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父亲从潍坊所在的部队复员后,托关系找门路进了村供销社,负责开车进货,工资不高。
我和三个妹妹,年迈的奶奶和三叔生活在农村,当时,正是凭劳力挣工分换粮食的生产队时代,能挣工分的少,我家粮食根本不够吃。每到寒暑假,我都常驻外婆家,为的是让家里少张吃饭的嘴。
后来,看到村南面的煤矿效益挺好,父亲就找朋友帮忙,把他安排进了煤矿。老少爷们一起出苦力流大汗地挖煤,为家里挣钱。
三年过后,一次大型的煤矿进水事故,五个朝夕相处的工友命丧黄泉。在母亲的哭啼哀求里,父亲辞去了煤矿的工作。
母亲去了自己的舅舅家,向娘家人哭诉,求老舅操心帮忙。
于是,在市内医院工作军医出身的舅爷出面,辗转找自己的老战友帮忙,把父亲安排进了我们镇上的泰医附院。
在部队就是驾驶员的父亲,才进去时开救护车。因为驾驶技术好,慧眼识珠的领导,直接把父亲调到了院长身边,为一把手的院长开车。
可以说,那些年,是父亲人生中最为风光的好时候。被领导如此器重,父亲干的更卖力了,一提父亲的大名,真是无人不知,哪个不晓?
热心肠的父亲,也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力所能及地出力办事。无论贫富贵贱,谁生病了,都想找个好大夫。他们头天晚上就和父亲打招呼,父亲自然心里明白。第二天上班,就去和科室的大夫说一声。
好心眼的医生,自然会送他人情,“放心吧,陈师傅!“村里人都感谢父亲,说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心人。
永远忘不了,1986年,父亲所在的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整体搬迁,搬往泰医附院的直属单位泰山医学院所在的城市——泰安。
医院大搬迁,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人们都欢欣鼓舞。我们老陈家,在村里是单门独户,三叔老实懦弱,父亲担心他离开了老家,三叔吃不开。
单位去留这件大事,他和谁也没商量,就擅自决定不随附院走,他就留在这个被弃的烂摊子里。
接管进驻这里的是市内的三院,患者稀少,病人们都奔着早已名声在外的老附院去了。三院经济效益很差,大家吃饭都成了问题。
父亲做梦也想不到,他想留在这所医院,竟却比登天还难。
新来的院长根本不接纳他这个老附院的员工。他的理由是,“我们是原班人马,你这是硬插一杠子!“
父亲给他送礼,也被拒收。愤怒至极的父亲,甚至晚上想偷偷拿砖头砸他家的大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无奈之下,父亲在家赋闲了将近半年,后来在一些好心人的周旋说和下,父亲终于被三院接收了。他被安排在传达室,负责给各科室发报纸。
一个曾经技术娴熟的老司机,就这样干起了老年人的活计。传达室的这份工作,工资特别低,一家老小的生活,又成了难题。
几年后,父亲痛定思痛,办理了停薪留职。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有人收地瓜干发家致富,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为了改变家里的生活,父亲买了一辆大货车,给人家送货跑运输,一天能挣几百元,在当时,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随着干个体的越来越多,收地瓜干的商户,从一家变成了四五家,一字儿在马路边排开,大家都互相竞争和压价,司机自然挣得就少了。他一看这一行在走下坡路,就狠狠心把车卖了,买车的那个人没有现金,得分月付款,父亲也答应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次送货的路上,那人因疲劳驾驶,遭遇车祸,撒手人寰。
那辆车子也被刮碰得不像样。在他的家人与肇事者商谈索赔时,父亲一看人没了,所欠的车钱也无法归还,他就想着把车要回来,但逝者的的兄弟们却不同意,父亲只好走法律程序,把车拖回来,卖了。
夏天,村头的池塘蓄满了水,父亲动心了,承包了池塘,他采购几百斤的鲫鱼、草鱼和鲤鱼苗,投放在清凌凌的水里。谁也没料到,这处池塘是起石头盖房子的石窟塘,塘底根本积不住水,等雨季过了就会干涸。
为了不让可怜的鱼儿干死,父亲花钱买了水泵,从农田大井里抽水灌塘。那些年村里经常有人偷鱼。为了防备,父亲找个亲戚来看管鱼塘,每月开工资。
殊不知,井水根本不利于鱼儿生长。再说,那塘底连最起码的淤泥水草都没有,全是石头,在这里投放鱼苗,无异于在水泥池子里养鱼。
为了给鱼儿增加营养,全家出动去拔草,把青草铡碎,拌上谷糠粗粮,撒进塘里喂鱼。
到了年底,打捞上来,最大的才一斤多重,到去集市上卖掉后,算一算,还不如投资的成本大,父亲那次养鱼赔了个底朝天。
自我谋生过程中连连碰壁。那时父亲好像终于醒悟了什么似的,他忽然想到再回归老单位的泰医附院上班。尽管附院虽然搬走了,但父亲却觉得,凭着自己当年在附院的声望和领导的交情,应该问题不大。
让他大失所望的是,任凭他踏破铁鞋磨破嘴,人家也没答应。
一家省级医院,毕竟是一个事业型的国家大单位,人家按原则办事。绝不可能一个人拍板定案说了算,就这样,回归老附院的梦想破灭了。
父亲的未来,面临着绝境,那段时间,他一直特别消沉。
好在父亲的战友,看到他不堪的处境,就拉了父亲一把,让他到防疫站一块干。
当时,防疫站是三院属下的一个小单位,不过在那里工作,父亲的战友给他的待遇还是比较优厚的。
战友安排父亲出车给方圆十几里的各个村镇诊所送药,就这样,困顿了多年的父亲,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旅程中,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他每天“大干快上”,工作量和收入都超过了年轻人,辛勤的付出,也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吴大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我们家人都深深地知道,这都是父亲的老战友,给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