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本和新西兰钞票上都有他,物理教育界永远的神是谁?

寻琴观看商业 2024-12-30 09:01:20
从新西兰农场到剑桥求学

出身平凡,志向高远

在科学的璀璨星空中,有许多闪耀的巨星,欧内斯特・卢瑟福便是其中之一。他来自新西兰,出身农民家庭,朴实的乡村生活并没有限制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世界的向往。据说,当那封来自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达时,卢瑟福正在地里挖土豆,他感慨地说道:“这是我这辈子挖的最后一个土豆了。” 随后,他毅然借了路费,跨越重洋来到剑桥大学,开启了自己传奇的学术生涯。

师从汤姆森,踏上科研之路

彼时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约瑟夫・约翰・汤姆森的带领下,已然是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汤姆森因发现电子而名声大噪,28 岁就出任实验室主任,吸引了众多学子慕名而来,卢瑟福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里,卢瑟福踏上了科研探索的征程,跟随名师的指引,一步步迈向原子世界的神秘深处。

放射性研究的重大突破

聚焦放射性课题

1898 年,卢瑟福被借调到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担任教授,在这里,他将研究目光投向了当时科学界的新兴领域 —— 放射性。其实,在这之前,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已经发现了天然放射性,比如铀盐这类含有铀的岩石能够自发地释放放射线,但这些放射线究竟是什么,依然是未解之谜。卢瑟福决心解开这个谜团,由此开启了他在放射性研究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发现阿尔法、贝塔射线与半衰期概念

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卢瑟福发现铀盐放出的射线并非单一的一束。在磁场的作用下,射线会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偏转,这表明存在两束电性不同的射线,他将带正电的那束命名为阿尔法射线,带负电的则称为贝塔射线。而那束贝塔射线,经测算正是汤姆森所发现的电子,只不过天然放射出的电子束速度更快、穿透性更强,属于高能电子束。

不仅如此,在 1902 年,卢瑟福又进一步提出了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指出某些不稳定元素,像铀、镭等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出阿尔法粒子,并由此转变成其他元素,这一发现当时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元素之间能够相互转变,仿佛有着 “点石成金” 般的神奇,尽管石头并不能真的变成金子,只有特定放射性元素才存在这样的衰变现象。

阿尔法粒子探秘与诺贝尔奖

阿尔法粒子身份揭秘

随着研究的深入,卢瑟福对阿尔法射线越发着迷。他尝试将阿尔法射线单独射进一个管子里以便更深入地研究,结果令人大为惊讶,反复实验后他确定,这管阿尔法粒子竟然是氦气。虽然我们现在知道阿尔法粒子实际上是氦原子核,也就是丢掉电子的氦原子所以才带正电,但当时卢瑟福尚未提出原子核的概念。不过,这一重要发现还是让科学界为之震动。

荣获化学诺贝尔奖

1907 年,卢瑟福公布了自己关于阿尔法粒子就是带正电的氦原子的研究成果,其成果的重要性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认可。次年,也就是 1908 年,卢瑟福荣获了诺贝尔奖,只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他获得的是化学奖。尽管卢瑟福的诸多重大发现都集中在物理学领域,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紧密联系,以及他的研究成果的跨学科影响力。

原子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新粒子预测

金箔实验与行星原子模型

回到英国后,卢瑟福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教,他对阿尔法粒子的应用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 用阿尔法粒子去轰击别的原子,看看会发生什么。按照当时流行的汤姆森的 “西瓜模型”(枣糕模型),原子内部电子像西瓜子镶嵌其中,整体呈电中性,高速的阿尔法粒子理应直接穿过被轰击的原子。

原子内部

起初,实验结果也确实如此,阿尔法粒子能够穿过金箔打到后面的接收屏上。但一次偶然的尝试,卢瑟福把接收屏往前挪,竟发现有阿尔法粒子被反弹回来了,这一现象让他大为震惊,就如同用 15 英寸的炮弹打在一张纸上却被反弹回来一样不可思议。

经过深入思考和对实验数据的计算,卢瑟福意识到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中间存在一个硬核,也就是原子核,电子可能在核外绕核运动。1911 年,他向世人公布了行星原子模型,然而,这一全新的模型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多数物理学家仍倾向于已有的枣糕模型,甚至在同年召开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上,大家还在依据枣糕模型讨论原子结构。

