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华杉老师学习儒家思想: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

槃鹰 2022-12-20 18:44:33

儒家思想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之前都已学习过,并写了相关体会的学习笔记。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以修身为分界线,前面都是讲自己要如何,后面是讲修好自身之后,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就是要达到后面的境界,必须选达到前面一个境界,就如打游戏升级打怪一般。

一级一级地打,先格物致知,再诚意正心,再修齐治平。

01

格物致知是最基本的出发点,那么什么是格物呢?

朱子的说法是要:物穷其理。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在,竹子之所以称为竹子,是因为有竹子的理在,所以要知晓明白这个道理。其它的东西也有其它的东西的理在,把这个理搞清楚,就是格物致知了。

这有点像现代的物理学,生物学,搞清楚事物的道理,研究基础理论学科,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明的境界。

王阳明先生从小就立志要学做圣贤,对于朱熹所说的话深信不疑。

既然圣人已经提供了做圣人的方法,要格物、致知是吧,那我就先从竹子格起。

找来一帮朋友,到后院去格竹子,7天之后,只剩下王阳明一个人,把自己格出了一身的病。

后来,他又跑到佛家、道家的思想里去养生,结果发现,还是不通。

经历了龙场悟道,终于悟透了一点:“心即理也。”

心就是理呀,心外无理,哪有到心外去寻求理的道理。

所以发展出了自己的心学,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之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里面就解释了什么是格物致知。

心里本来就明白是非善恶的标准,这个良知是人生来就有的。

格物就是要为善去恶,始终用善良的标准去做人做事,不以恶的标准去做,这就是格物了。

02

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违背这一条的吗?有知行不合一的吗?

有,感觉还不少。

我举一个例子,我知道看盗版电影是不对的,学习盗版的课程是不对的,用盗版的软件也是不对的。

心里的良知是知道是非善恶,应该尊重知识产权,付费,对吧?

但是还是忍不住在用,为什么?

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就做了选择性地执行,这就是不能格物致知的表现。

虽然近两年,不会再看盗版的电影、学习盗版的课程了,但是盗版的软件还是在用,像开发工具IDEA、PHPStorm等,因为要买齐这些,估计得花掉一个月的工资。

所以,心痛之下还是没有把它们换成正版。

心里盘算一下,有这个费用,给家里孩子老人多买点衣服、书什么的,似乎更合得来。

因为个视频网站的会员已经不那么贵了,所以不会在意,课程也只有真正需要才会买,所以付费。

所以自己还是做不到,要继续磨炼。

03

再来看诚意正心。

朱子说:“诚者,不自欺也!”

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

如果为了利益说一些假话,这就是不诚。

如果我自己做了一个课程,当然希望别人付费来学习,如果被盗版,当然也会恼火。

我边学习别人的盗版课程,一边希望别人付费来学习我的课程,这就是两套标准。

对他人是一个标准,对自己又是一个标准。

对他人严苛,对自己放松。

言行不一,知行分离。

做到诚意之后,就能正其心,一颗心光明浩大,无所偏离。

可以养浩然之气,做什么事都自信,都底气足,不会因为做恶而泄漏,天地的能量都能汇聚,这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和你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194/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88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