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建国后只参加过三次葬礼,原因为何,逝者都是谁?

淙淙评国际 2023-05-17 23:28:04
前言

1976年1月8日,卧病在床的毛主席得知周总理病逝的消息,当时的他手捧报告,一字一句阅读着有关于追悼会和悼词的请示报告,当他在自己名下端端正正画上圆圈后,只见这位大国领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主席,您要不要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呢?”

听到机要秘书张玉凤这样问,毛主席点了点头,可他的脸上满是凄凉和悲伤,再一次闭上眼睛痛苦而吃力地拍着腿说道。

“我自己也走不动了!”

图|晚年毛主席

因为身体原因,毛主席没能亲自参加周总理的葬礼,同年7月,朱德突然病逝,他也没能参加葬礼,这两件事堪称毛主席临终前最大的遗憾。

事实上,建国之前,毛主席曾多次参加革命同仁的葬礼,还会亲笔写下哀悼词,就在建国之后,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变得无暇分身,也就不能再如从前那般出席葬礼。

因为这个缘故,从建国到病逝,毛主席仅仅参加过三次葬礼,逝者分别为任弼时、罗荣桓、陈毅。

之所以毛主席会出席这三个人的葬礼,原因很简单,他们是毛主席毕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名副其实的开国功勋,至于三个人与毛主席有着哪些令人难忘的交情呢?一同了解一下。

一、任弼时

说起毛主席和任弼时,两人都是湖南人,相差11岁。任弼时在年少时就和毛主席成为了朋友,在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兄长的带领下,任弼时也十分热衷于参加毛主席组织的活动。

1920年暑假,在毛主席的介绍下,从长郡中学毕业后的任弼时去往俄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后,渐渐走上革命道路。

从那之后,两个人成为了相互尊重、信任还能默契配合的亲密战友,在他们看来,能并肩战斗在解放中华民族的事业路上,这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时光荏苒,任弼时不但成长为德高望重且功勋卓著的老一辈革命家,还是当年党的七大选举出来的五大书记之一。

不幸的是,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患上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患,身体情况一直令人堪忧,拖着这副病体,他不辞辛苦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为家国大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4月,青年团一大召开之际,他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可报告只做到一半就因身体原因而被迫终止。

在那之后,意识到任弼时身体情况已经不可忽视的中央书记处决定让他进行休养,当时,毛主席身为挚友还亲自送给他一缸金鱼,并附上书信。

“送上红鱼一群,以供观览。敬祝健康!”

眼看休养后的任弼时还是不见好转,建国后不久,毛主席亲自安排他去往苏联治疗,临行之际,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前去看望。

图|任弼时

就在毛主席首次出访苏联期间,百忙之中依旧抽时间探望过住院的任弼时,反复交代他要安心养病。

1950年5月底,回京后的任弼时迫切恢复工作,虽说党中央只同意他每天工作4个小时,但他在很清楚自己来日无多的情况下,依旧日日伏案,将人生最后的宝贵时光都奉献给了家国大业上。

1950年10月27日,忙于工作的任弼时突发脑溢血,病逝之际,年仅46岁。

当时的毛主席正全力以赴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噩耗传来让他悲恸不已。

党中央立即成立以毛主席为首的治丧委员会,毛主席来到任弼时的住地亲视入殓,又亲自扶灵柩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伤心难过至极,久久不忍松手。

就在葬礼现场,毛主席曾挥泪写下“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挽词,在场众人纷纷感动落泪。

之所以毛主席会对任弼时如此看重,除了两个人是同乡以外,任弼时多年来的孜孜以求堪称我党典范,如此良师益友的离去,怎么能让毛主席不悲痛呢?

二、罗荣桓

说起罗荣桓的一生,堪称光辉、战斗的一生,从1927年参加鄂南暴动到1963年逝世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久经考验,是公认的卓越将领与领导人。

