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清醒的那代人,长大了

观察楼市的熊大 2024-01-24 07:16:06

转自大碗楼市

几天前,大碗内部展开了一次激烈的争论。

话题围绕单身女性如何选好首套房而展开,其中以80后为代表的拓海老师认为:

买带有学区属性的老破小远比买什么公寓强多了,一来可以解决自住和今后孩子上学问题,二来也能助力婚姻向上兼容优质男性。

话一说出口,顿时就遭到了来自大碗全场女性的精神围殴。

“为啥现在女性买房,非要和男性挂钩,谁还想结婚呐。”

“与其将就买房,还不如不买,买啥应该是看自己能力,图自己高兴。”

拓海老师的气焰瞬间被压了下去,但还是在据理力争着:“等你们过十年后就知道了,现在我说的就是对的。”

这时候,边上沉默的00后站出来了,上来直切要害:我们只享受当下,并不想操心10年后的事。

借由这次风波,今天就来唠唠新时代年轻人买房的真实现状。

有钱更想花在自己身上

这几年,尤为明显的,你会发现楼市里的刚需越来越少了。

过去被定义为刚需的那些年轻人,一旦坚定着不结婚、不生娃的信念,那房子身上捆绑的户籍制度对他们来说就没什么作用,他们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

今年以来,开始愈演愈烈的两个风向:

一个是手里没钱的年轻人开始排队住公租房了,另一个则是处于断供压力下的年轻人开始了“卖房换租”的反向置换。

先说公租房,这大概是目前年轻人最想要的性价比和稳定生活的和解。

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生活大多是动荡和不稳定的,但对于在北上广买房这件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在这样的城市安家,和个人努力两者之间并不是强挂钩的关系,再说假使真的掏空家里老人的钱包勉强凑够了首付,父母的养老压力、自己的还贷压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在政策允许、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公租房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最优选择。

首先是它的价格,足够踏实。

和市面上大规模建设的多渠道供给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同,公租房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因而价格上更为亲民。

正常来说,保租房的租金一般在市场价的90%以下。

而按照房屋面积收费的公租房,大多是当地同等地段房租的30%-50%左右,同户型3000元/月的房子,公租房的月租可能只需要1300元。

当房租这一头的跷跷板下去,意味着自己的生活又能上扬了。

其次,它能带来租房没有的稳定和安全感。

按照不同政策,公租房的居住时长一般在2-5年不等,一些城市只要符合当初申请的条件不变,就能长期续签,一直在公租房住下去。

以上海公租房政策为例,一般每两年可以续签一次,一个人最多住六年,如果再加上一个稳定搭子,两个人最长时间可以居住十二年。

在放低买房的预期后,公租房让不确定的生活,多了一种落地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还额外附加一份手头资产收放自如的底气。

最后,它也有一些缺陷,比如说它真的太难等了。

有人为了等到排号,一等就是八年。

以深圳来说,申请公租房要拿号排队,先取得资格,再选择想入住的小区,一般位次越靠前,中签的几率就越大。

但是,这有多少人参与竞争呢?

截止到今年的1月3号,在深圳能查到的轮候排位就已经到了482164位,意味着场上有48万人正在等待。

而有的城市采用抽签摇号,比如重庆某个公租房小区,24050人同时竞争196套房源,中签率仅0.81%,这个竞争程度远比一些红盘摇号更激烈。

但是,那又怎样呢?

和怎么也存不到头的首付款来说,有时间或许是他们身上最阔绰的一项了。

卖掉房子换自由

再说卖房换租,这应该是上车后的年轻人从困境中抽身的全新解法。

这两年,有不少年轻人走向了“反向置换”的道路,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2019年左右“上车”,却身处房子贬值的漩涡当中,房贷压力超出承受阈值,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做出当下的选择。

这里申明一点,房子是无辜的,这群人不是因为买了房子被套牢,而是房价持续下跌导致房子被套,进而也套牢了他们的生活。

与其再拖几年,卖价不容乐观,不如痛快地壮士断腕,有了能周转的资金,相对来说也是重新拿回了生活的选择权。

而卖房换租,就是当代年轻人在断供前夕所做出的理性考量。

有的是靠折价卖房止损,单就郑州一市而言,近两年的二手房相较于2017、2018年都下降了百分之二三十;

有的是因为失业无力支撑高额月供选择“免费送房”,只要买方愿意接过房贷,房子就能直接过户;

有的是卖房权由孩子以后在哪上学决定,当初买的带有学区性质的老破小单纯图个户口和教育,买房是为了孩子,卖房也是。

随着房子金融属性的逐渐减弱,买房不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相反,“租房”这一曾经的过渡状态,越来越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这也将给房地产带来新的思考:

买房,真的是人生必选项吗?

