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自产生起,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分配制度。财产分配制度的作用和目的,是为社会稳定服务。
婚姻制度的产生,要先从母系氏族社会说起,因为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出现了财产分配的问题。在母系社会,子女世系从母系计算。也即:财产分配从母系。
“从母系”并非指母系社会是女人地位高、权力大、说了算,而是母亲地位高、权力大、说了算,是“母凭子贵”,所以叫“母系社会”,而不是叫“女系社会”。
为什么在母系氏族社会,女人只有生了孩子,才能地位高,当家做主呢?因为在那时,孩子是无法确定他爹是谁。孩子的爸爸是谁,是哪一个男人的,是无法确定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还没形成,那时是“群婚制”,“群婚”就是一个女人有很多男人,一个男人也有很多女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家族、氏族维系的“锚点”(纽带)显然不会是男人(不确定是哪个男人的),而只能靠母亲作为纽带“锚点”(孩子一定是这个女人生的)。
也即:母系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孩子的血缘关系和母亲是能确定的,但孩子是哪个男人的(和哪个男人有血缘关系)无法确定。所以,财产分配“从母系”,母亲地位高、权力大、说了算。
在母系社会,一个女人(成年后)如果不生孩子,那她就无法当家做主,并且在氏族社会中地位低下,基本没有权利和财产,而且会被整个氏族视为“异类”歧视并欺压。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女人如果都不生孩子,那这个氏族就灭绝了。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意味着她没有对氏族社会的延续发展做出贡献。既然没做贡献,那地位当然低下,当然不会让你有权利和财产(只顾自己享受,只想自己惬意,自私自利,所以不配拥有权利和财产)。
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其实也是自然之道,因为从自然角度看,从生物角度讲(从一个物种延续角度),人对生物种族最大的贡献就是生孩子,这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一个家庭、家族、氏族维系的“锚点”(纽带)是母亲,这是母系社会。后来,这个“锚点”(纽带)发生了变化。
变化发生在何时呢?公元前5000年,随着人类生产力提高,劳动工具的不断改善,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 社会中心随之发生偏移,男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在婚姻制度上,“群婚制”退出,“对偶婚”出现,随着“对偶婚”的发展,婚姻形态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这意味着:孩子他爹能够确定了。
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父权制确立以后,子女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母系氏族公社就逐渐解体了,人类从而进入到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在婚姻制度上,“一夫一妻制”从父系社会开始出现,这种婚姻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封建社会可以纳妾,但“妻”(正房太太,也称“大房”“正房”)规定只能有一个,“正房”即男子的唯一合法妻子,其所生子女为嫡系,享有优先继承权,其实还是“一夫一妻制”】。
为什么“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能够经历千年而延续至今呢?因为婚姻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制度,是一种财产分配制度(夫妻财产分配,子女继承等各方面的分配)。大家可以看一下婚姻法,这部法律写的全部是财产如何分配,没提一句爱情。因为爱情只是婚姻的“润滑油”,想当于汽车“机油”只起润滑作用,即使不太“润滑”,汽车也能运行。经济(财产)才是保障这辆汽车能够运行的汽油,是基础,也是关键。没有汽油,汽车直接无法运行。
财产分配制度是社会稳定发展必须的制度之一。“一夫一妻”制会让财产分配更清晰、更明了、更准确。多夫或多妻制,会使财产分配混乱。混乱会产生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财产分配混乱,会造成社会混乱。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单位,家庭不稳定了,社会就会不稳定。
显然“一夫一妻”制是防止社会混乱,稳定社会的最佳婚姻制度。所以,这种婚姻制度能够一直延续千年。并且,世界各国大都采用这种婚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