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三月的时候,身在襄阳的大明襄王朱瞻墡,见到了当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亲信太监夏时。除了敕书以及襄国金符以外,夏太监还带来了一封皇帝的亲笔信。
里面话说得很客气,皇帝表示襄王是先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气至亲”,又是“宗室至贤”,所以打算亲自见一见这位叔父。实际上自宣宗朝开始,明代亲王就不再赴京朝觐,而据后世史书的记载,襄王的这次京师之行其实风险很高。
且亲王来朝,自洪熙、宣德间未尝举行。英庙复辟之初,曾召襄王。虽则笃亲亲之谊,实以释其嫌疑,是非常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二》
明英宗夺门剧照
那么英宗为何要召叔父进京呢?襄王家族在天顺年间又有哪些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背锅侠的逆袭朱瞻墡,生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三月,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册封为襄王,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之国长沙,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改迁襄阳。
《明史》对朱瞻墡评价很不错,称他“庄警有令誉”。宣宗驾崩之后,由于皇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宫中甚至传出想要立襄王为帝的流言。经过群臣力争,英宗这才顺利继位。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由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又没有政事经验,让襄王监国甚至称帝的呼声再次高涨起来。而在英宗南宫复辟前,由于朱祁钰无子且不肯复立英宗之子为皇太子,有一派朝臣请求将襄王之子立为储君。
少年明英宗剧照
在宣宗驾崩,越王薨逝以后,襄王就是唯一在世的仁宗嫡子,身份极为尊贵。而且他曾两次监国,素来被誉为贤王,史称“众望颇属”。因此英宗在政变之后,自然会对襄王这一家子极为警惕,史称“帝颇疑瞻墡”,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召叔父进京的根本原因。
尽释前嫌
当年四月二十一日,襄王抵达京师,随即和英宗在武英殿进行了一番密谈。武英殿是明初皇帝斋居、召见大臣的场所,现为故宫博物院瓷器馆。叔侄这次会晤之后,初步化解了各自的心魔。其实主要在于襄王老谋深算,提前进行了布局。
其一、早在土木堡之后,朝中乱成一团之时,襄王便向朝廷上奏,坚决请求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帝,而以郕王监国。
武英殿
其二、当英宗回到京师入居南宫之后,襄王再次上奏,要求已经成为皇帝的郕王善待其兄长,要“无忘恭顺”。
由于襄国金符一直都在太后宫中,也就是根本没有迎立外藩这件事情。故而英宗决定树立一个典型,他将襄王比作周公,又将这两封奏疏比作金縢之书,表示自己和叔父之间已经尽释前嫌。所谓的『金縢』,即《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的简称,记载了周成王从误解周公直至尽释前嫌的史实。
及襄尝有陈言、慰安二章,初未曾达皇太后所,盖为祁钰之所蔽匿也,今已于祁钰宫中检而得之。侄亲览之再三,深见叔父忠爱之诚发于谠论。抑邪扶正,防微杜渐,无非为宗庙社稷计。推叔父之心即周公之心,而此二章亦即金縢之书之比也。—《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六》
以良心换安心
然而仅仅这样还不够,襄王还必须充分发挥其宗室元老的作用,出面为皇帝做一次恶人。
杭皇后剧照
当朱祁钰还是皇帝的时候,其皇后杭氏于去年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二月去世,朝廷调发官军四万人,在天寿山修建了一座寿陵。当年六月,杭氏梓宫入葬寿陵地宫。在英宗南宫政变之后,先是将弟弟朱祁钰废为郕王,接着又让他不明不白死在了皇宫西内之中,而且葬礼使用亲王规格,未曾葬入寿陵。
问题是寿陵修得非常好,其明楼规模都快赶上朱棣的长陵,这让英宗愤怒不已。然而他毕竟是皇帝,亲自开口掘坟抛尸实在太损圣德,这个恶人只能让襄王来做。朱瞻墡在装模做样拜谒了祖父朱棣长陵、父亲朱高炽献陵以及兄长朱瞻基景陵之后,义愤填膺地指出寿陵过于僭越,必须予以拆毁。
其郕王祁钰承皇上寄托之权,而乃乘危篡位。改易储君,背恩乱伦。荒淫无度,几危社稷。岂特昌邑之比乎?幸遇皇上豁达大度,宽仁厚德。友爱之笃,待之如初。又存其所葬杭氏僣拟之迹而不废。虽圣德之可容,奈礼律之难恕。伏望夷其坟垣,毁其楼寝。则礼法昭明,天下幸甚。—《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八》
