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这首诗的情感到底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毒小寨文化 2024-09-16 18:00:38

《将进酒》:这首诗的情感到底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我们阅读诗歌时喜欢抓其中表现情感的字(词)来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有一“喜”字,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也就好理解了。

这种方法虽浅,但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用这种方法读李白的《将进酒》,很多人则会比较凌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里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但又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颓唐;有“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伤,又有“ 主人何为言少钱”“呼儿将出换美酒”的狂傲;有“悲”“欢(乐)”“愁”等直接出现的情感词,也有“愤”(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狂”等暗含的情感词,它们到底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呢?

深读细读的话,其实也简单,所有的情感都归结到最后一个“愁”字。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短暂,青春难再,昨天还是满头青丝,今天可能就已经是双鬓如雪了,尤其是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阔大自然景观前,人是显得那样的渺小与短暂,这是一“愁”。

“归来圣贤接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不得重用,只有酒徒饮者才能名垂青史,愤激而无奈。紧接着作者举了曹植的例子,曹植想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才高八斗,却空受父兄侄猜忌而不得重用,这里李白很明显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自己浪荡半生,一事无成,年过半百,看来只能做个“饮者”了,这是二“愁”。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反客为主,不拘小节,说什么没钱,那就把你们家的“五花马,千金裘”拿出去卖了换酒喝,“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不是?狂傲的外表下是对金钱财富的蔑视,是对精神自由的渴求,只是这种渴求必定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这是三“愁”。

这都好理解,那“欢”“乐”该怎样理解呢?

很简单,你要注意一个字——且,“烹羊宰牛且为乐”中的“且”,此时的李白,愁是永恒的,乐是短暂的,“乐”也只是暂且姑且麻醉自己的酒而已,而且这杯酒,“借酒消愁愁更愁”。

好不容易遇到了好朋友,是“得意”之时,那就暂且放下愤激与忧愁,举杯喝吧,“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一个“且”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骑白鹿“访名山”是暂且的,“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从来就没有放弃过,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看不到一丝希望,于是先把“万古愁”埋在心底,“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能乐一时是一时吧,能醉一时是一时吧!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0 阅读:3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