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别人的文章里总是有人引用“人生海海”这句话,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出处,但是在脑子里埋下了一个引子。
后来在微信读书里面,无意中翻到了《人生海海》这本书,就加到了书架,想着有时间可以读一下,也解决一下心中的疑惑。
过年休息,有时间看书了,一看就停不下来,花了两天把它读完了,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8.0分,被评为2019年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榜单第一名。
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
这个故事是很吸引人的,描述了一个在村子里传奇一般的人物“上校”。
整个故事就是讲“上校”的离奇故事,从小学木匠,到被国民党抓壮丁,上前线参战。
从小兵做起,一路做到营长,上校军衔。
战斗负伤,伤及命根,被村里人称为“太监”。但是却因此有一超乎常人的能力。
因负伤在军队医院里学会了治伤救人,当上了军医。
救过无数人的性命,包括国民党军统的女特务,也包括解放军的首长。
救女特务之后,他也成了军统的特务,利用身体周旋于日本特务之间,伺机取得情报。
因为惹怒了日本女特务,惩罚他,在他肚脐眼上刺字,成为他一生的耻辱。
在村子里,他积德行善,扶危济困,很多人却嘲笑他,背后骂他太监。
在部队里,他救死扶伤,勇敢无畏,却屡遭人陷害。
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批斗审讯,要看他身上的字,揭露他通敌的证据。
他誓死悍卫,却也因伤及红卫兵而被公安通辑,只能背井离乡,躲躲藏藏。
被举报后抓回,审问大会上,仇人要强扒他的裤子,结果他疯了。
晚年,幸运的是有一个爱他的人,嫁给他,带他看病。
虽然只剩下七八岁的智商,可纵看全篇,却也是少有的温情。
画画,养蚕,极度的认真,简单重复的日子,既抚慰了"上校“坎坷的一生,也抚慰了作者和读者的心灵。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青春期的好奇与懵懂,成了整个故事的引线。
把主角的点点滴滴穿针引线,严丝合缝起来。
我也在个故事当中,过了一遍跌荡起伏的人生。
盖上书,我想着有什么留在我的心里,让我久久地回味。
除了离奇的故事情节之外,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书中最后部分引出的那句话: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名言我当然听过,也在文章中引用过,它来自罗曼·罗兰。
但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深刻的感爱。
面对村里的流言蜚语,他仍然养自己猫,好吃好喝,帮人救人。
面对部队的人诬陷陷害,他选择放下。
面对爷爷的举报,他选择原谅。
面对小瞎子对他极尽侮辱,丧尽天良,他也没有赶尽杀绝。
生活的种种恶意,他都经过了,也承受了,最终还是向着阳光生长。
正如作者麦家老师所说:
”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卓绝中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
正是在种种绝望之中,还能守住做人的一份底线,守住心底的一丝善良,才有绝望之中生出的点点幸运。
在批斗大会上,红卫兵“慷慨激昂”,村民们尽管平常也背后议论,嚼“上校”的舌头。
但是人心还是肉长的,公道自在人心,终于“应者寥寥”,即便是与“上校”有过仇的老保长,也都上去替他说好话。
这也是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
它契合了小说的主题,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
书中有几处,看得让人落泪。
一处是上校在被出卖后审判大会上,被小瞎子的人要当众扒裤子,疯了。
“我”远涉重洋回来之后,去看望他。
上校只剩下小孩的智商,以前拼死守护的东西,却要主动给“我”看。
还有一处,是“我”到偷渡西班牙,在工厂里做工,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位妻子。
两人一起逃走,创业,艰难的谋生,踩三轮的时候刹车失灵,身怀六甲的妻子走了,自己又变成孤独的一人。
他沦落为垃圾佬,仍然抱着前妻的骨灰。
这份忠贞,这份至情,让我感动得落泪。
人生本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这都是境在心中的呈现。
不管是困顿,还是幸福,都是一种际遇,一种经历。
人生海海,平静地接受一切,认真地生活,才是最好的选择。
今天是日更第220/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07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