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特朗普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甫一落地,全球股市便在一个交易日内蒸发逾3万亿美元的市值,阿根廷比索暴跌9%,欧盟多国核心股指同步下挫超过6%。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场危机却在国际舆论场带来意想不到的峰回路转,中国针锋相对的强硬反制,居然收获世界各地的热烈相挺。
推特上“今夜我们都是中国人”话题瞬间刷屏,西班牙首相不顾来自华盛顿的压力访华签约,阿根廷则连夜续签中阿货币互换协议,连一贯对华不友善的BBC也态度急转,大声赞扬“中国制度优势”。
特朗普关税“核弹”引爆全球:无差别打击下的经济珍珠港2025年4月2日,特朗普一句“美国再也无法容忍不公平贸易”的言论,引燃了全球的高度警惕,也随即变成了市场巨震的引爆点。
当天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表面上看仅是对进口商品施加10%的“基础关税”,可细究条文便能发现,这10%的“基础关税”还外加125%的惩罚性增税,被视为一记“全球扫射式”的关税核弹。
在这份名单里,共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输美商品遭受了几乎无差别的严苛打击,中国商品更是面临最高税率直冲125%的冰点。
摩根大通的测算数据当日被各大媒体疯狂转发,指出美国自己也难以全身而退,这样的关税组合拳,将让美国GDP萎缩3.7%,全球供应链由此断裂带来的损失则超过2万亿美元。
恐慌背后,最令人侧目的,却是无人能逃的“无差别打击”。
传统盟友里,欧洲多个国家出口的汽车、电子产品、农副产品都被一视同仁地列入特朗普的关税名单。
既然美国不顾盟友,盟友自然开始反击,欧盟立即宣布对美农产品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日本央行更是罕见地抛售了320亿美元的美债,算是送给华盛顿一个措手不及的信号。
最戏剧化的冲击当属美国国内,中小企业主们跑到白宫外集会,把他们曾经自豪戴在头上的“MAGA”帽子悉数焚烧,怒吼着背弃了此前对特朗普的政治支持。
这一切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种“经济版的珍珠港”氛围里,在特朗普发出的“关税核弹”冲击下,全球经济秩序化为焦土,而美国自己也在这火海中无法自保。
中国反击的“上甘岭时刻”:硬核反制与盟友网络重构如果说特朗普的举动是一记无差别的“核打击”,那么中国的回应就像顽强坚守的“上甘岭时刻”,在生死关头亮出了硬核反制的锋芒。
4月7日,中国正式宣布一系列反击措施,对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芯片制造设备等关键出口品目祭出84%的对等加征关税,16家美国企业也被列入出口管制的黑名单。
最让华盛顿难堪的是,中国商务部还点名斯凯迪奥公司,说其出口至中国的高粱产品存在多年倾销问题,永久取消其输华资质。
放在之前,或许欧美舆论会第一时间高喊“保护主义”“破坏多边贸易规则”。
但当美国单方面无差别高举关税大棒、连古巴咖啡豆也不放过的时候,中国此举在国际上反而被解读为“正当防卫还击”。
一向秉承自由贸易价值的欧盟各国,更在这场冲突中逐渐站到中国这一边。
欧洲各国里,率先“投奔”中国的不是德国或法国,而是一直公司税率偏低、对外依赖较大的西班牙。
见识到美国单边霸凌手段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毫不犹豫地启程访华,顶着白宫“割喉警告”,与中国签署了《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
紧接着,欧盟更是破天荒地宣布将一次关键峰会挪到北京举行。
甚至有传闻,G6(不包括美国及俄罗斯)已悄悄展开了新自贸协议的秘密磋商,试图尽快与中国达成覆盖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贸易协定。
欧洲多国政坛的评论分析认为,不反制美国霸凌,欧盟迟早会沦为下一个“经济军火试验场”。
南美洲,则在这场对抗中选择了更加务实也更加惊险的应对方式。
阿根廷央行深夜续签了规模达35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成为双方经贸往来与金融合作最有力的定海神针。
这样的连锁反应,意味着美国与其盟友之间的信任激烈裂解。
舆论战场的“柏林墙倒塌”经济战场的背后,还存在一条日渐汹涌的舆论洪流。
过去长年对华持批判立场的BBC,如今却在呼吁美方“回归理性”。
消息人士透露,美国国际开发署对BBC的经费支持骤减,也让这家老牌媒体在生存压力下选择了一种“讨薪式客观”。
他们很快制作了一部名为《中国制造2025崛起密码》的报道片,盛赞中国政府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拥有远高于硅谷风投的规划和执行力。
如此鲜明的态度转向,一时在网络上引发巨大讨论。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中国的“话题热议度”也出人意料地激增。
推特的算法似乎出现了“叛变”,原本与美国政府关系紧密的马斯克,此刻居然公开点赞了“今夜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一话题,还表示中国正在维护真正的自由贸易准则。
短短48小时之内,该话题覆盖用户量突破2.1亿,势头强劲到让白宫措手不及。
霸权崩解的“阿喀琉斯之踵”:美债塌方与制造业回流幻灭伴随贸易战硝烟加剧,美国赖以在全球呼风唤雨的金融武器也开始暴露出其“阿喀琉斯之踵”。
美债市场在“基础+惩罚性关税”政策落地后,承受了重击。
9.2万亿美元规模的美债将于今年6月左右到期,届时再融资成本不但要面对利率攀升,还要承受多国集中抛售的冲击。
数据显示,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至4.8%,日本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之一,仅一个月就抛售了420亿美元美债,美联储只能被迫启动“永久性缩表”来扛住冲击。
那些原本计划回流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也因为关税战的余波,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芯片法案”一度被寄予厚望,期望集聚全球芯片企业回到美国,却先后遇上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延期、英特尔7nm制程良率不足30%等技术和成本瓶颈。
更有美光CEO直言,“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和上游材料供应,我们的技术布局几乎寸步难行。”
在此背景下,“友岸外包”理念一度在欧盟掀起过热潮,寄望通过与美国协作,减少对华依赖;可这场贸易战的剧烈震动,很快让欧盟陷入了新的困惑:过去一度畏惧的对华贸易逆差居然开始收窄,但换来的却是德国车企大规模裁员12%的代价。
当德国工会领袖在游行中高呼“我们失去的可不仅是订单”,人们才猛然观察到,美国“关税风暴”让欧洲的制造业优势也被透支。
这是美国霸权崩塌的必然逻辑,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终究会让自己乃至盟友的产业生态一并承受苦果。
结语当特朗普在白宫面对记者镜头,高声宣称“关税是最美的诗歌”时,他或许忘记了历史辩证法一向最为冷酷,霸权的疯狂刹那,也往往是它在加速走向终局之时。
从华盛顿主导的这场“经济珍珠港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多边贸易体系的震荡与重构,看到了一个由关税战推高的全球联合反应,也看到了中国“上甘岭时刻”般的逆势封堵。
或许,有关“中国GDP何时超越美国”的争论已不再是最核心的问题;整个世界真正需要的,是对“命运共同体”更深一层的理解。
深圳的比亚迪电动大巴已经可以轻松行驶在慕尼黑的街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牛肉也能通过人民币结算运往重庆火锅店,高雄渔民更是在网络直播中与山东关税清单“量子纠缠”般息息相关。
关税大战让人们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每一天无数跨境交易和贸易往来叠加所编织出的现实图景。
当服务与合作真正成为世界交往的基石,那些封闭的壁垒自然会被人心所冲破。
为伟大的祖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