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豁免部分关税,特朗普又想谈判了,特朗普被爆近期大赚?

八戒说科学 2025-04-14 16:53:08

2025年4月,中美关税战突然出现了戏剧化的转折:中国商务部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一微妙声明,暗示对部分美国科技产品实行关税豁免。

而几乎在同一时刻,特朗普却在社交媒体上“喊单”自家股票,单日财富飙升4.15亿美元,令全球舆论一片哗然。

中美关税之战已经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对抗,也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际政治博弈的集中体现。

关税博弈升级:历史背景与核心矛盾中美贸易战的历史脉络

自2018年美国对华启动“301调查”并接连实施多轮关税加征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几度升级。

从最初的“小范围试探”到覆盖范围超3万亿美元的全面关税制裁,税率也在特朗普一意孤行的操作下冲到了2025年的145%峰值。

这样的极端数字听来夸张,却是美国在“制造业回流”口号下不断累加的后果。

当苹果、英伟达这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真正评估把生产线拉回美国的可行性时,却发现制造成本将飙升90%以上,并导致消费市场价格倒挂,甚至出现卖不出去的尴尬局面。

特朗普口口声声宣称,这些关税可以保护美国工人,推动企业把工作岗位带回本土,可现实却是iPhone若真回流美国组装,售价或高达3500美元,市场需求势必全面萎缩,所谓的“制造业救赎”可能只是坐在白宫里的一厢情愿。

中美立场的根本分歧

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也几经调整。

早年通过“以打促谈”来维持最低限度的商务合作和谈判空间,但随着美国多番出尔反尔,特别是近两年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自给率大幅提升,中国的态度逐渐演变为“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2025年4月13日,中国商务部的声明虽然提到了“美方修正错误的一小步”,但实际上也强调只有彻底取消单边关税,才有可能恢复正常经贸往来。

美国方面则陷入了两难,既想通过关税为本土企业打造“关税护城河”,又离不开中国在半导体、智能手机配套等环节的产业链支持。

这一“左右互搏”的局面,使得美方一会儿加征关税,一会儿又豁免部分关键科技产品,反复摇摆之下,贸易战更是陷入了拉锯战状态。

关税豁免的“双刃剑”效应科技巨头的喘息与产业链暗战

2025年4月美方对智能手机、半导体设备等约20类技术型商品下调关税到20%,意味着这些领域的跨国巨头将暂时得到一丝喘息。

苹果、英伟达们看似躲过了“145%关税大棒”的最严重打击,但实际上仍然笼罩在美国可能对半导体等关键产业重新启动“国家安全调查”的威胁之下。

美国对华出口与进口环节都挂着额外的“随时加税”警示牌,企业在全球布局时不得不强化风险评估,导致跨国产业链持续燃烧“安全焦虑”。

苹果虽能继续享受中国组装的低成本和成熟工艺,但内部依旧担心万一政策再次翻脸,相关零部件的供应链将面临不可预知的干扰。

英伟达等半导体企业也在思考如何分散生产,要么移往东南亚地区,要么在美国本土设厂,可那笔庞大的基建与人力成本开支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从长远看,这既是一次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机遇,也可能让更多企业陷入转移不成、继续依赖又担惊受怕的“中间地带”。

中小企业的生死劫

如果说科技巨头尚且还能谋一线生机,那么美国中小企业主就是在“高关税”和“市场竞争”之间两面挨打。

亚马逊平台上的卖家早就在苦苦哀嚎:爱达荷州的某服装公司不得不接连裁员,只因为生产成本被美国对华关税抬升了约30%,连基本盈利都无法维持;更有数据显示,美国有71%的中小电商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而其中44%预计收入大幅缩水到难以为继。

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物价飞涨,迫使更多家庭不得不缩衣节食,或者在电商促销时拼命“囤货”,美国社会消费的信心也因此看不到好转迹象。

可以说,这种关税政策不仅没有“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让许多人陷入了“想买买不起,想卖卖不动”的进退两难。

特朗普的“政治经济学”: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纠葛股市操盘争议

2025年4月9日,特朗普突然在社交账号上发文:“是时候买入DJT了,我看好我们国家的未来!”几分钟后,他持有的媒体集团股价便一路飙升22.67%,据估算其个人财富单日即增加了4.15亿美元。

而外界普遍猜测特朗普是否在发布消息前就已私下埋下伏笔,这番“神预言”究竟是精准投资,还是“权力推手”?

