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权威相当稳健,维持着西罗马帝国废墟外的半壁江山。但在野心勃勃的查士丁尼看来,此等成绩不过是躺平苟安。唯有出兵再征服所有失地,才能达成唯吾独尊的千古功绩。可惜,曾经风光无限的罗马军团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大批小型戍卫队,分散部署在帝国的各政治、交通节点。不仅难以策动远征,连御敌于国门外都表现惨淡。
于是,名为布切拉里的私人武装粉墨登场。其成员多为蛮族佣兵,所需花销完全由将领个人负责。其中,又以名将贝利萨留的队伍规模最大、战绩最好,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撑起查士丁尼时代的中兴气象。
公元4世纪 罗马骑兵已成为归化蛮族的熔炉
早在4世纪,罗马人就尝试全面改革军制,将古典式大兵团拆的四分五裂。例如取消主力军和辅助部队之间的差异,再统一编组为1000人的边境守卫。皇帝亲自任免官僚,在后方指挥约3000人规模的野战军,充当预备力量或监视者。同时,大幅提高骑兵权重,顺便将更多蛮族人口招募过来。如此一来,不仅能限制地方军头成长,还可以靠堡垒网络对抗外敌入侵。即便偶尔丢失城池,也不会对整个体系造成致命影响。
制度缺陷 让罗马军队越来越难以招架蛮族对手
然而,相互掣肘的结果只能是军队战力一落千丈。原为主力的重装步兵,大都沦为武器劣质、训练敷衍的农业保安。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骑兵,也是纪律散漫、得过且过,后代多半丧失父辈们的蛮横之力。换言之,要维持既有版图就不得不定期扩军,再迫于财政吃紧降低各单位待遇。从而酿成不可逆的恶性循环。任何将领想要建功立业,都必须减少对他们的使用,或是索性全盘舍弃。
晚期的罗马将领 纷纷为自己招募蛮族卫队
正因如此,晚期罗马的皇帝再重视军权节制,也会允许武将乃至高级文官雇佣蛮族私兵。除必要的人身安全任务,还能在战场上充当先导、预备队或督战队。例如斯提利科和埃提乌斯,身边都围绕着小股布切拉里,数次随自己出生入死。作为回馈,他们将领取高额工资,享有最好的口粮,获得免费的武器盔甲,甚至是一块梦寐以求的土地。其名称布切拉里(Bucellarii)的最初含义,便是拉丁语中“吃饼干的人”。
中世纪早期 东罗马军队依然没有任何改观
中世纪早期,退守半壁江山的东罗马人继承该传统。以至于在某些记录者笔下,被委以重任的将领可能只带300随从奔赴前线。这倒不是说帝国指望靠这么少兵力扭转局面,而是每个独立布切拉里分队的规模就在200-300人之间。由于建立、解散与规模大小都要皇帝批准,又或是直接来自宫廷馈赠,故而在外省可以被视作某种权力象征。他们将协助将领建立秩序,整合其他1000-3000人不等的正规军。
作为私家军 布切拉里几乎对所有蛮族敞开大门
在装备风格方面,布切拉里私兵们从未做到过整齐划一。其主要来源包括哥特人、匈人、波斯人,以及少数罗马公民,本身就存在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还经常靠缴获的战利品完成提升。但都需要穿戴重骑兵头盔、胸甲、小腿上的护胫和保护下臂的臂甲。他们还必须同时擅长使用骑枪与长剑,并能拉开强大的匈奴复合弓远射。少数人在马鞍前部安装了一对铅质飞镖,可以在近距离制造严重杀伤,进一步增强化火力配置。另有人习惯肩膀上戴小盾牌,用来在箭矢袭击中覆盖面部与颈部区域。
布切拉里私兵需要掌握几乎所有作战技能
在具体训练方面,布切拉里私兵们无论出身如何,都必须完成严苛考核。比如在马匹奔跑时跳上去,再以间距很大的散队发起远程攻击。然后返回主力部队,重新排成队形紧密的方阵,向着目标进行集团冲锋。而且以上两个战术步骤都要反复操练,尽可能模拟最真实的战场乱象。
贝利萨留在皇帝夫妇的赞助下组建私家军班底
公元525年,贝利萨留首次获准组建自己的布切拉里私兵。当时的规模仅有不超过300人,主要招募自多瑙河-黑海沿线的匈人或日耳曼部落。他带着队伍突然北上,袭击入侵色雷斯的格皮德蛮族。由于取得大胜,查士丁尼又允许他把部队规模提高到1500人,也就是整整五个独立单位。皇帝与皇后还分别出资供养,以确保这支精英力量能长期存在于麾下。后来也正式这批归化蛮族,为自己的雇主攻取成片大好河山。
