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到“王座”,豆油是咋把猪油挤下神坛的?你知道吗?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1-03 21:26:20

从过去20年的油脂消费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油垄断了食用油的市场,其中豆油占据了半壁江山,超越猪油稳坐头把交椅,而豆油升格的背后,正隐藏着猪油落寞的原因。

大豆的故乡原本在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也吃豆油,但那时候豆油还属于非主流的油料,通过石碾、撞木等传统技术榨出的初级豆油有一股子腥臭味,没法下嘴。

1917年到192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东北大豆被拿来榨油,结果遭遇了和古代中国一样的困境,榨出的豆油一股腥臭,令人作呕。

即使美国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螺旋挤压榨油技术,榨出的精制豆油长时间放置也还是会有严重的回味,就是那种死鱼扎进了油漆的奇妙味道,但味道从来都不是市场考量的,第一顺位利润才是。

豆油

1941年美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切断了美国进口油料的渠道,而当时东亚和菲律宾的椰子、棕榈、大豆约占了美国战前进口油料的2/3。

面对快要见底的国家油价,美国政府动员农民种植大豆,榨出来的油难吃不要紧,关键是大豆亩产远高于同赛道的玉米、花生、亚麻籽,同时价格还不及棉籽油的一半。

瞅准机会的油料商人开始尽情地压榨大豆。1943年,美国国产豆油产量增长了62%,并超过了第二位的亚麻籽油,仅仅花了一年的时间又超过了棉籽油,成为了美国第一大食用油。

机遇的春天来临时,空气都变得香甜,豆油难闻的技术瓶颈也在50年代被彻底攻克。

1946年到1958年,美国大豆加工商协会主办了12次关于豆油风味稳定性的专题会议,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在豆油中添加金属钝化剂或者惰性气体来掩盖异味。

战争结束以后,迅速扩张的速食快餐产业也需要大量廉价的油脂来对食品进行油炸煎烤,便宜无味的豆油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加上完备的榨油工艺和产业链,为豆油在全球的普及化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在时代浪潮下,不少传统好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猪油便是其中之一。

猪油

曾经,猪油凭借着独特的香气与出色的烹饪效果,稳稳占据着厨房用油的重要位置,可它那高成本、盈利点单一的特性,终究还是难以抵御市场变迁的洪流,逐渐被边缘化,一步步走向了被淘汰的境地。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豆油超越猪油的戏码,竟在21世纪初的中国市场再度上演,而且势头更为迅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此时的中国食用油市场留有大片空白。

金龙鱼、福临门等的食用油品牌瞅准了时机,强势入局。它们手握新型的压榨技术这一利器,成功攻克了以往植物油常有的杂味难题,将纯净无杂味的以豆油为首的植物油推向市场。

为了让产品迅速走进千家万户,这些品牌在线上与线下同时发力,展开了全方位的宣传攻势。

金龙鱼

线上,它们砸下重金投放电视媒体广告,让品牌形象和产品优势随着电视信号,频繁出现在观众眼前;

线下,积极与各类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借由派发福利油的方式,精准触达海量潜在消费者。就这样,凭借着双管齐下的营销策略,这些植物油品牌迅速抢占了中国油脂市场。

在消费市场的抉择中,味道固然重要,但往往并非是消费者考量的首要因素,价格才是左右购买决策的关键。历经多年的深耕细作与悉心经营,豆油产业蓬勃发展,搭建起了一条条成熟完备的产业链。

不妨来仔细算上一笔账,大豆的出油率大概维持在20%左右,经过榨取流程,每一份大豆能够产出20%的毛油,剩余的80%则转化为豆粕。

这些榨取后的豆粕可并非无用之物,它们摇身一变,成为饲料、酱料等众多企业竞相争抢的优质原料,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豆粕用途

而那20%的毛油,还能再度进入生产环节,经过精细的二次加工,最终蜕变成为品质上乘的精炼油。如此一来,一升豆油的成本被巧妙地控制在了3块钱左右。

反观猪油,它的工业化生产进程起步就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盈利点较为单一,上下游产业链未能有效贯通,无法像豆油产业那般形成协同发展、多点盈利的良好格局。

这就导致了猪油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每升成本竟然高达8块钱,几乎接近豆油成本的3倍之多。

这样巨大的生产成本差异,实实在在地反映在我们日常的消费场景当中。当你走进超市,看到两桶5升装的食用油,一桶是豆油,价牌上写着65元;另一桶则是猪油,价格高达173元。

在这样价格对比之下,大多数消费者会如何抉择,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了。



文本来源@赛博食录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