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变只在人情里

槃鹰 2022-12-29 22:20:40

听王德峰教授讲《六祖坛经》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的,觉得心里不平静了就听听,感觉人就会安心一些。

很多的佛理,我其实听不太懂,但是他举的一些事例是深入浅出,觉得特别智慧。

今天他讲到千百亿化身佛,就结合阳明心学来讲,就是——事变只在人情里。

关键是一个情字,也就是我们的生命情感,如果没有生命情感,那我们就没有心事,所谓心外无事。

为此,他举了自己的一个事例,说明要如何诚意正心,我听了之后感觉很受启发。

他是复旦大学的教授,2007年复旦大学的校办主任找到他,让他作为教师代表在复旦的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

这个事情一来,人就会动心起念。

比如说这是一个很高规格的仪式,上海的所有主流媒体都会过来参加。

而他作为教师代表,代表了复旦大学的水平,一旦没讲的好,那就丢脸了;

然后做这件事情要费很多精力,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各种闲思杂念就来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一个是校领导看得起他,让他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发表演讲,这个分量不一般。

他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说自己回去想一下明天答复,自己能不能做这个演讲。

然后回去他就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演讲?

按照阳明心学的宗旨,事变只在人情里,要符合一个天理,一个诚字。

如为了显得自己的水平很高,显示优越感,那就没必要去做这个演讲。

无论什么场合,真要去做演讲,是因为真的有话要说,这才是最根本的。

他就想:我真的有话要对这些毕业的学生讲?

而且这些话别的人没有讲过,如果别人都讲过了,我再去讲也没有意思,没有必要。

就是想到这两点,发现确实真的有话要对这些毕业的学生说,就决定去做这个演讲。

这时候心就安定了。

他就想,要说些什么内容,罗列出了三点:

第一点:复旦大学不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而是培养民族脊梁的地方。

这一点别人没有讲过,来复旦大学不是为了成为社会精英,而是为了成为民族的脊梁。

复旦大学向来自诩颇高,强调要和耶鲁看齐,培养社会精英。

他说这是不对的,中华民族不需那么多没有灵魂的社会精英。

第二点:不要急于求成,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以自己的努力来推动社会的民族的真实进步。

第三点:复旦大学的学生应该有所创造,要有一个根基。在传统中扎下根来,这样才会产生出本质和伟大的东西。

列完之后就开始写稿,这种场合必须要慎重,不敢即兴演讲。

第1稿写完之后,然后扔到抽屉里,第2天再看,看看这个意思有没有讲清楚。

没有讲清楚就修改修辞词句。然后把意思完整地彻底地清楚地表达出来。

演讲完成之后,广受好评,很多人觉得讲得真是好啊,学生可以记一辈子。

这个事情对我有两个启发:

一个是王教授对事情的处置的态度,用一个诚意来衡量。

很多时候,我做事情容易想东想西,想各种结果,担心过度,这其实就是没有达到有诚意的地步。

写文章,做演讲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真的有话说,以这个为出发点,就不会在乎自己是否写得好,是否能得到肯定的结果。

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不会将迎意必,期待一个必然的结果。

另一个启发是他讲的三点内容,也应该为我所学习。

第一点讲的是应该立志高远一点,不是成为社会精英,而是投身于为民族奋斗的人。

第二点是不焦不躁,不急于求成,也可以说是日日不断,滴水穿石,慢慢地做,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安之若素。

第三点是要有所创造,深深地扎根,做自己的东西。

共勉。

今天是日更第203/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95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1 阅读: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