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采铜老师的《精进》一书,学习到关于选择的标准问题,有了这篇文章。
决策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我们在做选择时,更倾向于使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我们会对所有的待选项逐个地进行考察,一旦发现自己觉得满意的选择,就会倾向于选择该项,而不再去考察剩下的其他选项。
而最优原则不是这样,它要求我们考察尽可能多的选项,以全局的视角来看待当前的这个选择。
这样的话我们总是能选择相对来说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决策机制之下,我们就要尽可能的做好一件事情——提高自己的标准。
甚至说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因为我们选择的标准是让自己满意,如果我这个选择的标准越高,那么当然我们获得的选项会更加优质。
标准提高了之后,也许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待选项里面,没有满足要求的选项,这样就会逼自己去找更多的选择。
一旦开启这样的视角,至少我们寻找的范围更广了,就有一定的几率找到更好的。
拿读书来举例子。
我们在去书店买书,一种方式是没有一个标准漫无目的的去选,相当于看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
拿起这本看看,翻开那本看看,那些快餐类小说、鸡汤书,或者拼凑的劣质书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选择。
看多了这样的书,对自己的成长其实没有什么好处。
如果我们带着一个标准,要读世界人文经典,那我们就会聚焦于那些,世界上杰出的哲学历史文学书籍。
到网上看评论,请那些著名的老师、学习帮忙推荐好书,然后从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去搜寻,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如果这个书店没有,那就再去搜寻下一家书店,直到逛遍所有的线下书店或者网上书城,找到所需要的书。
这样的经典书籍,能带给自己思想的启迪,人格的升华。
02 凡事都要树立标准意识蔡志忠老师说:学什么东西,都要向最顶尖,最专业的人去学习。
这其实就是树立了一个更高的标杆,要往那个方向去,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有点远,但日日不断地用功,
时时用那个标准来对齐自己,就能慢慢靠近那个目标。
我回想自己刚毕业找工作的经历,其实没有给自己立好标准。
我毕业于一个三流的本科学校,学的是数学专业,中间转行学习计算机编程。
我当时对自己毕业找工作的标准就不是很高,就是找到对口的开发工作,月薪4000元以上就可以。
这个要求真不高,基本上软件开发类的基本起薪就达到了,不需要大厂,小公司就能达到。
所以,毕业后投简历,我找工作就是找到一家小软件公司,试用期工资3500,转正之后4000。
这真的就是,求什么就得到什么。
我就想,为什么当初没有给自己立一个更高的标准,比如进大厂,月薪8000~10000以上呢?
我知道,那些大厂,基本上校招毕业生,一般都会进985,211那些重点大学。
我们那种学校,是很难的,连递简历的渠道都没有。
但是难,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我甚至没有想过这种可能性,这就是最大的失误,让我失去了变得更优秀的机会。
试想一下,我如果想进大厂,那我可以提前了解大厂的招聘要求,看别人分享的面试资料,做到心中有标准。
比如:
1、需要对数据结构和算法非常擅长,那我可以针对性的强化这一块,去litcode上刷题;
2、需要更强的实际动手能力,那我可以针对性的多做一些项目,甚至参与一些开源项目的研究。
3、需要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也可以针对性的练习;
4、分析开源项目源代码,学习优秀的范例等等。
5、多泡一些一流大学的论坛,结交相关的朋友,跟他们多交流如何进大厂的经验。
总之,总是有非常多的办法去提高自己,每做一点优化迭化,其实就提高了一点可能性。
因为我当初没有这个标准,所以,这就是我至今还没有做到比较好成绩的原因。
03 平庸的标准造就平庸的人。其实不仅是这一件事情,所有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因为提高了标准,就会提高自己的行动力、效率,让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到卓越。
认知决定一切,当我反思我自己做事的标准时,很多事情都可以再提高、再提高。
蔡志忠老师也说过,他自己最多的东西就是自信。
多到一屋子都是,装都装不下,都要溢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信,因为他对自己有高要求,并且一遍又一遍的探索自己的底线。
画一张画,他会想还能不能更快。
看一本书,他会想还能不能更快、更好。
知道自己的底线,远超常人,这就会生出相当的自信。
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大多数人一样,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又何谈自信。
我想,从今往后,需要刻意练习这个思想。
在做事的时候,想想最好的标准是什么,我应该如何达到这样的标准。
如何去挑战自己的底线。
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212/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02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