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阳明先生与徐爱的对话中“在亲民”理解它的意义——传习录

代萱聊历史 2025-02-22 08:53:41



“在亲民” 出自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礼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整篇《大学》的纲领。

出处背景:《大学》这部经典相传乃是由孔子弟子曾参所创作,它在儒家学说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之无愧地被列为 “四书之首”。在古代,教育体系有着明确的阶段划分。古人在八岁时便踏入小学的门槛,在这个阶段,他们专注于学习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以及礼仪规范。比如,他们要学习如何尊老爱幼,知晓各种场合的基本礼仪,像在家庭中如何尊敬长辈,在社交场合如何与他人友善交流等。

而到了十五岁,古人则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在这里,他们深入钻研伦理、政治、哲学等一系列“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高深学问。所谓“穷理正心”,意味着要不断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自己的内心保持纯正和坚定;“修己治人”则要求先修养自身的品德和才能,而后才有能力去治理他人、影响社会。

“大学之道”,其本质就是关乎大人之学、君子之学的核心宗旨和深刻道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在古代社会,许多仁人志士都以“大学之道”为指引,追求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从文化层面剖析,“大学之道”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社会层面,它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有担当、有智慧的人才,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迈进。

朱熹的观点:朱熹认为 “亲民” 应当为 “新民”,这一观点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在朱熹看来,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是至关重要的,这并非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

他强调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实现这一目标。就教育而言,需要有系统的教导和引导,例如通过经典的传授、师长的言传身教等方式,让人们明确道德的准则和规范。比如,儒家经典中的诸多教诲,为人们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和道德的指引。

在自我修养方面,要求人们时刻保持自省和自律。每当面临诱惑或者产生不良念头时,能够及时觉察并加以纠正。像是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不被私欲所左右。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摒弃旧有的不良习性和观念。那些诸如贪婪、自私、懒惰等负面的特质,都应被逐一克服。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最终达到一种新的、更高的道德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高尚的品德去对待他人和社会,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积极的力量。

王阳明的观点:王阳明坚定地认为 “亲民” 本质上就是推己及人,以一颗真诚之心亲近人民。他所倡导的这种亲近,并非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是要发自内心地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王阳明主张,个人不仅要专注于自身修养品德,通过不断地反思与实践,去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培养出正直、善良、勇敢等优秀品质。同时,更要将这种修养延伸到对民众的关心爱护之中。

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至关重要的体现。例如,当地方遭遇自然灾害时,挺身而出组织救灾活动,为受灾民众提供物资援助和精神支持;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推动改革,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为民众谋福祉是其核心追求,这意味着要深入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期望,从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这样的努力,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矛盾和冲突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社会的进步则体现在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再从王阳明先生与学生徐爱的一段对话中详细体会下“在亲民”的意义,以下是大致对话的内容:

徐爱满心疑惑地问道:“‘在亲民’,朱熹却认为应当写作‘新民’,而且后面一章中有‘作新民’这样的文字,似乎正好可以作为他这一观点的依据。然而,先生您却主张应当按照旧本写作‘亲民’,请问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充分的根据吗?”

徐爱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急切的求知欲,继续追问:“朱熹所提出的观点,看上去也有其合理性和支撑之处,那先生您坚持‘亲民’的看法,是不是有着我们尚未洞悉的深层考量和独特见解呢?”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真理的执着探寻,迫切地期待着能够从先生那里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王阳明先生缓缓说道:“‘作新民’中的‘新’字,其所表达的乃是自新之民的意思,这与‘在新民’的‘新’字含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此怎能将其作为依据呢!‘作’这个字与‘亲’字相对应,然而却绝非是‘新’的含义。我们再看下面‘治国平天下’等相关的论述之处,对于‘新’字均未进行深入的阐释与发挥。

譬如像‘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里所强调的是对亲善关系的重视;‘如保赤子’,体现的是如同呵护幼子般的关爱;‘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的话语,其中所蕴含的无不是‘亲’的意味。‘亲民’就恰似《孟子》当中所讲的‘亲亲仁民’,‘亲之’实质上就是爱他的意思。

试想,当百姓缺乏仁爱之心时,舜便让契担任司徒之职,极其恭敬地施行五种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能够相互亲爱。《尧典》中所说的‘克明俊德’其实就是‘明明德’,而从‘以亲九族’一直到‘平章’‘协和’,这一系列的表述就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同孔子所讲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无疑就是‘明明德’,‘安百姓’毫无疑问便是‘亲民’。一旦论及‘亲民’,便自然而然地兼具了养育与教化百姓的双重含义,若说是‘新民’,那就存在片面和偏颇之处了。”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