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至善”:古老智慧,点亮现代生活

代萱聊历史 2025-03-22 08:56:54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徐爱神情专注而略带疑惑地问道:“昨天有幸听闻先生关于‘止至善’的教诲,当时内心便已然觉得功夫似乎有所着落,仿佛在茫茫迷雾中寻得了前行的方向。然而,在经过一番思前想后,反复琢磨其中的深意之后,却又觉得与朱子所提出的‘格物’之说存在着明显的不合之处。就如同两条原本看似相近的道路,在深入探究之后,却发现其间有着诸多的分歧和差异。例如,朱子强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穷究天理,而先生您所阐述的‘止至善’,似乎更侧重于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这种差异让我感到困惑,究竟哪一种理念才更能引领我们走向真理的彼岸呢?”

先生神色郑重,语气沉稳地说道:“‘格物’实则是达成‘止至善’这一崇高境界所必备的功夫。要知道,一旦明晰了‘至善’的真谛所在,那么自然而然也就能够领会‘格物’的要旨了。从古至今,诸多先哲对此皆有深刻的思考与论述。就如同孔子所言‘仁’,其与‘至善’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类道德和精神境界的至高追求。而‘格物’就如同在追寻‘仁’与‘至善’的道路上,我们手中的那把探索的钥匙。

当我们真正洞察了‘至善’那如明灯般的光辉指引,就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的方向,此时,‘格物’这一行为也就变得清晰明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若能领悟到‘至善’在于以善待人、宽容包容,那么通过‘格物’,我们就能深入思考如何在具体的交往中践行这些美德,是真诚的问候,还是无私的帮助。所以,‘至善’与‘格物’相辅相成,知晓了‘至善’,‘格物’便不再模糊难辨。”

徐爱说:“昨天以先生的教诲推及‘格物’之说,似乎也能通晓个大概。但朱子之说,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作为依据,所以我还是不明白。​”

先生说:

​“子夏虔敬地相信圣人,曾子则切实地反省自身。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不如反省自身来得好。而今你既然没有想清楚,怎么可以拘泥于旧的学说,而不去探求真正的道理呢?如同朱子虽然尊信二程,但在义理上有不得于心之处,又何尝盲从了呢?‘精一’‘博约’‘尽心’,本来与我的学说也是吻合的,只是你未曾认真思考。

朱熹‘格物’的说法,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不是《大学》的本义。‘精研’是‘专一’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你既然能够明白‘知行合一’之说,这些话我一说你应该就能懂。‘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朱熹错解了‘格物’,只是因为将之倒过来看了,认为‘尽心知性’就是‘格物致知’,要求初学者就去做‘生知安行’的事,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了呢?​”

先生说:

​“性是心的本体,天理是性的本原,尽心便是尽性。​《中庸》说:‘只有天下最为诚挚的人,才能真正尽性,才能通晓天地造化。’‘存心’,是因为心有未尽之处。知晓天道的知,如同知州、知县的知,是将此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所以知天就是与天合一。‘事天’,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辅佐君主,必须是恭敬小心侍奉,才能够没有过失,然而却是与天分离了。

这便是圣人与贤者的区别。至于‘夭寿不二’的心,是教人一心行善,不可因为处境顺逆、寿命长短的缘故改变行善的心,而要时刻修养自身、以待天命。只要领悟到处境顺逆、寿命长短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也能够做到不为此改变心意。‘事天’虽然与天分离,但已然看到有个天道。‘俟命’则是尚未看见天道,好比是在等候自己与天道相见。这便是初学者确立其心的开端,是要其于困苦中勉力。如今却倒过来去做,所以使得学者无从下手。​”

徐爱说:​“昨日听闻先生教诲,于隐约之间体会到应当怎样用功了。今日听闻先生此言,更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我昨天早上想,‘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都是从人的心上说的。​”

先生说:​“是的。身体的主宰便是心,心的作用便是意,意的本体便是知,意所指的对象便是物。如果意念作用于侍奉双亲,那么侍奉双亲便是一件事物;意念作用于辅佐君主,那么辅佐君主便是一件事物;意念作用于友爱百姓、善待万物,那么友爱百姓、善待万物便是一件事物;意念作用于视、听、言、动,那么视、听、言、动便是一件事物。所以我才说‘不存在心之外的道理和心之外的事物’。​《中庸》里说‘不诚无物’,​《大学》里说‘明明德’的功夫,都是要教人‘诚意’,而‘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

“止至善”:究竟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追求完美,无论是学生努力取得满分的成绩,职场人争取把每一个项目做到极致,还是艺术家力求每一件作品都能震撼人心,这背后都是对一种极致状态的向往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有着一个深邃且富有内涵的表达 ——“止至善”。

“止至善” 出自《礼记・大学》,其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这里的 “止” 并非简单的停止之意,它有着 “达到” 与 “持守” 的双重内涵,意味着不仅要抵达那个至善的境界,更要恒常地守住它,让它成为一种自然且持久的状态。而 “至善”,则是指道德、人格、智慧等各方面都达到一种无上完美的境界,它涵盖了仁爱、公正、真诚等诸多美好的品德与素养,是一种全面发展和圆满完善的境地。

“止至善” 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趋近完美的持续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在每一个选择与行动里,去践行、去磨砺、去成长 。它激励着我们在学业上勤奋钻研,在品德上修养身心,在事业上积极进取,永不满足于当下,始终向着更高、更美好的方向迈进。

儒家思想里的 “止至善”

在儒家思想的宏大体系中,“止至善” 与 “明明德”“亲民” 共同构成了 “三纲领”,宛如三根擎天大柱,撑起了儒家道德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天空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开篇便阐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为无数儒家学子指明了人生的方向与追求的目标。

