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精粹观古今之变辽宁省博物馆(六十六)

杖游说历史 2024-06-17 13:04:54

十八号展厅  古代院 辽宁 展(四)(二)第二组辽之经济游牧渔猎 辽朝以畜牧经济为主,牧场遍布草原各处,燕云边塞以北(今京津地区)有牧马基地,群牧牧场遍布大漠南北南北及潢、土两河流域的斡鲁朵、诸抹牧场等。作为畜牧业经济的必要补充,渔猎业是契丹族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皇室贵族作为娱乐和习武的手段,普通百姓则以“挽强射生”作为解决生计日用的 经济来源。 辽朝农业的发展,始于建国前后大量中原汉人的迁入。 东京 辽阳 地区大批汉人、渤海人和熟女真的迁入, 阜新 地区金价头下州的设立,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弥补了牧业产品比较单调的缺憾。

契丹人之髡发形象

五代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 辽宁 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此文物高93毫米,长140毫米,宽74毫米。 辽宁 省 北票 市水泉出土。整体造型设计成龙鱼形,上颚向上翻卷,双翅高振呈飞翔状,鱼尾上翘,呈一字形,器内隔成前后两室,底置小圈足。白瓷胎,胎质细腻坚硬。内外施满青釉,釉色润泽晶莹、青翠欲滴,足根无釉。该文物无论从造型意念还是烧制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堪称 中国 陶瓷器中的珍品。该墓墓主为一契丹贵族,在整个墓葬中只此一件青瓷出土,可能是宋窑烧制后,传入辽统治区域的。

鸡冠壶,又名皮囊壶,是辽代陶瓷的特有形制,因早期器型上部有鸡冠状装饰而得名鸡冠壶是辽代陶瓷的特有形制,因早期器型上部有鸡冠状装饰而得名。契丹民族马上为家,需随时携带酒、乳、水等饮品,所以用皮革缝成囊来盛载,只留小口。鸡冠壶是仿这类皮囊形制做成的随葬用品,多是瓷器,腹部下垂仍象容水的皮囊,在边缘还仿出缝制皮革的针脚。辽代二百多年间,鸡冠壶形制也有很大变化,早期壶形更接近皮囊,形体低矮,腹部圆浑下垂;中期壶身变扁变长;晚期器身圆形,高瘦,上部变成提梁。显示出一种生活中定居因素不断加深的趋势,辽墓中随葬鸡冠壶反映了契丹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固守与执着。

摩羯形辽三彩陶壶

摩羯形三彩陶壶为盛水、酒、奶等液体的容器,整体造型为莲花托起一个展翅跳跃的摩羯,壶与摩羯融为一体,巧若天成,摩羯口里含着一圆珠,珠孔为流,兽角后有注水口,翼和尾之间以梁相连为执手,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为辽三彩中罕见的精品。 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动物,最早是在唐代从印度佛教传过来的,在古代印度的雕塑、绘画艺术中都有它的形象,摩羯于四世纪(东汉)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 ,融合了本土“鱼龙变化”的美好祝愿而流行于唐代以后的各种器物上。摩羯鱼反应的是鱼化龙的瞬间,脑袋已经变龙,身子还是鱼尾巴,佛家认为能驱凶避邪。契丹民族受大唐文化影响,对摩羯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将其用作金银器皿上的纹饰,还用来造型器物,摩羯壶就是典型的例证。

龙鱼型石坠饰( 北票 辽墓中出土)

辽三彩卧虎枕

辽三彩是辽瓷中最华丽的品种,釉色主要以黄绿白三种,源于唐三彩。方形和长方形的陶瓷盘很难做,源于辽代历史上的盘是木制,沿袭旧制。

辽三彩釉鸳鸯形水壶

 此器造型为浮水鸳鸯,背上有喇叭状五瓣花形壶口,后部连接尾羽为一水波纹柄,鸳鸯头部昂起,两眼凝视前方,嘴部中空为流,腹下素面无釉,平底假圈足,全身釉色混凝,但整体黄、绿、白三彩鲜艳绚丽,翅膀羽毛为范模压印而成,犹如浮雕,极富立体感。整壶匠心独具,制作精细,栩栩如生,是辽三彩艺术珍品,这种壶具又称注壶 一般作为文具之用。