不仅如此,近几年特朗普家族也积极涉足加密货币领域。

“特朗普币”市值一度冲破800亿美元大关,而家族实际掌握80%的代币份额,连NFT和比特币挖矿都布局得风生水起。

短短几年之间,加密货币市场为特朗普家族贡献了近10亿美元的惊人收益,这让一些美国媒体和公众质疑:关税政策会否成为特朗普谋取私利的抓手?美方既对中国科技施压,又在关税豁免上搞“选择性优惠”,其中隐含的政治交易、金融炒作,确实让人不得不多想。

关税政策的“商人逻辑”

从特朗普的思维方式看,他更像是个精于算计的商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通过国际合作来寻找双赢的政治家。

他认定通过“极端关税”,可以在谈判中让对手让步,同时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红利。

但这种思路在现实经济中可能面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尴尬:美国科技行业里,不少分析师如Wedbush就指出,若中美供应链对立形势持续发酵,核心零部件采购受阻,美国的科技创新将倒退十年,甚至连国产替代都无法迅速上马。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如比亚迪、华为等在新能源和通信领域的大规模投入和技术升级,反而可能趁机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关税壁垒虽能暂时打压对方,却也会拖累自身发展,最终受损的仍是美国普通民众和中小企业。

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美欧的三方角力欧盟的“战略摇摆”

在中美关税战此起彼伏之际,欧盟也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西班牙与中国在2024年签署农业领域的新协议,促进猪肉等农产品出口;到2025年双方可能还会在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加深合作,形成新的增长点。

这对欧盟整体而言,意味着一旦中美关税对抗愈演愈烈,欧洲可能也要面临美国施压与中国市场机遇之间的艰难抉择。

德国等主要经济体不断发出警告:“关税狂热只会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但欧盟自身也并非铁板一块,有的国家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保持高度依赖,而另一些国家则担心被美国“架空”或失去北约盟友资源。

这种内部矛盾使欧盟在中美之间左右横跳,恨不得两边都不得罪,却又难以找到彻底的平衡点。

全球经济的“去美元化”试探

在美国不惜以关税当筹码的背景下,更多国家开始加快去美元化的尝试。

中国在与西班牙、东盟的贸易协议中积极拓展本币结算比例,推动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逐步上升。

若这种趋势得以持续,美元的霸权地位将受到更多挑战。

当然,美元霸权不是一天形成,去美元化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至少为国际贸易打开了一道新的想象空间。

对许多传统上依赖美元的经济体来说,与中国直接进行双边本币结算可能减少汇率波动风险,同时也避开了美国的金融制裁。

在中美关税战愈发胶着的今天,许多国家都在观望:若华盛顿继续“既要卡别人的脖子,又要赚别人的票子”,那就只会把盟友们越推越远。

结语:关税战的“囚徒困境”与未来出路

当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媒体上欢呼“这是买入的大好时机”时,美国农民却在农场里看着堆积如山的大豆发愁,外销渠道愈发受限;而中国科技企业则抓住豁免清单的微妙空隙,继续提升自我研发能力,试图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

这一幕足以说明,单边关税已沦为一个高调的“政治符号”,却几乎无法真正扭转全球化分工。

在“以美国优先”为口号的政治操作中,关税仿佛成为可以上下翻飞的工具,让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却让更多无辜的从业者和消费者深陷泥潭。

正如《礼记》所云,“来而不往非礼也”。

如今,中方的反制并不止步于商品层面,而是延伸到产业链、金融、乃至舆论领域。

一旦美方继续在关税战中打“卡脖子”与“捞油水”的双重算盘,就有可能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加剧市场动荡,也让盟友们对美国的信任走向分裂。

对于中美双方来说,若能真正换位思考,找到合作的机会窗口,或许贸易与政治的僵局才能有所破局;否则,这场关税博弈只会发展成一局多输的“囚徒困境”,牺牲的不仅是经济利益,也包括彼此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

0 阅读:19

八戒说科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