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京、上海和广州放松了共有产权房的申购资格,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户籍群体也可申购。比如,非上海市户籍家庭同时符合居住证持证、积分、收入和财产等一系列条件,拥有购房资格。广州本科学历申购共有产权住房不受户籍限制。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也在近期表示将优化共有产权住房分配政策。
的确,上述措施客观上对共有产权房是一个利好,对房价是一个利空,但是并不能改变共有产权房目前非常“尴尬”的境地。换句话说,对房价整体的影响非常有限。
1.共有产权房“生”下来比不过它的大哥“自住房”
应该说国家这几年为了让大家住上好房子可以说想了很多招,共有产权房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设计的初衷很简单,因为房价超过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所以政府和购房者一起买房、产权共有,这样普通人就可以以只支付80%、70%或者60%的价格先买房,住上房子。
之后房价如果上涨,部分收益归国家所有,并且国家可以凭借世界各国法律上通行的“共有者优先购买”的通行做法,优先回购这些房屋,再转手给其他需要的购房者。这种做法理论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真正能发挥效果也肯定非常好,但是放到实践中可就困难重重了,特别是它还比不过它的兄弟“自住房”。
因为共有产权房作为一种稳定房价的手段,或者说稳定房价的产品,就不得不把共有产权房和具有同样目的但形式不同的房屋相对比,这其中就要说一下自住型商品房。共有产权房和自住型商品房,明面上都是在总价上作了很大的优惠,但是逻辑上并不相同。自住型商品房打一开始就比周边的商品房便宜30%,但是购买者是有100%的产权的,5年后上市交易时要将30%上交给财政。所以理论上来说,自住型商品房相当于70%的共有产权房。
放到实操层面,自住型商品房就比共有产权房的优势大多了。因为共有产权房如果换算成全产权的房屋,价格是和周边的商品房基本一致的。但是自住型商品房是比周边价格便宜30%,如果5年以后这个地区房价没有任何变化就出售,也只要将增值收益的30%交给财政,那么实际上净赚30%乘以70%等于21%,买到就是赚到。
另一个方面,目前大城市市场还没有变化到完全是买方说了算的,卖方加上中介仍然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税费对房价成交价有一定影响,但绝大部分依然是买方承担的。也就是说,自住型商品房出售的时候,上交财政的钱可能买方也要出相当的比例。所以横向比较一下,共有产权房在自住房面前占不到任何优势。此外,共有产权房出售相对困难,又在自住房面前“矮了一头”。
2.共有产权房不太符合“刚需”的需求
除了比不过自住型商品房,共有产权房更大的问题在于,它不符合“刚需”的需求。这是因为,共有产权房位置偏僻大多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城市买房地段恰恰是最重要的因素。由此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方面,地段不好出行不便。房子不管是“房住不炒”,还是就是某些炒房客的投资品,最终要有价值,关键还是拿来住的。既然要住就涉及到出行、居住、医疗和教育的各种配套措施。
大部分“刚需”族的心态是很明确的,因为资金有限,基本上没有什么犯错误的机会,买只能买对。那么“刚需”最能把控的是什么?一个是教育学区,另一个就是出行方便程度。北京已经发展的很大了,上下班在路上花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是可以接受的平均水平,但是超过这个水平,大多数人就会谨慎的考虑了。与其买一套偏远的共有产权房,为什么不租一套相对成熟上班又近的房子呢?房租跟购房比,花费少多了,而且工作调整了,租房也可以调整,容错率高。
另一方面,地段不好,换房特别难。一个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带学区的房子可能没几年就要“换手一次”。相比之下,偏远地区的房子,交通、教育、医疗配套如果不够理想,别说了换手了,连买一手的人都很难找。
在这一点上,我见过无数不同情况的“刚需”族,虽然大部分人此前买的房子多多少少有点“对付对付”“向现实妥协”的意思在里面,但是大多数人是希望通过奋斗最终换到一个满意的房子的。在这种情况下,手头的房子如果到时候很难卖出去,或者手续很繁琐,我相信许多人是不愿意买这种房子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算是普通商品房,如果前任房主有亲戚或者谁的户口在里面,即使不影响以后户口迁入迁出,很多人也宁愿要户口“干净”的房子。
3.共有产权房现在已经“生不逢时”
作为房地产调控的产品,不论是什么样的房子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短板”,这是为了避免资源被无端占用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好像古代赈灾的时候,赈灾用的米就算是好米,也要往里面掺点沙子杂质,否则赈灾用的米就会被完全不需要的大户人家和官家贪走。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光的公租房先被廉价租走,然后再高价转租,就是公共资源被占用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共有产权房在卖出环节设定一些障碍,以及偏僻的地理位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理解,自住房5年内不能上市,上市利润的30%上交财政;限竞房交房慢且有限售期,一般要7、8年才能上市;经济适用房等等在土地出让金等其他方面需要补偿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共有产权房不仅比不上自住房,不适应刚需的需求,甚至可以说都不太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了。
因为共有产权房说白了,是介于买房和租房的中间手段,这个中间手段,显然是房价上涨的时候最受欢迎。就好比现在股市是大牛市,但是一手股票100股买不起,突然来了一个朋友过来说,不要任何多余回报,免费提供资金,也不强制止损,也不影响决策,到时候就按投资比例分利润。
但是过去5年里,也就只有2016年和2017年房价在涨,2015年、2018年和2019年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大城市房价波澜不惊,跟牛气十足的深圳没法比,跟火爆的苏州更没法比。这种情况下,共有产权房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进”远远不如买了就赚的自住房,“退”不如公租房、廉租房甚至可能连租房攒钱都不如。
也正因为上面的原因,共有产权房居高不下的弃购率本身就能说明问题了。个人认为,用共有产权房来调控房价的模式是时候评估评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