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自己能一次做多个事情吗?
其实,我认为并没有真正的多任务工作模式。
我们的大脑只能同时思考一件事情。
这和最初单核CPU的工作模式其实是一样的,叫分时切片,即把CPU运行计算的时间分成一个个的时间片。
分别执行一系列的任务。
Cpu某一个时刻计算一件事情,执行指令A,或者执行指令B。
他无法同时执行指令A和B,当然我们现在的电脑都是多核cpu了,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
但是我们的大脑只有一个,所以它很难做到同时做多件事情。
我不可能一边写文章,还能一边读书;
也不可能一边解一个数学题目,还能背诵一首古诗。
这些工作都只能串行进行,完成一件,然后再完成另一件。
当然,也有例外,我可以做一件需要脑力思考的事情,同时再做一件不需要脑力思考的事情。
比如说我一边骑单车,一边听书。
因为骑单车这个动作,我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依靠本能和下意识的反应就可以。
大脑分会分一小部分专注力到骑单车这个动作上,注意一下行人,看一下有没有红绿灯。
所以我们需要投入思考的事情,一次只能做一件。
既然我们的大脑像CPU一样,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
那么为了提高我们大脑的利用效率,我们可以像CPU一样不停的切换吗?
最好不要这样。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大脑同CPU一样,进行任务切换时是有损耗的。
因为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时,需要清空临时的计算空间,把需要计算的资源存入到对应的位置,才能实行计算。
而计算之后又需要把它清空,然后迎接下一个任务。
不同的任务之间,可能要调用的东西也会不一样,比如说有的要播放声音,有的要调用硬件播放视频,或者存取文件等等。
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任务转换。
就是说一个任务,在中断和转换的条件下去执行,和在不做切换,一次执行完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效果相比要差很多。
这种被称为转换损耗。
为什么有这种转换损耗?
因为前一个任务会留下认知惯性,我们大脑一直在思考前一个任务的问题,一时还不能切换过来,这种惯性会对下一个任务造成干扰。
另一方面是载入第2个任务时,我们需要重新进行思考,进入对应的情境。
一起回忆相关的背景和信息,这个重构需要时间。
现实中我的经验也确实是如此。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女儿过来问我一个问题,我就会比较暴躁。
因为我需要转换过去看她那个题目,思考答案,然后评判正误。
给她讲解完之后,我再重新回到刚才的断点,进入写文章的情景情当中,半个小时就过去了。
或者是我在写代码的时候,正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关键之处,我老婆要我去看一下洗衣机出了什么问题。我也会很不耐烦。
因为打断了我正在全神贯注的思考,而且爆炸和懊恼的程度会随着切换的频繁程度而快速增加。
但是如果我一心一意只在做一件事情,就会非常平和,想享受全神贯注的心流状态。
02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怎么样才能不打断?这就需要把自己的任务进行分区了。
采铜老师,他绘制了一个模型。
把任务分成了核心思考区间,主要是认知复杂度最高的任务。
再加上上下两侧的支持性思考区间,包含认知复杂度相对较高的任务。
最外层是操作性动作工作区间,认知复杂度最低。
这三个区间由里到外,像一块三明治一样,把最核心的思考区间夹在中间。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最难啃的任务,也就是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
放在最可能不被打断的时间段完成。
比如我有早起的习惯,在早上读书和写作是最不被打扰的。
这个时候大家都没有起床,周边的环境又很安静,可以很平静的思考相关的问题。
马克·吐温曾有一个很奇妙的比喻。他说在早上写作,搞定最难的事情,就好比吃掉了一只难吃的青蛙。那么这一天当中就再也不会有比这更难的事情了。
那你的心情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和高能,再做其它的事情时也会动力满满。
上午的工作时间段也是精力特别充沛的时候,可以把需要重点攻克的事情放在上午。
下午的四五点。可能精力和能量状态都不太好了,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操作性工作区间的任务。
比如说修改一个bug,修改会议纪要,完成一个工作总结,或回复一个邮件。
这是在不同任务安排的时候,可以采用分时间段这种思路。
在同一个任务,我们也可以采用先搞定最难的,最需要认知思考的事情。
比如写一篇文章。
那最需要搞定的就是选题和大纲。
因为选题和大纲就是写作最核心的思考区间,认知的复杂度最高。
第2层就是支持性思考区间,认知复杂度较高,这个任务就是找素材并且确定素材的论述角度,写出初稿。
最后一层就是操作性工作区间,主要就是修修改改了,这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即便被打断了,也可以很快拿起来重新做。
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218/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05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