第一届索尔维会议

质子的发现与中子的预测

卢瑟福并未因模型未受认可而气馁,他继续通过实验探索。他发现不管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钠、金,还是一些非金属元素如磷等原子,都会有一种带正电且质量和氢原子一样的粒子被轰击出来,卢瑟福由此推断这就是所有原子核里都含有的粒子,并将其命名为质子。

1920 年,卢瑟福再次公布自己的成果,这时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原子真实的结构: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中间有坚硬的原子核,核外围绕着带负电的电子,核内由带正电的质子组成。更为重要的是,卢瑟福还预测了原子核内可能存在一种中性粒子,这也成为了后来中子发现的开端,进一步刷新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卢瑟福

卢瑟福的一生充满了探索与发现,他的研究成果如同一块块基石,奠定了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基础,引领着后人不断深入微观世界,去揭开更多宇宙的奥秘。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5-01-21 20:46

    致敬真正的伟大科学家!

  • 2025-01-21 20:46

    真理不证自明(不变现象)无法证明(全称命题/可证伪),悖论诠释百年号称证明(全称命题)。古希腊哲学对真理(科学知识)的理解——真理是不变的现象。水流现象千变万化是真实/不是真理。水往低处流现象不变,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不变,都是有用的真理/知识。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电荷守恒,1+1=2,绝对时空,相对速度,……都是不变的现象/真理。居然有人号称人人不知的空间弯曲是真理,还胡编人人可知的时间是虚幻!!当然都是缺德笑话。几何学与微积分方法符合绝对时空/可微可积,弯曲不均匀空间可积分吗?面积与面积等效吗?科学/哲学追求确定性(知道)是生存的必须,鼓吹不确定是鬼迷心窍❌,科学是观测归纳不是假说证明不是解释稀奇。所有物质100%由带电质量体/粒子构成(不变现象,本质),电子质子结合成中子,正负光子结合成中微子。……不显电性的中子,中微子,穿透材料/等离子体/微观电磁结构的能力强大,中微子极其微小,必然是穿透物质材料的冠军——惯性运动天才。电子质子光子都带电,穿透力当然不行。——物体材料边缘亚原子尺度正负电场密集分布,带电光子电子受引力斥力作用,分裂成双缝干涉条纹,边缘衍射条纹,奇怪吗???

  • 2025-01-21 20:45

    ❌以太的小胆太小了!!!以太是波动学派的托辞遮羞布,悖论斯坦干脆厚脸皮直接骗,让波搞独立单干/和物质质量说拜拜,来个二象性指鹿为马,无源场也用上!再诠释诠释,高速低速搞区别对待,宏观微观弄成不同,质量尺寸时间都弄成可以变,能量搞成数学能量,,,还不行?绝对时空也不要了,相对运动搞成残废/让光绝对运动,相对时空更美妙可惜惯性系不同意。又不行了??什么能难住骗子呢?换个假说继续骗,搞广义的,把空间也搞弯,轨道电子不干就不管它了,,,用假说无中生有(🍎哈哈,我说有鬼谁能证无?)号称证明全称命题,脸厚怕啥?坚决把革命进行彻底/1955/game over?

  • 2025-01-21 20:45

    ❌质能方程是一个鬼把戏!!!———能量的具体内涵是动能和势能,是物理公理规定的物理概念。物质质量是其不变的内在本质,能量(动能和势能)都是物质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变化的度量(质量不变),是变化现象。能量不是物质的本质,咋能与孤立质量等效???场无质量居然有能量?………数学(包括逻辑)都是基于物理公理的演绎,超越物理公理的数学能量理解当然是虚幻(1+1=2是自然哲学/物理公理,牛顿定义自然哲学公理作为数学原理)。………🍎🍎物质的本质是带电质量体,物质不灭,电荷守恒,电磁力与万有引力统一于物质的不变本质。能量,力,场,波等宇宙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物质/粒子相互作用相对运动的变化现象,变化现象当本质(不变现象)是思维错乱丧心病狂。号称物质是波/波是物质/物质是能量,都是搞骗。质能等效是脱离基本公理的数学虚幻,欺师灭祖&蔑视自然,祸害基本概念和认知方法。———有人知道悖论斯坦的狗屁能量内涵是啥吗???狗屎核弹方程是如何应用的???………有趣的是木星象太阳一样自发光,它们的大气也相似。木星是裂变发光还是聚变发光??木星大气中的氦和氢有没有可能是裂变反应释放的???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