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这个字该如何理解?

毒小寨文化 2024-09-12 09:12:36

《春江花月夜》:这个字该如何理解?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纯诗,它不同于《无衣》战歌鼓舞士气的功利性作用,也不同于《将近酒》的强烈的个人主义特色,它是一部艺术片,唯美文艺,为艺术而艺术,每一帧画面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春江花月夜》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当然,写的最精彩最出色的是“月”,堪称“此诗过后更无月”。

里面有一处关于“月”的描写: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里的“霜”该怎么解释呢?

新教材的注释里写道“飞霜,比喻从空中洒落的月光”,这是很正确的注释,“霜”指的是月光,而不是真正的霜雾。

用的是借喻手法,正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里的“雪”不是真正的雪,而是浪花。

如何此处的“霜”就是月光呢?

首先从上下文上说,紧接着的两句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里明确告诉你,江天一色,空明澄澈,天空之中只有一轮孤月,那怎么会有霜雾呢?若有,又如何称得上“无纤尘”“皎皎”呢?那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次,从逻辑上说,正是因为“霜”是月光,而非霜雾,皎洁空濛,以至于“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融为一体了。如果是因为云遮雾绕而看不见“汀上白沙”,那不仅美感顿失,而且“汀上白沙看不见”就等同于废话了。

月光皎洁,“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艺术,这是审美;霜雾缭绕,“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废话,这是粗野。

再次,从表达方式上说,把月光比喻成“霜”是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如白居易“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李白“月华若夜雪(霜)”,当然,最出名的当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脍炙人口。

综上,空里流霜不觉飞,此处的“霜”当指月光,而非霜雾。

我所用的教辅《导学案》上解释这一句为:月色如霜,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这个翻译怪怪的,前半段把它当做月光,后半段又不是了,很别扭。

这样翻译也许会好一点:月色如霜霰,朦胧、流荡,但(只是)空中却丝毫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360百科上有个解释“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这就更不对了,“霜”一会儿是月光,一会儿是霜雾,到底是啥呢?

教材是多次审核通过的,这里的“霜”相关注释是准确且权威的。

0 阅读:6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