辽琥珀盒(1958年出土于 辽宁 省 新民 巴图 营子村辽墓)

荷叶式琥珀饰,长83毫米、宽68毫米、厚8厘米。暗红色,透明, 光泽 很强,整体作荷叶状,侧面贯穿一孔。复叶琥珀饰,长95毫米、宽71毫米、厚29毫米。阔叶状,一面凸起,上雕一叶形花纹,下覆重叶,两端有穿孔,背面雕阳刻“心”形纹 。 琥珀是地质历史上的树脂经过石化作用的产物,被称为“树脂化石”。具有非常美丽的典型的树脂 光泽 ,有的是珍珠 光泽 ,透明或半透明。质优者常用作玉雕材料,最上品称血珀,作赤红色。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琥珀最贵者瑿(音依,此值黄金五倍价),红而微带黑。然昼见则黑,灯光下则红甚也”。这两件琥珀饰均以血珀雕成,质工俱佳,十分珍贵。

辽代琥珀饰品按用途可分为装饰品,佛教及丧葬用品等;装饰题材涉及动植物,异兽,人物等,原料可能来自于盛产琥珀的波罗的海沿岸经草原 丝绸之路 ,由西亚, 中亚 商人传到辽朝境内。琥珀通常不为中原王朝所采用,在契丹却备受推崇。契丹人认为,琥珀具有定魂魄的作用,以琥珀握手随葬,反映了契丹人灵魂不灭的信仰。在 中国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或民族像契丹人那样崇尚琥珀。琥珀的流行也许与契丹人尚佛相关,因为佛教认为水晶代表佛骨,而琥珀代表佛血。

辽叠胜琥珀盒( 阜新 红帽子辽塔地宫出土)

辽 白玉 飞天, 辽宁 喀左 县白塔乡辽墓出土

两件飞天形制相同,左右方向相对。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白化现象。飞天作侧身俯卧态,昂首挺胸,面部较长,似男相,额际佩步摇,头发上挽,脑后伸出一略呈“S”形的细长角状物,应为插耳之用。双手端于胸前,一条长丝带从肩部飘绕至足部,身下有几朵流云托浮。

辽玛瑙杯

辽代带把玻璃杯,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县 姑营子耿氏二号墓。此杯带把,有浓郁的西亚、 中亚 色彩。反映了辽王朝与 中亚 地区国家频繁的贸易往来,以及开放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统治思想。

凤形金耳饰

1956年11月出土于建平县张家营子乡勿沁吐鲁村辽墓,饰为凤形,凤作展翅飞舞状。工艺精细,美观 大方 。

契丹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自然需要最好的马具。 他们所制的“契丹鞍”号称“天下第一”。骑马时,由于马的奔跑,对坐在马背上人产生的颠簸或战争中需要的随时调整应变各种姿势及对马匹传达各种行动的指令等等,这需要腰部的力量来完成。而长期乘坐在马背上极易引起腰肌的劳损和腰椎受到损伤。保护腰部是游牧民族遇到的首要问题。契丹创造性的制作出精美的由金、银、铜等各种质地的捍腰。严格是讲, 这里所谓的捍腰,应该是钉缀在皮、枳品腰带的外侧装饰。 近年来,在辽代契丹贵族墓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捍腰,但名称尚末统一,如有称其为“大带”、也有称为“蹀躞带”等。

鎏金银扞腰

捍腰为大袍后腰的带饰,穿戴时此弧片槽陈于腰后,抵于两肋,两端以丝带束腰,在腹前打结固定。

这只扦腰长83厘米,宽18.5厦米。扦腰为银质鎏金,锤制成弧形。下缘平直,上缘为数个连弧组成,中间宽,两头窄。水波纹地,边缘饰连珠纹和云纹各一周。

金饰品,上方有二只鸟,下方为二头鸟

契丹莲花金盘

浮雕龙纹大铜镜

花式银碟

辽缨罩( 彰武 出土)

大小鎏金铜马铃

0 阅读:1

杖游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