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陆澄问为何“志至气次”的问题。
先生说:“这是说意志所到之处,气也相继而至的意思,并非以志为先,而以气为从的意思。‘坚持自己的志’,则养气也在其中了;‘不要滥用自己的气’,也就是保持自己的志了。孟子补救告子的偏颇,才兼顾两边而立说。”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迷宫,看似拥有无数的选择,却常常迷失方向。“躺平”,这个曾经作为年轻人自嘲的词汇,如今已演变成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出人们对高强度竞争的无奈与疲惫。与之相对的 “内卷”,则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每个人都在拼命奔跑,却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只是害怕被淘汰。
抑郁症,这个 “精神的感冒”,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数亿人,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些现象背后,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迷茫。我们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忘记了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滋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回顾五百年前,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同样面临着精神危机。当时,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理学逐渐走向僵化,沦为士子们谋取功名的工具。科举制度下,人们死记硬背儒家经典,只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忽视了对道德和人生意义的真正追求。功利主义盛行,社会风气日益败坏,人们的心灵被物欲所蒙蔽,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阳明提出了 “志至气次” 的哲学命题,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人们黑暗的精神世界。这一命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思与批判,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突破精神困境的方法和路径。
二、志至气次的哲学密码1. 孟子的原始智慧“志至气次” 的思想最早源于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与公孙丑讨论 “不动心” 的问题时,提出了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的著名论断。孟子认为,“志” 是气的统帅,它引领着气的运行方向;而 “气” 则充满人的身体,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一个人的志向高远,其气也会随之充盈;反之,若志向短浅,气也会显得萎靡不振。

朱熹在注解这一观点时,认为 “志为至极,气为其次” ,将志与气看作是有主次之分的两个概念。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志被赋予了更为崇高的地位,它代表着天理,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气则相对次要,只是实现志的手段和工具。这种解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志的重要性,但却容易导致志与气的分离,使人们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王阳明所指出的:“若论其极,则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然气亦人之所以充满于身,而为志之卒徒者也。故志固为至极,而气即次之。” 这种主次之分,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人们对气的忽视,从而导致身心的失衡。
2. 王阳明的革命性诠释王阳明对 “志至气次” 的诠释则更加注重两者的统一性。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与弟子陆澄有一段关于 “志至气次” 的对话。陆澄问:“为何说‘志至气次’?” 王阳明回答说:“这是说意志所到之处,气也相继而至的意思,并非以志为先,而以气为从的意思。‘坚持自己的志’,则养气也在其中了;‘不要滥用自己的气’,也就是保持自己的志了。孟子补救告子的偏颇,才兼顾两边而立说。”
王阳明打破了朱熹的二元对立思维,认为志与气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共生共在的一体两面。“志” 是心之所向,是对天理的追求和坚守;“气” 则是这种追求和坚守的外在表现,是生命能量的流动和展现。当一个人真正立志于天理时,他的气也会自然而然地与之相应,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如果一个人滥用自己的气,意气用事,那么他的志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变得动摇不定。
王阳明将 “志” 定义为 “天理之念”,强调志的纯粹性和崇高性。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的志向与天理相契合,才能真正发挥志的引领作用,使气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滋养。“气” 则是此念的自然外显,是天理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像光与热的共生,有光的地方必然有热,光越强,热越盛;志与气也是如此,志越坚定,气越充盈。在本体论层面,王阳明实现了志与气的统一,为人们理解身心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三、告子之偏的现代启示1. 告子思想的偏颇性告子主张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在他看来,如果在言辞上无法理解或表达清楚一件事情,就不必在内心去探求其根源。这种观点看似能够避免内心的纠结和困扰,实则是一种逃避策略,它人为地割裂了身心之间的内在联系。语言作为思想的外在表达形式,与内心的思考和感悟密切相关。当我们在言辞上遇到阻碍时,正是深入内心、反思自我的契机。如果轻易放弃内心的探索,就如同在黑暗中放弃寻找光明的方向,永远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

在当代社会,告子思想的偏颇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体现在 “理性至上” 和 “感官狂欢” 两个极端。“理性至上” 者过于强调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将情感、直觉等感性因素视为干扰理性判断的杂质,极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时,往往只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试图用逻辑和规则来解决一切,却忽视了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表面的秩序和稳定,但长期压抑情绪会导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不断积累,最终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与之相反,“感官狂欢” 者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放纵自己的欲望,追求感官的刺激和享受,将物质的满足和身体的愉悦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各种广告和媒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让人们陷入了对物质和享乐的无尽追逐中。他们沉迷于刷短视频、玩网络游戏、追求奢侈品等,通过短暂的感官刺激来获得快乐和满足。然而,这种快乐是虚幻而短暂的,一旦感官的刺激消失,内心便会陷入更深的空虚和迷茫。过度追求感官享受还会导致人们忽视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发展,使灵魂变得愈发贫瘠。
2. 王阳明的矫正智慧王阳明提出 “无暴其气则持志”,深刻揭示了志与气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保持志向的坚定,就能使气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滋养;而合理地运用气,不滥用自己的情绪和力量,也有助于保持志向的稳定。这种身心共治的理念,为我们矫正告子思想的偏颇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如同中医调理气血,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人体的气血就像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要保持身体健康,就需要固护根本,即滋养脏腑的元气,使身体的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同时,也要注意疏导壅滞,即调理气血的运行,避免气血瘀滞或不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身心能量的动态平衡,达到健康的状态。在精神层面也是如此,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将其作为人生的指引,使内心有一个坚定的方向;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合理地调节气的运行,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对志向产生干扰。
王阳明主张通过 “致良知” 的功夫,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本有的道德准则和智慧,它能够洞察是非善恶,指引我们的行为。当我们能够致良知,即遵循内心的良知去行动时,就能使志与气相互协调,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我们的良知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够听从良知的呼唤,坚守自己的志向和原则,不被欲望所左右,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反之,如果我们违背良知,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志向,就会陷入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中,气也会随之紊乱。
四、志至气次的实践路径1. 立志如种树王阳明将立志比作种树,他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立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地培育和坚守。

