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孔子规划了这样的个人成长之路

孔子是一位老师,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名留青史,这个成材率应该说是比较高了,那他是如何规划学生的成长问题的呢?
孔子是老师,这就必然会面临学生的成长问题,毕竟人生需目标,成长需规划。孔子的成长规划路径很简单,向内自省,向外思齐,内外两条线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先说向内自省,孔子很重视自省精神,一个人向内自省,才能真正唤起内心的意识和力量,才能更有目标、更有动力、更有意识地主动前进。相反,没有内心的觉醒,所有的行动都会显得浑浑噩噩,毫无头绪,自然也不太可能取得大的成功。
自省,本质就是唤醒内因,而内因则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论语·里仁》里说: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作为孔子的嫡传底子,曾子说得更明确更具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有没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有没有朋友交往信守承诺,有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不学那也不行,要既学且思,这样采取得进步,获得成长。
很明显,这里的“思”就包含了自省和反思。
再说向外思齐,还是孔子的那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碰到贤人你要努力看齐,看到不贤之人你要深刻反省,这在《论语·述而》中也有着同样意思的表达: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与人同行,要选取别人身上的优点来学习,努力看齐;要拿取别人身上的缺点努力自省,从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学而》篇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明确表达了好学的标准之一就是“就有道而正焉”,靠近有学问的人学习从而匡正自己,提升自己。
古人讲游学,其实就是“就有道而正焉”,孟母三迁是这样,杨时的程门立雪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濂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也是如此。
从师很重要,环境很重要,古人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贤者为伍,才能才有可能成为贤者;与强者为伍,自己才有可能成为强者。仔细品品,这些话很是发人深省。
荀子所谓“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即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继承,向内自省,向外思齐,这是孔子为弟子规划的人生成长路径,站在今天的角度,一点儿也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