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的“三大陷阱”

烨昀聊商业 2025-02-11 21:40:41

今天讲解“中产的三大陷阱”。这个话题因一位朋友提的问题而起,借这个问题,我延展讲一下中产的三大陷阱。

在此,先回答朋友的问题。朋友问:买的基金现在跌了近40%,现在该怎么办?

山海于公:首先,现在有很多基金的跌幅都超过50%了,那些跌了30%、40%的基金,相比于那些跌幅50%、60%的基金,算是“挺好的”。

接着讲怎么办:如果你的现金流(现在需要用钱,却没现钱)出现问题,那只能“割肉”卖掉。这个和亏了多少钱没太大关系,因为你需要用钱嘛。

如果现在不是急需用钱这种情况,买的基金跌怎么办?如果你买的是指数类型产品(无论是宽基指数,还是行业指数),且基金规模不是特别小(不会被清盘的情况下),那么就先拿在手里吧,等等看看行情再定。

如果你买的是主动管理型产品,不确定因素那就比较多了,如果你是冲着基金经理买的这个产品,那就先看看这个基金经理还“在不在”,如果基金经理“换车了”“下车了”(卸任了),那么你可能就需要考虑“割肉”了。主动管理型产品这其中的因素太多了……越提早知道其中的一些事越好……

中产理财、买基金等这其实是踩了“中产的三大陷阱”之一。中国的这些所谓的理财、三方财富、基金、信托等等,几乎都是“忽悠”(90%以上是),中国没有真正的理财,因为其底层逻辑不对,也没有底层资产(不敢说百分百,但90%以上都是)。以前的文章对这个市场有详细讲解:

切记:在中国,中产不理财,你若理财,财必离你。对于这些所谓的理财、三方、基金等,一不小心防范,就会被他们吃掉几十万、几百万。

“中产的三大陷阱”之二是:消费陷阱。商家灌输的“消费主义”可以说是为中产量身定做:无数系列的包包、裙裙、裤裤、鞋子,无数系列的眼霜、乳霜、面霜、体霜、精华液……这些层出不穷,都是没有底的。如果不控制消费欲,老公挣的再多,也填不满这无底洞。为何消费陷阱主要为女性而设,因为商家知道:挣男人的钱太难了,挣女人的钱太容易了。在商家眼里,中产太太就是行走的“烤羊排”。

“中产的三大陷阱”之三是:教育陷阱,俗称“鸡娃”。大多数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去“鸡娃”。在适宜的程度内“鸡娃”是可以的,但拼命“鸡娃”往往就会落入陷阱。中产在教育这方面尤其重视,所以常常会陷入这个陷阱。

教育本是好事,为何会成为陷阱?任何事物,过犹不及。先不说孩子去上那各种的辅导班、培训班,诸如:学钢琴、学音乐、学画画、学舞蹈,奥数班、英语班……,只要中产妈妈能想到的,看到的,都要给孩子报名全学遍。学这学那,孩子将来在这些方面能“成才”“成角”吗?将来有用吗?大部分(99%)的孩子不会。(只有在某一项中具有天赋的,才会在这项中能“成才”“成角”,才有用)。

抛开成才的角度,仅从经济角度讲,“鸡娃”是需要用钱的,孩子从小培养到大学毕业,少则上百万。如果你再买学区房什么的,那几百万都打不住。

而“鸡娃”完成之后,是什么情况呢?不好的情况是:毕业即失业。好的情况是:大学毕业,工资3、4千左右,“海归”工资5、6千左右。投入产出根本不成正比。

还有人说“鸡娃”学这学那,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素质(所谓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等。别闹了,“艺术细胞”、素质等这些东西是学出来的吗?去学这些,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他只会感到压力和厌烦(少数具有天赋,且真喜欢学的孩子除外)。

无论是从“成才、成角”角度,还是从什么“艺术细胞”、素质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过犹“鸡娃”,往往就会陷入“教育陷阱”。

我讲这三大陷阱,并不是说中产不能理财、消费、“鸡娃”。而是中产需警惕这三大陷阱,适度适宜别落入陷阱。

尤其是理财,别轻易碰。消费多花钱了,总归还是花在了自己身上。“鸡娃”多花钱了,总归还是花在了孩子身上。即使没得到结果,即使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虽然无奈,但也还能有一定的“接受度”。

但那些所谓的理财、三方财富、基金、信托等,那可是纯割“韭菜”(90%以上是),和他们玩要切记:“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0 阅读:12

烨昀聊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