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回迁小区门口,大爷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经济不行了,连政府都没钱了。”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普通大爷们真的懂经济吗?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并没有问题。中国经济就好比一辆原本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 120 公里速度疾驰的汽车,现在虽从高速公路切换到普通国道,速度降至每小时 80 公里,但始终保持着前进的态势。不能简单地因为速度有所降低,就判定经济出现了问题。
“政府没钱了”并不等同于“经济不行了”。在中国,政府一直是重要的消费主体。随着中国基础建设逐渐趋向饱和,大规模基建项目减少,一系列连锁反应随之而来,像农民工失业,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等行业受到影响,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要知道,中国的基建水平在诸多方面已超越欧美发达国家,而基建本身就是资金密集型工程,各地方政府因大规模基建背负了巨额短期债务。如今基建工程进入维护阶段,短期贷款到了还款或续贷时期,表面上看起来政府资金紧张,但实际上这是在为前期大规模建设付出代价,同时也反映出老百姓正在享受着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地方债务总体处于可控范围,去年中央下拨 10 万亿给各级地方政府用于化解债务,这充分表明债务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既然经济和债务都不存在本质问题,那么当下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赛道的转换。在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后,亟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新的方向,就是停止过度依赖基建投资,将资金重新分配到普通老百姓的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逐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使普通老百姓成为市场和消费的主体。如此一来,许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胡编乱造骗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