过去,在长辈观念里,买房和考上名牌大学、找到体面工作一样,是世俗定义的模版人生中的关键一步。

当你上岸了,转头又把房子卖了,继续租房,他们不懂,你们到底在折腾什么劲?

但当代的年轻人,可太懂了,一旦上了发条每月紧绷还贷的日子,再加上房子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后,卖房换租反而是一种解脱。

无贷一身轻,你大可以去任何地方重新开启新的生活。

如今,你再去问年轻人什么是安全感?

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不是一套看似已经尘埃落定的房子,而取决于你未来的收支水平是否能兜住一切风险。

如果有,房子对你来说是坚实的铠甲;如果没有,它只会是一道沉重的枷锁。

信心退潮后

无论是无心买房的年轻人,还是宁愿亏本也要“从坑里爬出来”的购房者,毫无疑问,他们的信心都磨了底。

首先,是大环境的使然,让预期成为泡影。

股市、房地产,说到底,买的就是个未来价值,没有信心加持就失去了延续性,剩下的就只有割肉离场或者被套牢。

我连35岁之后是送外卖还是开滴滴都没想好,你让我去买一个未来三十年的期待,我没有期待。

过去买房,不仅是拥有一个稳定的住所,而且能享受到房价上涨带来的巨大收益,是普通人能接触到为数不多的一项优质的金融投资产品。

但眼下,情况已大不相同。

当房产失去了它的优质理财标签,甚至需要用“刚需住房不用考虑降价”来作为卖点,这就已经到了饮鸩止渴、孤注一掷的地步。

其次,性价比才是当代年轻人最为看中的点。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认为,相较于用三分之一的收入租一个足够体面舒适,通勤距离30min以内的随时可以city walk的两居室,

其性价比远远高于,在远郊的大农村,用三十年的寿命加六个钱包买一套面朝垃圾场,春暖花开的田景房。

但我选择,回家摆烂。那是因为——

是的,当韭菜也是有门槛的。

杭州的韭菜三万一平,北京的韭菜五万起卖,一颗青青小草,拿着每月八千的肥料钱,仅仅就是够把自己养活的不那么面黄肌瘦。

想要充当韭菜,并不是谁都有资格。

最后,我想说的是,年轻人终归会是在大城市立足的,但需要更新的,定义一个人是否立足,并不是看他最后是否在城市里有套房产。

而在于他出没的每一间酒吧、他吃过的每一家麦当劳、他逛过的每一家优衣库,以及他在这个城市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些才是他在城市立足过的证明。

正如我们的人生,从不被轻易定义。

葫芦娃写在最后的一段话。

厘子的这篇文章,若是放在三年前,我大概是不会允许它发布。

那时的我,刻板的认为:

年轻人就该买房;

年轻人就该买带学区的老破小,就该为下一代考虑;

年轻人就该以“在这座城市拥有一套房”作为他们在这座城市立足的标准。

以此,做出坚定的价值观判断——

这篇文章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并以充满爹味的过来人说教,来尝试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上一课。

就像拓海那样,一张口就是:等你们过十年后就知道了,现在我说的就是对的。

伴随年龄越来越大,我不得不承认一件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

我所固守的那套价值观,在我所成长的那个年代或许对亦或许错。但无论它是对是错,都无法成为厘子她们这代人的价值标准,既无法以此去评判她们的对错,更不能强加在她们之上。

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只有倾听!

接下来,我要说的话或许对创业者和投资者们有一点点帮助。

作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我们不要去做下一代消费价值观的扭转者和定义者,而是要学着去做倾听者。

前段时间,厘子买了台新车。

她在这台车上,加装了诸多在我看起来“毫不实用、但贼花钱”的配置。

比如,天幕。

我对此表示十分不解。

在我看来——

十多万的车,七加八加搞了一堆的增配,总价都快干到20万了,为何不买个更高的型号?

但厘子说了一段话:

上这个批班儿,每天早出晚归憋在办公室。

有了这个天幕,我下班回家停好车,坐在车里抬头就能看一眼夜空,或者是月亮。

哪怕今天在我的价值观里,依旧不认同这件事,但我开始理解:厘子抬头看一眼月亮的情绪满足感。

并且,

我也希望你能尝试理解,理解厘子今天的这篇文章,理解年轻人的某些价值观。

毕竟,他们即将成为未来的消费市场主体。

0 阅读: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