众所周知,那些从战火中走来的老革命,每一位都曾面临着严苛的考验,唯有对党和人民有着无限忠诚的人,才能坚决执行党中央及毛主席的路线方针。

在漫长的抗争岁月中,罗荣桓总能做到坚守原则、无畏斗争,除此之外,在联系群众和团结干部方面,他也是一把好手,毕生兢兢业业都被身边人看在眼里。

不幸的是,繁重的工作以及艰苦的斗争环境,让他从1941难开始就患上了严重的肾病,病情恶化之际,他甚至没有办法走路,即便如此,依旧坐在担架上亲自赶赴前线作战。

在此之后,他进行了手术治疗,大病初愈之际又开始驰骋战场,来到东北指挥我军消灭国民党军,此后又参加了解放天津和北京的战斗,解放中南各省的战役也都有他的贡献。

图|毛主席出席罗荣桓葬礼

建国之后,他继续在奋战在建设国家的第一线上,尤其在军队建设领域贡献良多。

60年代初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罗荣桓,坚持强调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立场和观点,在他看来,林彪将学习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这一观点是不可取的。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于北京,享年61岁。

就在毛主席得知噩耗之后,心情也变得极为沉重,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领头起立默哀,之后来到葬礼现场与这位老战友做最后的遗体告别。

为了纪念罗荣桓,毛主席在当年写下了一首悼念诗,名叫《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整首诗对罗荣桓的一生做了高度评价,而两人的这段革命友谊也在诗中得到完整的彰显。

在诗中,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罗荣桓会如此早地走完一生,即便曾经的战斗生活中他们常常会相隔两地,可毛主席还是无法接受他的离世。

诗文的最后,“国有疑难可问谁”恰恰深度强调了罗荣桓在革命队伍中的地位和作用,毕竟,就在林彪一伙人在党中央平步青云之际,罗荣桓依旧敢于冒着风险对他提出质疑,如此忠勇之士,毛主席对他的信赖和器重不言自明。

三、陈毅

说起毛主席和陈毅的情谊,可谓有激情、有浪漫,两人从1928年4月在井冈山相识之后,长达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他们彼此激励、通力合作,在家国大业上不断掀起新高潮,两人的友谊坚如磐石。

有趣的是,他们不但是战友还是一对师友,别看毛主席比陈毅年长8岁,两个人开始创作诗词的时间却在同一年。

相传,毛主席的第一首诗作是在1921年写下的《虞美人•枕上》,而陈毅创作的第一首绝句也是在同年听闻母亲讲述家中遭遇时的随感。

别看当时的两人天各一方,可命运的境遇让他们有着相同的理想,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们会在一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相同的爱好,让他们一直都有着别具一格的共同话题,每每相遇,两个人都会乐得吟诵自己最新创作的诗文,试想,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写进诗文里,真的是不一样的痛快。

1965年春天,陈毅将修改过的《六国之行》共计7首诗转呈毛主席,7月21日,毛主席对第一首诗《西行》做了修改。

经过修改后的《西行》,不但在形式上更加完美,内容也更加充实,算得上两人之间难得的联袂之作,也是两人宝贵革命情谊的力证。

遗憾的是,英雄也难敌岁月的摧残,“九一三事件”之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也常常因此感到力不从心。

图|毛主席出席陈毅葬礼

1972年1月6日,陈毅因直肠癌病逝,享年71岁,

就在噩耗传来的第二天,毛主席也得知实情,在他心中,陈毅在十年动荡中遭受的磋磨总是那样令人痛心疾首,而他也始终无法接受,向来性情豪爽、精力充沛的陈毅,怎么就能一下子去世呢?

因为特殊的大环境,陈毅虽身为开国元帅,葬礼规格却只能比上将、副参谋长规格略高一点,而毛主席当时也没有明确指示将会出席葬礼。

可就在葬礼即将开始前,毛主席突然做出指示。

“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因为决定匆忙,毛主席出门时只穿了平时穿的睡衣,又在外面套了一件风衣,帽子也没有戴,迎着凛冽寒风赶往八宝山。

来到葬礼现场,毛主席不禁泪流满面,带头向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的骨灰盒深深三鞠躬,之后握着陈毅夫人张茜的手沉重地说道。

“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他是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

结语

如今看来,如若身体条件允许,毛主席也一定会参加周恩来、朱德的葬礼,可惜的是,那时的他,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在一些人看来,建国后的毛主席鲜有出席葬礼,革命同仁难免会因此伤心失望,毕竟,大家都曾是并肩奋战的生死之交。

图|毛主席

可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在毛主席眼中,建国并不是胜利的结局,而是新征程的开始,他日日忙于国事,对昔日战友们最大的敬意并非出席葬礼,而是将来之不易的新中国引领到全新的高度。

只不过,任弼时、罗荣桓、陈毅对于毛主席来说,深似海的革命情谊让他无论如何都要送老朋友最后一程。

0 阅读:1

淙淙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