“明明德”,是对自我内在光明德性的挖掘与彰显。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善良、正直、仁爱等美好的品德,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品德常常被世俗的尘埃所掩盖。“明明德” 就是要拂去这些尘埃,让内在的德性重放光芒 。就像古代的贤达之士,如颜回,他安贫乐道,即便生活困苦,却始终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将内在的 “明德” 展现得淋漓尽致。

“亲民”,并非简单的亲近民众,它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一方面,它体现为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将仁爱之心推己及人 。孔子倡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当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心他人的需求,尽力去帮助他人时,便是在践行 “亲民” 。比如,在社会中,那些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们,他们无私地为他人服务,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知识与温暖,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亲民” 的精神。另一方面,“亲民” 还包含着一种积极入世、为社会做贡献的担当。儒家学者们秉持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 。像范仲淹,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努力改善民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 “止至善”,则是 “明明德” 与 “亲民” 的终极目标与最高境界 。它要求我们在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永不止步 。这并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而是一种对理想状态的不懈追求。在追求 “止至善” 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以达到道德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例如,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不断追求作品的完美,从构思、创作到修改,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不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对每一个理论、每一个观点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

生活里的 “止至善” 踪迹

“止至善” 并非高悬于空中的抽象理念,它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日常的点滴中熠熠生辉。

在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我们能看到 “止至善” 的温暖身影 。那些志愿者们,不顾严寒酷暑,穿梭于大街小巷,为弱势群体送去关怀与帮助。他们走进偏远山区,为孩子们搭建知识的桥梁,让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们陪伴孤寡老人,耐心倾听老人们的故事,为他们孤寂的生活带来欢声笑语;他们在大型赛事活动中,用热情的服务和专业的素养,展现城市的魅力与文明 。就像兰州友谊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雷锋车队副队长王达鹏,他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为贫困地区送去爱心物资,义务接送考生,为军属、老人免费乘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他人的关爱,不断追求着道德实践中的至善境界。

校园里,莘莘学子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 “止至善” 。他们勤奋刻苦,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为了一道难题,他们可以反复思考、查阅资料,直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为了一场考试,他们日夜苦读,力求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他们不仅关注自身的学业,还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为班级、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同学担任班干部,用心服务同学,协调班级事务;有的同学加入社团,发挥自己的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比如南昌工学院的黄嘉阳,他把学习当作第一任务,成绩优异,同时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团结同学,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向着至善的方向努力。

在商业领域,“止至善” 同样有着重要的体现 。许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努力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康姿百德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在采购、质管、生产、仓储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制订严格的企业产品标准,凭借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连续 17 年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有用的产品 。

不仅如此,康姿百德集团还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每年投入大量科研资金,拥有专利技术数十项,为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康姿百德集团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展现了企业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再如东方雨虹,多年来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捐资助学、环保绿化、敬老助老等公益慈善事业,从为灾区捐款到援建希望小学,从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书屋到助力特殊群体项目建设,始终坚持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血脉,用实际行动传递着至善的力量 。

面对困境,坚守 “止至善”

追求 “止至善” 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布满了重重挑战与困难。

就像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艰难征程中,他遭遇了无数的挫折与困境 。居住在仅仅 6 平米的狭小房间里,空间逼仄,连转身都显得困难,屋内堆满了数学书籍和演算草稿纸,几乎难有落脚之地 。在研究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无数次的失败与推倒重来,都没有让他退缩。他日夜不停地计算、推导,常常废寝忘食,最终成功证明了 “1+2”,震惊了世界数学界 。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在数学的海洋中勇往直前,不断向至善的彼岸靠近。

运动员苏炳添也是如此,在追求速度极限的道路上,他面临着诸多困境 。作为一名亚洲短跑选手,他的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与欧美选手相比,在身高、爆发力等方面存在差距 。然而,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地调整训练方法,加强体能训练,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 0.01 秒的成绩,他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伤痛。在训练中,他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亚洲首位跑进 10 秒大关的本土选手,创造了亚洲田径的历史 。他用坚持和努力,诠释了对至善的不懈追求。

当我们在追求 “止至善” 的过程中遭遇困境时,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 。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有价值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这种信念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 。就像马丁・路德・金,他坚信种族平等的理想,尽管在推动民权运动的过程中面临着无数的威胁和阻碍,甚至遭受牢狱之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为美国的民权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保持积极的心态也至关重要 。把困难看作是成长和进步的机遇,而不是阻碍 。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时,我们会更加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等困难时,创业者如果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就能够从困境中看到希望,寻找新的商机和发展方向 。

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在追求 “止至善” 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的方法并不奏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及时反思,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比如,在学习中,如果某种学习方法一直无法提高成绩,我们就需要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

培养 “止至善” 的习惯

培养 “止至善” 的习惯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践行。

每日反思是培养 “止至善” 习惯的有效方法之一 。每天晚上,当我们结束一天的忙碌,静下心来回顾当天的行为和思想 。思考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是否做到了友善、包容;在面对困难时,是否保持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否全力以赴,追求卓越 。就像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一起走向 “至善”

“止至善”,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引领我们在自我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它是个人成长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我们在品德修养上,不断摒弃自身的狭隘与自私,培养仁爱、宽容、善良的品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在知识技能的追求上,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 。

在社会层面,“止至善” 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当每个人都以 “止至善” 为目标,社会将充满正能量,人与人之间将更加和谐、友爱,互助合作将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都在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添砖加瓦 。

让我们都怀揣着对 “至善” 的向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微的行动开始 。在与他人相处时,多一份理解与关爱;在面对困难时,多一份坚持与勇气;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多一份努力与执着 。让 “止至善” 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态度和行动准则 。愿我们在 “止至善” 的道路上,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

1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