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说,写作和记笔记时,总体的流程非常重要,远远比写作计划要重要得多。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发明者卢曼说:
我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我在写作过程中思路卡顿,那么,我就会转手做别的事情。
你也许会问:“难道,你不怕自己的思路中断吗,或者忘记些什么东西,再也想不起来这样?”
不会,这就是卡片盒笔记的奇妙之处。
卡片盒笔记是一个可以值得信赖的笔记系统。
你在读书、思考的时候写下笔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展它,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新的关联和洞见。
久而久之,这些想法和洞见可以逐渐发展出主题,观点和结构。
这些内容就可以形成文章的最初结构。
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写作方法,一个让普通酿酒师儿子成为20世纪最有创造力,最受尊敬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的写作方法。
好的写作流程能帮你什么忙呢?
01 解放大脑卡片盒笔记系统可以解放你的大脑,让你不必费力地去记住什么内容,这样就有精力去思考重要的东西,比如文章的论点、想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是以非虚构写作举例子,例如学术论文,我感觉这对新媒体写作也同样适用。
把写新媒体文章拆分成选题、素材、大纲、初稿、改稿这样一个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可以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专注于这一件事情,产生心流体验。
这也是写作流程决定的,任务既相互独立,可以单独完成,也能联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02 改进拖延写作流程恰到好处的另一个作用是,改进你的拖延。
你只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然后,文章就一步一步地出来了。
因为不需要一次面对所有问题,选题、结构、组词造句、搜罗素材等等。
大脑一下子面对繁重的任务,本能地就会想到退缩。
但是如果一次只要面对一个问题,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不管明天怎么样,也不用焦虑,每次只完成需要完成的事情,如果卡住了,就转向别的选题,也不一定要一直耗在一个上面。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流程,在每一步做好每一步的事情,就无法掌握主动。
比如说选题确定之前,一定要看是否写得很多,一定要看素材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并且选题有一定的新意,至少有一些新的点能打动读者。
并且尽可能的排除那些不好的选题,这就是选题这一步要做的事情。
在这一步,其它的事情都不用担心,比如有没有金句,文章是否会流畅等等。
只须做好当前这一步,就能推进到下一步去。
03 为什么计划用处不大?我每次制定写作计划都完成不了,但是不是就此认为写作计划无用的,我也不敢下这个定论。
但是作者说写作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不适合用计划来把自己框死,因为按照计划推进,很容易遇到卡壳的情况。
假如推进不顺,就需要用意志力逼迫自己,使自己陷入授挫的境地。
我自己的体会真是这样的,有好几次说:“今天一定要写完初稿”
结果一写,发现素材不合适,或者观点说不通了,卡住。
硬逼自己写,写出来的感觉别别扭扭的,怎么也不对,自己都没信心了。
那如果不制定计划,难道乱写一气不成吗?
不是这样的,作者的意思是:构建一个合适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工作的动力。
举个例子来说。
当我看到一条新闻说一个小孩没有教养,父母不管时,产生了一个特别想写的话题。
那我就顺着这个想法一直往前发展,看看能不能总结一些观点,再找到一些合适的素材,把它形成一篇文章。
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次完成的,很可以想到话题用一天,然后某一天添加一个观点,再某一天添加一个素材,这样一点一点地做笔记,关联起来。
在某一天觉得可以形成一篇文章了,把它写出来。
总的来说,对我的启发是,我可以准备多一些选题,并行推进。
因为如果手上只有一篇,卡住了或者推进不顺,那就会在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成果。
但是有多个选题的话,这个卡住了就推时另一个,总有东西可写,这样的话就容易得多,也会更多产一些。
今天是日更第202/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94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