立志之初,就如同种下一颗种子,它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仅仅是一个蕴含着无限可能的希望。此时,我们的志向或许还很模糊,目标也不那么明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种下了这颗种子,有了一个开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它足够的关怀和培育,就像给种子浇水、施肥一样,不断地为它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在这个阶段,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早地去想象它将来会成为一棵怎样的大树,会开出怎样美丽的花朵,结出怎样丰硕的果实。因为这些想象只会让我们分心,让我们忽略了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 栽培。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开始发芽,长出了嫩绿的根芽。这根芽虽然还很弱小,但它却是生命的象征,是志向开始生长的标志。此时,我们要继续用心呵护它,让它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渐渐地,根芽长成了树干,树干变得越来越粗壮,它开始支撑起整个生命的架构。这就如同我们的志向在不断地坚定和稳固,我们开始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且有了为之努力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树干长出后,就会逐渐生出树枝,树枝又会延伸出更多的枝叶。每一片叶子都像是我们在追求志向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和付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而当花朵绽放的那一刻,那是我们志向的初步实现,是我们辛勤耕耘后的美丽回报。花朵虽然娇艳,但它并不是终点,最终它会结出果实,这果实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古人 “每日三省吾身” 的方法,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问自己:“我的志向是否还在?我是否在为实现志向而努力?我今天的行为是否符合天理?”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正如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们也应该每天反思自己的志向、行为和思想,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2. 养气如御马养气就如同驾驭一匹烈马,需要我们掌握好分寸和节奏。《论语》中提到 “克己复礼”,强调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在养气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避免意气用事。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发怒或冲动行事。因为愤怒和冲动只会让我们的气变得紊乱,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判断力。

王阳明主张 “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这是养气的关键所在。当我们的情绪产生时,要让它们在合理的范围内表达出来,既不能压抑自己,也不能过度放纵。就像演奏一首音乐,音符的高低、强弱、长短都要恰到好处,才能奏出美妙的旋律。情绪也是如此,只有当它们发而中节时,才能使我们的气顺畅运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正念训练来养气。正念训练强调当下的觉察和专注,通过冥想、呼吸练习等方式,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思维,而不被它们所左右。当我们感到焦虑或紧张时,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来放松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息的进出,让自己的身心逐渐平静下来。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书法、绘画、瑜伽等艺术形式来养气。这些艺术活动注重身心的协调和统一,能够帮助我们培养专注力和耐心,调节情绪,使我们的气得到滋养和提升。
五、现代性转化的可能性1. 企业管理的应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志至气次” 的理念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企业领导者如同战场上的将领,需要具备坚定的志向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才能引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领导者的志向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而员工的士气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当领导者能够明确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激发员工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员工就会充满干劲,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稻盛和夫在经营京瓷和 KDDI 两家企业时,始终坚持 “作为人,何谓正确” 的判断基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幸福、社会的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坚定的志向和崇高的使命感,激发了员工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全力以赴。在面对天合联盟向日航抛出橄榄枝,提出财务支援并邀请其加入时,稻盛和夫没有仅仅从功利的角度考虑,而是坚守 “作为人,何谓正确” 的原则。他想到美航作为日航的盟友已久,日航也受其诸多关照,此时更换联盟虽可能带来短期利益,但会给美航带来巨大打击,有违道义。在他的坚持下,日航没有更换联盟,这一决策不仅赢得了美航的信任与更多援助,也让日航在后续发展中获得了关键支持,最终成功摆脱困境 。这正是 “志至气次” 在企业决策与经营中的生动体现,坚定的志向引导着行为,带来积极的结果。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还可以通过培养员工的 “志” 与 “气”,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建立明确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为员工树立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 心理健康的新范式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志至气次” 的理念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了新的范式,它强调身心的整体性,为治疗这些心理疾病提供了传统文化的解决方案。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心理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缓解症状。将 “志至气次” 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在治疗焦虑症时,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源于内心的不安和恐惧,而这些不安和恐惧往往与他们的志向不明确或信念动摇有关。通过引导患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积极的心态,再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认知重建等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症状。
中医针灸治疗抑郁症也体现了 “志至气次” 的理念。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从 “志至气次” 的角度来看,针灸不仅是对身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更是对患者精神状态的一种调整。当人体的气血通畅,脏腑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精神状态也会随之改善,他们的志向和信念也会更加坚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 “志至气次” 的理念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和内心的平静,让自己的志向更加清晰,气更加顺畅;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被困难所打倒,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六、结语: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从孟子的 “浩然之气” 到王阳明的 “心即理”,中国哲学始终在探寻身心和谐之道。“志至气次” 这一古老的命题,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是一把钥匙,为现代人打开了重建精神家园的大门。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心灵变得疲惫不堪。我们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精神的需求;我们关注身体的健康,却忽视了心灵的滋养。“志至气次” 提醒我们,身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当我们的志向坚定,气脉顺畅,才能实现真正的身心和谐。
当我们学会在持守与流动之间找到平衡,或许就能真正理解:所谓精神自由,不过是让生命成为志与气的完美协奏。让我们重拾这一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重建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