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澄问“操存舍亡”章。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曰:“然。”他日,澄曰:“恻隐、羞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陆澄问:“孔门的弟子各谈志向,子路、冉有想从政,公西赤想从事礼乐教化,多少有点实际用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陆澄向先生请教如何通达天道的功夫。先生说:“后世的儒者教导人,才涉及精深细微之处,就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
一、引言:专一,是对抗浮躁时代的秘密武器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陆澄问:“专注于一的功夫,是否就像是读书一心一意在读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徐爱神情专注而略带疑惑地问道:“昨天有幸听闻先生关于‘止至善’的教诲,当时内心便已
引言:走进阳明心学王阳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花,如璀璨星辰,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
格物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王阳明在人类思想的漫漫征途中,无数伟大的思想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而王阳明的心学,恰似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
出处出处:源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原文段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在亲民” 出自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礼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整篇《大学》的
“心学”这一深邃且极具影响力的学说,其核心概念毫无疑问当属“心”。“心”在其中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而是承载着丰富内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并发扬光大。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