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美]丹尼特著,冯文婧、郭瑞东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24年2月
由于人工智能(AI)迭代加速的影响,我这几年读书的一部分涉及认知、意识、心智等方面的话题。所以,你如果有着同样的读书趣味,本书就是一本极佳的入门作品。反过来说,你如果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积累,那么本书可能就无法让你满足了。当作者将意识最终描述为“用户错觉”(即对大脑神经运作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解释或理解)时,我们就发现了作者依然走在将人类视为自动机器的老路上。当然,一切皆取决于你的认知方式。事实上,对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人类还在进行初步的探索中。我们或许遇到了好时代:如果AI有朝一日果真“觉醒”了,也就是获得了“自我意识”,我们就获得了一份研究意识自身的样本。但在我看来,即使到了这个时刻,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你真的会认为自己就是一台机器吗?这种对机器说最后的抵抗或曰坚决不承认的心理事实,你如果坚持将其回收到“用户错觉”中加以解释,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毕竟作者自己也承认,他对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²也仅仅是一知半解。
《印度文明史》,[美]伯顿·斯坦著,黄少波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3月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部印度(此处要视为地理概念)通史,所以不好判断本书在印度史领域中的位置。但如果带着文明史的眼光去阅读,本书毫无疑问属于最富有启发性的一类。对于很多人而言,印度史上的高光时刻无疑是吠陀时代的思想和哲学,我也一直将国父甘地视为这一传统中最近的一位圣人(古典时代称“仙人”)。不过,你如果将目光转向社会生活,那么就会有某种重估价值的冲动:吠陀时代以来的等级制度,并未简单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而完全退场;这也正是阿马蒂亚·森的思考和忧郁所在。有意义的或许是退场的过程:从佛陀到甘地,再到尼赫鲁,都在为此奋斗着。在这个意义上,英属时代印度的变迁就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印象非常深的是1828年出任印度总督的本廷克进行的一项改制:废除“娑提”,即印度教中妇女殉夫自焚的习俗。这是印度女性悲惨命运的一个转换点。我常常对学生说,读历史,看文明,总要看到具体的人才好。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美]列文森著,季剑青译,中华书局,2024年6月
差不多十年前,我在研究生的课堂上曾使用过本书的部分英文原文进行教学和讨论。这一次重读,我发现自己依然会不时地停下来沉思。这与我自己最近数年重新解释孔子、孟子思想的工作有关,但主要还是作者眼光的犀利,让我再次看到了历史的部分真相。其一是如何理解晚清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特殊性格。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的著作如今已经像山一样多了,但皆未出作者描绘的“反传统”与“反西方”的二重底色。这种精神底色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人们理解儒学的思维样式。其二是传统中国君主制与官僚制的二元结构问题,本书对二者的合作与冲突有大量描述。这种构造无疑是观察传统政治体制特征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场景。另外,本书有着丰富的细节,在思想启迪上显得意趣盎然。比如,作者曾将法国大革命前的贵族阶层与作为“可见的贵族”的儒家士大夫的角色进行对比,虽只有寥寥数语,但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望远镜,剩下的就看我们如何使用了。
《爱因斯坦的时钟与庞加莱的地图》,[美]伽里森著,杜秋颖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7月
汉语出版物中有关庞加莱的书寥寥无几,所以本书属于我自己看到书名后一秒钟内就决定下单的一种。庞加莱是谁?这么说,圈外的朋友们或许更容易理解:如果认为经典物理学正式开始于牛顿,那么庞加莱就是这个持续了二百年的古典世纪的最后一位“通才”——他在纯数学、应用数学、天体物理学上皆名垂青史;如果说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的标志是爱因斯坦,那么庞加莱已经先于爱因斯坦走到了革命的大门外。本书作者数次暗示,爱因斯坦可能阅读了庞加莱关于时间和电磁学的伟大著作、关于物理学基本原理的阐述,但本书的看点并不在这里。本书事实上描绘了19世纪末在欧洲诸民族间展开的科学、技术、政治以及经济大竞争中,科学革命是如何得以实现的。标题中的“时钟”和“地图”绝非隐喻,而是这两位天才实实在在“格物”的对象。我们如今日常使用的卫星导航系统,就建立在他们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之上。
《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美]格雷伯、[英]温格罗著,张帆、张雨欣译,九州出版社,2024年8月
这是一部很少见的、提出的问题多于解释和论断的著作。这绝非本书的缺点,而是本书使命的内在要求。本书的两位作者描述了一部“人类新史”,但英文原书名的副标题“人性新史”更准确:本书试图重绘人性的变迁路径。本书并不是介绍考古学或人类学领域的具体研究发现,而是一种综合和反思。这正是本书的最有价值的地方:两位作者对支配人们的有关现代国家以及不平等的观念,基于人类史演化的事实进行了根本的质疑;他们试图打破人类物种一直在“奔向自己的锁链”的看法。比如,“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在翻译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的作品时,首次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曾有意将其对这个词的解释用东北话译为“可以到处溜达”。这正是本书重写人性史的一个起点:在作者给出的三种基本自由中,“迁离所在环境的自由”就扮演着性命攸关的角色。在我看来,如果埃隆·马斯克推进的星际移民计划能够成功,或者说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卢梭和赫拉利的关于文明已经陷入僵局的说法是错误的。(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李永晶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