣的女人,通过后宫干政的方式,从司马衷那里拿到了一些权力,但她并不满足于此,还要在朝廷建立自己的势力。

她先联合楚王司马玮等一帮皇室的司马家族之人,发动政变,诬陷辅政大臣杨骏,杀了杨骏,还灭了他三族之人。

当时还有一个影响她夺权的人——太子司马遹。

贾南风诬陷他,先将他废为庶人,之后又逼迫他自杀。

贾南风活得太猖狂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伦,打着诛杀贾南风的旗号,起兵造反,并称帝。

不过,司马伦最终被司马氏家族的其他成员推翻政权,并将其处死。

虽然司马伦在位时间非常短暂,但是他的行为已经拉开“八王之乱”的序幕。

此后,曾被司马炎分封的各位王侯,陆续在各地起兵造反,争权混战16年,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八王之乱”。

诸王为了争夺皇位,不惜频繁发动战争,百姓无法安居乐业,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使得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八王分布图)

除了战争以外,还有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再加上自然灾害,导致农民失去土地,食不果腹,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崩溃状态,进一步加剧了西晋灭亡的速度。

很多失去生计的百姓,为了活下去,只好远走他乡,四处求生,出现了严重的流民问题。

有的流民忍无可忍,直接起兵造反。

301年,正值“八王之乱”期间,氐族流民李特,在四川地区,集结了一批流民,起义反抗西晋朝廷的压迫。

不难看出,西晋社会动荡,经济崩溃,给少数民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少数民族,尤其是位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恨透了西晋政权。

其实,从汉朝开始,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并不是一味地攻打,而是允许部分少数民族内迁。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很多匈奴人就被允许前往山西、陕西等地居住。

曹操当政时期,也善待了少数民族人,允许乌桓等部落迁到中原。

他们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融合,但是也不可避免产生民族冲突。

到了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进一步发展,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将近总人口的一半。

而西晋的统治者,并没有像董卓和曹操那样,采取接纳的态度,而是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的百姓。

大臣江统为了提醒西晋统治者,一定要处理好少数民族问题,还专门写了《徙戎论》,但是没有被采纳。

民族矛盾逐渐积累,最终在西晋朝廷衰微时爆发了。

匈奴贵族刘渊,自称自己是汉朝的外甥,打着兴复汉室的名义,趁着西晋内乱的时机,集结了许多不满西晋皇权的人士,于304年称帝,史称“前赵”。

这不仅仅体现了少数民族挑战中原政权,加剧中原政权的灭亡,同时也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导致后来很多少数民族都效仿刘渊。

刘渊的部下——羯族人石勒,紧跟随他的步伐,发展自己的势力,脱离前赵,建立了后赵。

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后赵的其他皇帝,统治期间并没有解决掉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

前秦的皇帝苻坚虽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但是在淝水之战后,他被前秦将领、来自羌族的姚苌杀害。

因此,匈奴、羌、氐、羯还有鲜卑相继逐鹿中原,进一步加剧了中原社会的不稳定。

而导致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的原因,是民族文化冲突、西晋政权溃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胡人残暴统治,引起汉人纷纷反抗

面对胡人频繁侵犯,百姓苦不堪言,中原人并没有一味地忍让。

永嘉五年,洛阳被攻陷,“闻鸡起舞”的祖逖带着亲族邻里南下避难,但在逃亡的途中,他被推选为流民首领。

由此可见,大家对胡人都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到了313年,还没有建立东晋的司马睿,任命祖狄为豫州刺史,让他去讨伐胡人。

这位司马家族的人也不靠谱,让祖狄打仗,却只给了他三千匹布还有大概一千人的口粮。

司马睿

祖狄没有气馁,自己招兵买马,率部渡江北上。

在船到达江中心的时候,他敲打着船桨,立下誓言,如果不能肃清中原地区的敌人,他祖狄就像这大江里的水,有去无回。

成语“中流击楫” 的典故来源于此。

过江之后,祖狄着手铸起炉灶,打造兵器,又招募了两千名士兵,起兵北伐。

到达北方后,祖逖凭借自身威望与军事才能,团结了好多晋朝的人士,军队不断壮大。

他多次击败后赵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祖逖北伐不仅给北方的汉族百姓带来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局势,保护了汉族百姓免受胡人铁骑的践踏。

在整个“五胡乱华”时期,反抗胡人的战役无数,但是不得不提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率兵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公元383 年,谢玄为先锋,率领北府兵八万应战苻坚,在淝水与之对峙。

谢玄利用苻坚求胜心切与前秦军队内部民族成分复杂的弱点,设计让秦军稍退,以便晋军渡河决战。

苻坚发现中计之后,立即率部撤退,然而,后方的鲜卑、羌等各族士兵趁机起哄,导致苻坚退无可退。

晋军乘胜追击,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此战不仅延长了东晋政权的寿命,同时也是汉族政权战胜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让北方少数民族认识到汉族的反抗势力不容小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胡人南下的步伐。

到了冉闵政权时期,他对胡人的态度更加明确,直接推出“杀胡令”。

冉闵曾是后赵石虎的部下,见证了羯族后赵政权,对汉族实施的一系列残暴统治,导致很多汉人死于非命。

石虎死后,后赵内乱,冉闵见机行事,建立冉闵政权,鼓励杀胡人。

饱受压迫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他的号召,极大地打击了羯族势力,为汉族出了一口恶气,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胡人对汉族的屠杀,保存了汉族在北方的部分力量与尊严。

三、“五胡乱华”,汉人反抗的意义和影响

汉族人民在“五胡乱华”时期的反抗行动,不仅让大家看到了残酷的战争,还产生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维护了汉族人的尊严。面对胡人的侵略和压迫,汉族百姓没有屈服,没有沉默,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勇敢站出来,通过战争、政令等手段进行反抗。

他们的行动维护了汉族的尊严,也夺回了汉族人的生存权利。

其次,进一步推动民族融合。

虽然“五胡乱华”时期汉族,汉族人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战争不断,但是汉民族的反抗行为,也加速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匈奴、羯族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统治汉族人,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人多多少少会接触到少数民族的文化。

汉族人反抗,与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为后来的民族融合提供了契机。

再次,推动了历史进程。

汉族人反抗少数民族的统治,加速了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当地很多人,为了避免战乱,便选择南迁,实现了民族融合,为后来隋唐建立大一统的朝代奠定了基础。

总结

“五胡乱华”时期,汉人的反抗,是用鲜血和生命在书写历史。

它让我们看到了,面对残暴统治、种族歧视等问题时,汉族人毫无畏惧,努力抗争,维护自己的尊严。

1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