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社交平台上连发数条动态,直指京东外卖“难成气候”,还放话说要用“闪购”重新定义即时零售。
面对气势汹汹的攻势,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只用一句“不要打口水仗,要创造社会价值”作为回应,令舆论哗然。
有人说这是“压抑得太久之后的龃龉”,也有人说这是“势在必行的正面碰撞”。
从口水到补贴,从商家倒戈到骑手保障,这场剑拔弩张的局面背后,折射出万亿级即时零售市场的巨大诱惑,更预示着一场关乎未来出路的决胜斗争。
“如果我不去外卖平台找点增量,还想怎么活?”一位北京连锁餐饮老板在提到京东外卖时,憋了半天就憋出这么一句话。
他说,过去他只能依赖美团,佣金18%-25%,每个月都在为那笔高昂的费用咬紧牙关。
可谁想到,京东外卖一上来就抛出了“全年0佣金”的大礼包,瞬间就让他心动了。
许多商家跟他一样,一开始还有所顾虑,而京东的速度却让人猝不及防,上线仅40天,日订单便冲破百万,这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投入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对照美团的佣金率,商家能节省近20%的成本,一时间,“倒戈”二字成为了许多中小店主的共同心声。
更让人震惊的是,京东打出的“社保炸弹”。
为全职骑手买五险一金,兼职则覆盖意外险,这种做法在外卖行业近乎破天荒。
过去,一些骑手每天穿梭在城市的街巷,却缺乏最基本的社保保障。
京东此举不仅把商家拉拢过来,也顺带拉动了骑手的信任。
国海证券数据显示,一旦美团要跟进社保,年增成本就会多出20亿元,对美团的新业务而言,更显“雪上加霜”。
于是,百亿补贴的闪电战全面爆发。
4月11日,京东正式启动外卖优惠攻势,发放20元外卖券,PLUS会员还可叠加优惠。
一场看似“不温不火”的对垒瞬间热度飙升,蔚来李斌与刘强东共进京东外卖的营销事件,则让“品质外卖”钉进了公众的认知版图。
大家都看到了,京东并非只是想在外卖领域分一杯羹,而是想靠高频且实用的外卖场景,把流量和用户黏性延展到数码、日百等全品类配送,借此全面撬动即时零售市场。
有人评论道,“刘强东这番动作可比口水战要狠多了。”
长期以来,美团在本地层面的布局几乎无人能敌,其6.5亿年活用户和海量配送网络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
为了扼制京东攻势,美团在2025年的4月一口气抖出了“闪购”这张王牌,与计划在2027年完成的10万个闪电仓相互呼应,打造“分布式仓储+无人机配送”的30分钟送达网络。
简单来说,不再依赖单一的大仓发货,而是让货物更贴近消费者,让物流效率更高,原则上能将整个配送环节缩短至23分钟左右。
4月15日,“美团闪购”正式发布,直接覆盖全国3000多个县市区,首日峰值订单就冲破了1600万单。
美团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人,市场归市场,我们依旧是主场的王者。
但表面上的辉煌也无法掩盖背后的成本压力,尤其当京东要求社保时,美团也不得不回应。
根据国海证券的测算,社保成本的叠加使美团要额外承担每年数十亿元的开支,再算上“拼好饭”低价专区的补贴,一单赔一元的策略带来的是整体补贴率从7%上升到12%,在外卖单均利润本就不算宽裕的情况下,继续透支下去势必明显压缩盈利空间。
令人唏嘘的是,美团高管王莆中的“隔空喊话”也仿佛透露了他们的焦虑感。
说到底,京东的中心化配送模式利用外卖做流量入口,为数码、日百等大件商品提供“小时级”甚至“半日级”配送,顺带把美团赖以生存的高频流量市场有一部分反向蚕食。
王莆中抛出“大仓模式将被淘汰”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为了捍卫美团既有的即时零售“护城河”,闪电仓看似是纯粹的物流升级,实则也是防守与反击的并存。