景泰帝朱祁钰剧照
五月十一日,寿陵的修建者:工部尚书赵荣,率领五千官兵将其彻底拆毁。至于杭皇后的棺椁以及遗体,自然是大告而不妙。
作为回报,英宗先是加赐襄王府乐人二十户,接着又设立襄阳护卫指挥使司,以襄阳卫左所、安陆卫右所官兵作为襄王护卫。明初亲王都有三护卫,自朱棣、朱瞻基祖孙多年的运作,全部都被削成了一护卫,至于仁宗诸子则根本没有护卫。
襄王这次昧了良心,果然收到了巨大的回报。
一段真挚的感情英宗和襄王这对叔侄冷淡了二十年的感情,因为寿陵被毁而迅速升温,乃至于水乳交融,如胶似漆。当年十一月英宗生日之时,襄王派人送玲珑碧玉带作为礼物。
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的时候,听说英宗“偶尔感冒兼以足气举发”,襄王派女婿刘隆兼程赶赴京师,将自家的独门药方敬献给皇帝。英宗吃了叔父的药,感觉大有疗效,立刻派人送去近千斤药材,请襄王再多造几副药剂。要知道即使是明代亲王,想收集药材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英宗送来的却有大把的珍珠、片脑、犀沉等珍贵药材。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按照《皇明祖训》,亲王三年一朝。因此到了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年底的时候,襄王给英宗写信,希望明年能够赴京朝觐。所有人都在看着皇帝,考验他们叔侄感情的时刻来了。结果英宗大笔一挥,表示我也很想见到叔父,明年开春你就来。
乙亥,致书襄王瞻墡曰: “旧岁承喻以明年例当朝觐,欲一来京,足见谨礼之意。朕念至亲久别,亦欲一会。已尝致书奉复,期在春暖之际遣人诣府专报。今遣太监王定赍奉敕符金牌,敬往迎请。可从容就道,从行之人随意带来。专书以达,惟叔父亮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二》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四月初六日,襄王朱瞻墡抵达京师。这一次英宗没有召叔父在武英殿密谈,而是让文武百官直接去诸王馆朝见襄王。而这一次来京,襄王解决了三件难题。
其一、王府每年从商贩手中购买的食盐“味苦不堪”,英宗命两淮运司每年调拨白盐三百引,用官船“送襄府供给”。之所以用淮盐,是因为淮盐在斤重和引价上都远高于其他地区,算是皇帝给叔父的特殊福利,因此要特地申明“不为例”。
襄王府绿影壁
其二、襄世子妃多病且未有所出,世子朱祁镛膝下唯有庶长子朱见淑一人。为了避免襄王府传承出现问题,英宗以朱见淑“年已十岁且知向学”为由,特旨封其为襄世孙,赐与郡王冠服。
其三、明代亲王若无敕书、金符,一旦擅离封国,就视同谋反。而英宗给了叔父一个特权,他每年都可以出城游玩个三五次,朝廷不予干涉。不但朱瞻墡本人,连世子朱祁镛、宁乡王朱祁鐄和枣阳王朱祁钲也可以。
壬申,致书襄王瞻墡曰: “朕念叔父为国家至亲,雅有贤誉,宜享优游之乐。每岁秋冬之间,若府中从容,闲暇可出城游赏三五次。或世子、郡王出游亦可。”—《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四》
故宫端门
四月二十九日,襄王在奉天门向英宗陛辞,皇帝亲自送到午门外“握手泣别”。分别之际,襄王向英宗行君臣礼,皇帝也向叔父行家人礼。襄王一拜一回头,英宗则目送叔父的身影消失在端门之外,才郁郁寡欢地起驾回宫。
然而即使如此,还有不开眼的。比如通事都督同知马显、都督佥事季铎,在路上遇到襄王居然不下马,被言官们弹劾为“轻侮亲王,失人臣礼”。都察院给出的处理意见是“赎徒”,也就是交纳钱物以减免徒刑,英宗却直接下诏将二人“固禁之”。
这个事情说起来多少有些冤枉,因为《皇明祖训》似乎并未提到一品至三品官在路上碰到亲王应该怎么做。按照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会议的镇国将军与文武官相见礼,若双方相遇于道,文武一品至三品官应该引马侧立,候其过乃行。四品以下官员才需要下马。但是襄王是什么人?圣眷正隆的当红炸子鸡,马显和季铎不拿他当回事,当然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到了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英宗再次邀请叔父于明年赴京。这一次襄王没有来,因为此时他已经年近花甲,实在是吃不消这样的长途跋涉。这份真挚的友谊一直到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朱祁镇驾崩,这才戛然而止。
结语:自打双方解开心结之后,襄王和英宗这对叔侄之间的关系,在明代历史上确实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史称“礼遇之隆,诸籓所未有”。
不过有句话叫人走茶凉,新继位的明宪宗朱见深和襄王之间,只是侄孙和叔祖的关系,远不如叔侄那般亲厚。而且当年英宗晚年有意改立德王朱见潾为皇太子,襄王派人在德王出府之时送上厚礼,让宪宗难免心存芥蒂。最终襄王每年出城游玩的特权受到了抑制,不过此乃后话,我们放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