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同行是冤家”,但有时候,同行之间的较量也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最近,华为和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隔空喊话”,就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两家巨头的“智驾之争”2月11日,余承东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动态,大意是“智能驾驶分两种,一种是凑合能用,一种是好用又安全,而鸿蒙智行就是后者”。

就在余承东发声前一天,比亚迪在深圳总部召开了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推出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王传福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上只有不到10%的车配备了高阶智驾功能,而70%的消费者买的都是20万元以下的车,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根本接触不到智能驾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亚迪决定从10万元级车型开始全面标配“天神之眼”,甚至连10万元以下的车型也会多数搭载。
天神之眼和鸿蒙智行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天神之眼”和“鸿蒙智行”都是智能驾驶系统的代名词,但它们的目标用户和技术路径却大不相同。
1. 天神之眼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核心理念是“让普通人也能用上高阶智驾”。
它通过标配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以及端到端的大模型,实现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覆盖了从10万元级到20万元以上的主流车型,甚至部分10万元以下的车也能搭载。
换句话说,比亚迪想让更多普通消费者体验到智能驾驶的乐趣。
2. 鸿蒙智行
相比之下,华为的“鸿蒙智行”走的是高端路线。以尊界S800为例,这款车售价预计在100万-150万元之间,目标客户显然是那些对价格不敏感、追求极致体验的高端用户。

3. 区别与联系
从技术角度看,两者都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但在硬件配置和算法优化上各有侧重。

比亚迪更注重成本控制和普及性,而华为则追求性能极限和差异化体验。
从市场定位来看,比亚迪瞄准的是大众市场,而华为则是高端市场的玩家。
智能驾驶真的是“必需品”吗?**可能有人会问:智能驾驶真的有必要吗?
毕竟,现在大部分车主开车还是靠自己,手动操作也挺顺手的。
而且,无论是“天神之眼”还是“鸿蒙智行”,都需要额外的成本投入,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来自网络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智能驾驶其实是一种“未来刚需”。
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人工驾驶的疲劳感和事故风险也在增加。
如果智能驾驶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升出行效率,那它的价值就显而易见了。
只不过,目前高阶智驾的价格门槛确实太高,普通消费者很难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提出“智驾平权”的概念,试图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让更多人享受到这项技术的好处。
谁能笑到最后?说实话,华为和比亚迪的这场较量,其实是两种不同商业模式的碰撞。
华为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选择了“高举高打”的策略,专注于高端市场;而比亚迪则依托自身在中低端市场的优势,试图通过规模化实现“智驾平民化”。

个人觉得,短期内两者可能会各自占据不同的市场份额,但从长期来看,“普惠智驾”才是真正的趋势。
毕竟,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普及,那也只是少数人的玩具。

而比亚迪提出的“智驾平权”,或许正是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关键一步。
所以,你是支持华为的“断代领先”,还是看好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