达拉之战中 布切拉里成为罗马军队的获胜关键
五年后,萨珊波斯军队入侵叙利亚,贝利萨留便带着1500名布切拉里赶往前线。虽然罗马人的主力由各省级单位拼凑,却并没有在任何方面凌驾于东方宿敌。当双方在达拉城下陷入焦灼,还是布切拉里们构成的预备队更加给力,在近身搏杀中逼退成批具装铁骑。波斯人只能同意媾和,为远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节省下不少支出。即便贝利萨留后来也吃过败仗,但有这些实力强劲的私家军护其周全,几乎是毫发无损的冲突沙场。
贝利萨留与他布切拉里私兵
公元532年,东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爆发尼卡之乱。这次又是贝利萨留出面替皇帝解围,用刚刚扩编的布切拉里屠戮市民。此举不仅展现出私家兵们的步战能力,也让查士丁尼对他们的存在必要性有了进一步认可。
在北非战场 布切拉里的优势更为巨大
此后,罗马人将目光聚焦北非,向盘踞当地多年的汪达尔人发起全面战争。可能是出于对爱将的能力信任,以及对传统正规军能力的失望,皇帝特批将贝利萨留的私家军扩编至7000人。后者同样心领神会,将更多亚美尼亚人和波斯人招募进来,并且屡屡用这支劲旅替自己突破僵局。
匈人牧民一直是贝利萨留忠爱的私兵来源
例如公元533年的阿德底斯姆战役,隶属于布切拉里的600名匈人表现出色,仅仅在前哨战中就溃败了2000汪达尔骑兵。相比之下,由指挥官门罗率领的步兵就表现欠佳,一经接触便被打的连连后退。
东西合璧的战术风格 让布切拉里们拥有很多不对称优势
随后的特里卡马鲁姆之战,又是亚美尼亚人约翰率领布切拉里骑兵们抢先出击,前后两次用密集箭雨削弱敌军阵列。奈何跟上来的步兵同僚不给力,使战况再度陷入尴尬僵局,连贝利萨留本人都心生怯意。最后还是约翰重整骑兵分队,在第三次密集冲击中将汪达尔人彻底击溃。当拿不到工资的8000正规军宣布叛变,甚至顶不住2000布切拉里骑兵的一轮冲锋。
在近身战中 布切拉里的水平丝毫不逊于射箭
公元535年,罗马军队的兵锋染指意大利,与统治本地的哥特人激烈冲突。贝利萨留自然以麾下的私家军为主心骨,运用他们的一切技能,对不熟悉东方军事风格的对手施以降维打击。他们经常分散成小股先锋队,呈扇形展开横扫沿线城镇。有时候也会故意后撤,将躲在城墙背后的守军吸引出来围杀。即便数量完全不占优的正面决战,也能以远射重创敌军步骑兵,乃至下马强化步兵阵列的抗击能力。
征服北非后 汪达尔人与摩尔人也开始参加布切拉里
此时,这支私家兵已经完全超过于同时代的其他布切拉里。不单单是因为战力强、忠诚度高,而且数量庞大到可以被拆分成多支独立野战军。当贝利萨留因波斯入侵而重回东方,就将他们分为至少两组,分别随自己转移或留守原地。但数量上的稀释,也让罗马人在几乎所有战场上都暴露出颓势,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复兴大业。
几乎每个被打败的对手 都会被吸收进布切拉里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曾有波斯使者在罗马营帐内发现,竟然有出身贵族的同胞在以布切拉里身份服役。本想厉声质问其为何如此不知羞耻,却被对方斩钉截铁的回怼道:我不是在为罗马人服役,我是在为贝利萨留服役!
退休前 贝利萨留还带着300布切拉里老兵上阵
或许是基于同样原因,又或是其他自嫉妒者不断污蔑,晚年的贝利萨留被查士丁解除兵权。但在彻底回归平民生活前,保加利亚可汗的铁蹄突然由北方踏向君士坦丁堡。皇帝只能请他重新出山,带着300名已经退役的布切拉里老兵上阵迎敌。结果,又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伏击,让堂堂帝都免于蛮族兵灾。
晚年的贝利萨留虽没有遭迫害 但终究死的有些憋屈
公元562年,贝利萨留终于因谋反指控而被判有罪,从帝国将星沦为吃牢饭的阶下囚。虽然皇帝出面为其恢复名誉,但属于他的时代已行将落幕。与此同时,还有大批布切拉里被拆分成更小单位,继续在意大利、叙利亚、高加索等地作战,向新来的雇主们讨要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