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协同不足,建筑业低碳转型谁能破题?|2024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

信息周末 2024-11-27 01:33:02

建筑行业在全球能源消耗中占比达30%-40%,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二氧化碳排放的37%,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领域。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建筑规模不断扩张,能耗与碳排放问题愈发严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建筑行业在双碳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任务。

然而,建筑行业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对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如2024年2月,多部门联合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新增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绿色农房建设/改造和运维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由经济下行带来的基建投资增速放缓、资金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

本年度调研选取建筑行业57家样本企业,涵盖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装修业和其他建筑业等细分领域。调研指标依据领导力、减排力、创新力和协调力分为43个,其中12个为建筑行业特征指标,31个为通用指标。

从调研结果来看,建筑行业双碳行动虽已起步,但整体水平有待提升,调研企业前30名的平均得分为34.9(百分制)。仅有两家企业在双碳行动力综合评估中得分达60及以上,多数企业仍处于探索改进阶段,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

推进绿色建造方式,挖掘低碳转型潜力点

传统建筑建造活动对木材、水泥等材料的粗放式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给环境带来负担,建筑行业推进绿色建造,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绿色低碳建材与设备,优化设计施工方式,以及在建筑运行环节开展建筑能耗的监测和管理,不仅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也为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机遇。

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对建筑行业的低碳建造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化装修、推广绿色建材与节能设备、规范施工现场管理等新要求。

约38.6%的调研企业在工程建造过程中采用了绿色设计、建筑废料循环利用、运输类包材减量等措施;同时,68.4%的调研企业推广应用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如装配式建筑技术、绿色混凝土技术等,以降低建筑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例如,上海建工广泛应用装配式建造,累计施工预制装配式建筑面积超5000万㎡;中国建筑旗下中建八局研发的混凝土MiC和钢结构MiC两大结构体系,相比传统建造技术可减少70%以上的建筑垃圾。

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融合应用逐渐成为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物联网(IoT)技术、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有助于实现建筑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能源优化。据IDC数据,2023年中国数字建造市场整体规模达人民币277.6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支出达82.8亿美元。然而不同规模的企业数字化程度差异明显,多数中小型建筑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数字化程度较低,仅在局部环节或项目中尝试应用数字化技术,尚未形成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强化绿色建筑运行能力,构建低碳转型竞争力

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达到95%,实施建筑节能改造1.16亿平方米。推广绿色建筑认证可以在标准引领与量化评估、技术与创新驱动、市场引导、公共环保意识提升等方面对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起到关键作用。

在排名前30的调研企业中,50%有相关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认证,30%拥有满足国标“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及以上认证的建筑/工程。如中国建筑,截至2023年末已完成绿色建筑认证项目两千余个,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215个,旗下金安中海财富中心与金安环宇荟项目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和LEED CS铂金级认证。但从行业整体来看,绿色建筑比例仍较低,需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

在建筑运行阶段,绿色管理措施对降低碳排放极为关键。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建筑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环节,约40%的企业披露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措施。既有建筑数量庞大,且在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能耗高、保温隔热性能差、室内环境质量不佳等,对其进行绿色改造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35.1%的调研企业披露了绿色建筑运行相关管理制度,涵盖能源管理、废弃物管理等方面。不过,仍有相当部分企业对建筑运行绿色管理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导致建筑能耗高、碳排放量大。

全产业链协同不足,低碳转型面临挑战

建筑行业产业链长,上下游企业众多,包括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瓶颈、企业间意识与认知不齐、行业标准和规范不统一、资金投入不足等难点给低碳转型带来了复杂性。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对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等作出部署,并提出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42.1%的调研企业有明确的绿色采购/绿色供应链具体制度,但只有24.6%的调研企业对供应商有减碳的激励手段,8.8%的调研企业有帮助供应商减碳赋能的具体措施。

除了上游供应商管理,施工过程中及工程结束后的建材运输环节亦是产业链脱碳的重要环节之一。建材运输涉及建材供应商、运输企业、施工企业等多个环节,据测算,2022年我国建筑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37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2%;其中,来自建材生产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约为14.5亿吨。在本次调研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调研企业有支持、引导建材运输(包括施工材料及建筑废料)环节脱碳的具体举措。

其中,山东路桥通过逐步淘汰燃油车辆,在多个项目采用新能源运渣车,显著减少了机械运作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和废气排放。亚夏股份通过择优选择物流供货商,加强过程管控,优化配送路线,减少运输环节的能源消耗,开展纸箱循环再利用等,支持、引导建材运输环节脱碳。

从调研结果来看,建筑行业并未体现在产业链信息共享与协同、绿色供应链管理、设计施工一体化、上下游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全产业链的协同不足将给建筑行业实践双碳目标带来巨大阻力。

绿色治理体系亟待健全

建筑企业在推进绿色建造、绿色运行技术和材料创新时,还需加强自身的绿色管理体系建设,由此才能更好地协调研发、采购、工程、环境等各部门的工作,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框架,在更清晰的目标下推进各项工作,防范环境风险,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益,这在行业转型变革时期尤为重要。

从57家建筑行业调研企业的平均得分(21.2分)表现来看,建筑行业在落实双碳目标的实践上仍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而作为“金字塔尖”的绿色治理体系构建水平亟待提升。

在双碳治理层面,约52.6%的调研企业明确董事会对气候或环境议题进行监督,47.4%的调研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ESG相关委员会,19.3%的调研企业单独成立聚焦双碳的组织或部门,但仍有部分企业未将双碳工作纳入核心治理范畴,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

双碳目标设定方面,26.3%的调研企业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目标,47.4%的调研企业制定了双碳行动纲领、战略规划,但其中仅10.5%的调研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双碳行动路线图,表明企业目标规划需进一步细化、明确路径。此外,仅有7.0%的调研企业将减碳/节能绩效与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保障双碳目标有效落实。

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仅有24.6%的调研企业公开披露其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排放总量,约30%的调研企业参照TCFD进行气候相关风险机遇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共有20家调研企业总得分不满10分,其中85%属于民营企业,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方面与国有企业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建筑行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如何帮助其满足政策合规的要求,以及在稳经营之上谋求发展,需要建筑行业的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责编 邹力

0 阅读:0

信息周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