与此同时,“拼好饭”低价专区成为美团应对京东的杀手锏之一,但随着客单价下行与补贴增加,如何兼顾现有骑手、商家和用户的感受,成为更为纠结的难题。
毕竟相较于京东初来乍到,美团拥有数量庞大的商户和更大体量的骑手竞争压力,一旦补贴没到位或者效率下滑,都意味着商家和骑手会出现不满情绪。
于是,这个局面变得愈发紧张,补贴还得跟上、效率还得保持,但成本与亏损又让一切显得压力山大。
数字背后的暗流——用户、效率与资本的三角博弈撇开口水与表面动作,让我们看向数据层面。
京东外卖的订单客单价普遍较低,补贴后平均降幅达18%,但复购率却达到40%,尤其是学生用户与京东PLUS会员“黏性”极高,带来了更强大的拉新效果。
美团方面,则拥有海量用户基数,配合外卖、到店、团购等各种生活场景,无论高频还是低频,都能在平台内部找到对应的需求。
配送效率之争更是刺刀见红。
据统计,京东达达骑手平均送单时间在29分钟左右,美团闪电仓在午高峰时段可压缩到23分钟,但成本结构可能更重。
因为京东采用了“动态定价系统”,灵活调度骑手与路径,以此在确保送达时效的同时,把骑手的单均成本压低12%左右。
效率、成本、补贴三者的平衡,正在成为外卖平台生存的关键。
资本市场对这场大战同样颇为敏感。
京东外卖上线后,其股价一度上涨8%,而美团在社保成本的压力下股价下跌约5%。
不过,当“美团闪购”发布后,市值又迅速反弹约3%,似乎表明投资者对双方的即时零售布局都抱有一定期待。
万亿级市场没有哪一家可以独吞,资本的态度也显得更理性,套用市场的老话,“能烧钱的终究是少数,最后还得看谁真能赚到真金白银。”
当两大巨头聚焦在补贴、效率、社保这些大话题上,最先被波及的却是商家和骑手。
许多骑手对于社保的态度可谓一言难尽,一方面,他们希望获得更稳定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又担心社保扣费会侵蚀到实际到手收入。
“我现在跑一天能挣两百多,万一以后都扣去社保了,那还能撑家用吗?”一位连续跑了两年外卖的老骑手,说这话时明显多了几分担忧。
从长远看,大多数骑手还是支持拥有类似医保异地结算等更扎实的保障。
数据显示,京东骑手对社保政策的满意度高达87%,美团则为65%。
随着双方进一步对撬动用户与商家展开激烈竞争,更完善的保障或许能成为争夺骑手忠诚度的砝码。
毕竟,让骑手在高强度、风险不小的工作环境中至少拥有生病就医的渠道,说到底也是平台责任的一种体现。
商家层面,很多中小餐饮店在过去几年苦于“佣金+满减补贴”的层层盘剥,虽然有订单量,但利润率可能连5%都不到。
转投京东外卖后,部分商家月销能突破2000单,30元/单的净利润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这可不是我赌,而是美团让我别无选择。”一位小店老板如是说。
面对来势汹汹的“多年老客户”倒戈,美团也只能迅速推出“KA商家保护计划”,甚至开放更多资源扶持老商家,以防止流失加剧。
或许,这场看似混乱的烧钱鏖战,背后隐藏了一次行业价值观的重塑。
过去,各大平台都在抢流量、铺渠道,竞争焦点集中在如何把订单量做上去,却较少有平台真正用“社保”或“敬畏商家”的方式去拿下用户与市场。
如今,京东把“社会价值”摆在台面上,美团也用“分布式仓储效率”来回应,两种理念都在加速升级与碰撞。
这并不仅是商业的胜利或失败,更是一种社会和行业价值的进化。
随着0佣金和闪电仓的相互碰撞,这场围绕即时零售的“无限战争”远未结束。
刘强东一句“不要打口水仗,要创造社会价值”,让许多被高额佣金与缺乏保障折腾的商家和骑手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美团则在强大的本地生活优势上,持续投入仓储和技术,用速度和覆盖度巩固自己的地盘。
竞争固然激烈,它的价值在于逼迫整个行业反思。
只顾当下盈利,还是同时兼顾更长远的社会意义?或许,这场战争没有绝对的赢家,但公众一定乐于见到,有更多平台在补贴之上给骑手社保,让商家享受利润,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服务,这才是行业真正所需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