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央视新媒体“玉渊谭天”一句“如果谁拿着中国的利益去给美国当投名状,中国绝不答应!”引爆了国际舆论场。
这番表态,直指越南等国密切配合美国监测供应链、严控中国商品在东南亚的转口出口,并通过卫星设备等手段强化监管。
与此同时,美国同样动作频频,它刚刚将中国商品关税从34%暴力拉升至84%,甚至放话可能继续飙升至150%。
这一连串“极限施压”背后,隐含着世界两大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争夺中的生死考量。
越南与美国的“交易”并非一朝一夕。
自2024年底以来,美国就在推进所谓的“打击第三国转运法案”,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推到前台,要求它们对“中国商品转口”进行严防死守。
2025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国商品转口监测系统”,正是双方讨价还价后落地的副产品。
越南对此公开的理由是“打击原产地欺诈”,可背后却明显是对美国抛出的“关税缓和”橄榄枝心动不已。
美国也在越南的电信、基建等领域给出承诺,只要听话,就可以暂缓或豁免对其46%的惩罚性关税。
这些条款十分诱人,形成了美越间在“关税与监控”的阳谋交易。
越南近些年对中国外贸的依赖与日俱增,光是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就达到13.1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相当大比例通过中老铁路、海运等渠道流向越南,再转口全球。
越南对美国市场同样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加大对美出口来获取更高经济增长。
这种“左右逢源”的打法,表面看或许能带来短期利益,却可能在长远上面临更严峻的地缘政治风险。
越南计划启用的供应链监测,还将涉足半导体、卫星设备等敏感领域。
美国深谙如今的全球竞争,已不仅是商品贸易层面的博弈,更是底层技术数据的争夺。
越南此举,会帮助美国切断中国在东南亚的关税“灰色地带”,从而进一步逼迫中国企业或退出、或转投其他地区。
这对于中国通过东盟市场出海的模式,的确是一种冲击和考验。
美国“小院高墙”的延伸:从关税战到“数字围剿”美国早在2023年就出台了《打击第三国转运法案》,目的在于从法律层面限制“借路”东南亚的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
我们能看到,美国的策略不再局限于喊口号,而是深度嵌入到供应链的流程监控,甚至延展到全球货物追踪系统上来。
以往中国可以通过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最后组装、贴标,来部分规避美国的高关税压力,如今美国正高筑“数字围墙”,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海关大数据对接、卫星监测、跨境支付线索追踪等,来实现全流程跟踪。
这个举动不仅是关税大棒的升级,也预示着美国想再次“卡住”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要害位置。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一味地提高关税并不能解决美国自身的经济问题,反倒催使全球供应链加速重塑,也让更多国家开始警惕美国的长臂管辖套路。
中国的“三大底气”:市场、科技与反制组合拳在美国不断试图堵截、东南亚部分国家摇摆不定的背景下,中国并非只能消极防守。
恰恰相反,从2023年至今,中国已经逐步炼就了“三大底气”,足以应对外部的极限施压与“围剿”。
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4万亿元人民币,内需在GDP占比中已超过75%。
即便外部出口压力加大,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仍能为企业提供相当可观的生存与增长空间。
电商、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模式持续迭代,为各行各业注入活水。
在这种背景下,外界对华的制裁效果必然会被显著削弱。
产业链自主能力显著提升美国过去试图依靠“卡脖子清单”来封堵中国高科技发展,但中国在芯片、5G、光伏、新能源车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这些都说明,美国对华封锁并没有让中国高科技停滞,反而推动中国企业更快实现自主可控。
一旦对外出口受阻,中国同样会加快研发与产业链内部构建,以减轻对任何外部市场的依赖。
精准反制的体系化2025年4月9日发布的白皮书,一针见血地戳破美国的“经济霸凌”本质,并明确了中国的反击路径,谈判的大门敞开,但若要打,中国也绝不含糊。
在这种策略下,中国并没有主动寻求与谁“脱钩”,而是以更加包容且硬核的方式向各国表明,谁若要借美国的“刀”来“制华”,只能自损其利。
全球产业链的生死抉择:站队美国还是绑定中国?2025年年初以来,新的产业链格局正加快重塑。
美国想通过“104%关税”加码惩罚,逼迫、恐吓全球厂商远离中国;中国则通过“中老铁路+数字丝路”这样的开放合作方式,把路修向更广阔的南方与西方,为国际经贸搭建新的桥梁。
美国陷阱的警示对华加征关税已经持续了6年,其中中国对美顺差占比从47%降至32%,但这并不代表美国从中受益,相反它的供应链成本越来越高,通胀压力继续攀升,也让美国的产业回流计划收效甚微。
任何国家想依靠美国关税来“扼杀”中国,往往只会发现自己也在这场灾难中被反噬。
越南此举若在东盟内部扩散,将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合作与互信造成重大打击。
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此前在光伏组件、电子零件、农渔产品等领域都有深度捆绑,一旦越南的“转口监测”模式被复制,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将受到冲击。
中国也早有预案,不少企业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推进本地化工厂建设,这意味着中国对东盟依旧有强大的综合应对能力。
如果一些国家真的要与美国合谋“监控”中国供应链,中国就会更积极地拓展多元化布局,减少对特定国家的依赖。
全球经济的新分水岭当下,中国在积极推广中老铁路,将持续完善基础设施贯通东南亚;同时也在尝试构建“数字丝路”,与更多国家深化供应链、金融链和信息链的互联。
这与美国靠关税筑墙、技术封锁的“零和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有观点认为,越南此番“背后捅刀”,或将在短期内吸引更多美企转向东南亚设厂,推高自身经济增长。
而这种“投名状”能带来多大实利?一旦供应链风险骤增,中国企业亦可选择转往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甚至直接转移到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越南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的卫星监控和大数据系统,也将成为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封锁了中国商品,也可能损害本地中小企业的利润,因为很多本土厂商也与中国有深度耦合。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场供应链的博弈并非只有经济层面,还会牵动不同国家内部的政治议程。
有些国家或许在公开层面上与美国唱双簧,但在具体项目和投资上却继续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
这取决于它们对于美国“关税大棒”与中国“市场潜力”之间的衡量。
从各国历史经验来看,很难有哪一国甘愿为美国的“冷战思维”买单,因为搞不好就会变成大国扯皮的牺牲品。
4月13日“玉渊谭天”发出那句硬核警告“如果谁拿着中国的利益去给美国当投名状,中国绝不答应!”背后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大博弈中不断增强的自信和实力。
时代变化太快,那些想借美国势力来围堵中国的做法,很可能最终失算。
因为中国用“中老铁路的冷链火车”、“数字丝路的电商便利”、“与亚非拉国家更深的合作”来应对外部打压之余,也在国内打造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
结语:历史的十字路口,没有中间道路当美国用空前升级的关税大棒逼迫全球“选边站”,中国却依然选择以包容、开放的方式修路架桥,从中老铁路的冷链列车到隆基绿能的海外工厂,都能看出合作共赢的努力。
正如商务部所言,“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不仅是自信更是智慧。
因为那些试图“骑墙”的国家终将发现,一旦失去中国这个庞大且稳定的市场,短期收益并不足以弥补长期损失。
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没有绝对的中间道路可走。
最终胜利,往往会眷顾那些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互利共赢的力量;而任何以“投名状”作为筹码去挟持或出卖伙伴利益的做法,注定会被时代潮水所淹没。
中国必须对损害我国利益的国家或集团下狠手,比如如果越南犯事了,就直接掐断电力和水果贸易等,一定不能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