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是顶级大国。
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实力雄厚。
因此,即便是作为霸主的齐、晋,最多也只能挫败楚国北进的势头,却无法深入楚国腹地,对楚国构成真正的致命威胁。
然而,春秋后期,实力远不及齐晋,经济文化落后的吴国,居然在吴王阖闾的率领下一举破郢,险些灭掉了楚国!
这是怎么回事呢?
吴王阖闾上位之初:表面有利,实则形势渐不利在吴王阖闾上位之前,吴国和楚国已经打了将近八十年的仗了。
其中,大规模交战十次,吴国全胜六次,楚国全胜一次,胜负不分三次,吴国已经占据了上风。
看起来,形势是对吴国有利的。
但实际上,在吴王阖闾上位之初,形势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1、楚国依然足够强大,长期消耗,于吴不利。
此前吴楚之间的大规模交战,主要在争夺淮河下游。
尽管吴国在竞争中占据了上风,但是,楚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如果吴国不能深入楚国核心地区给楚国决定性打击,吴国就只能一直和楚国耗下去。
以小打大,这么消耗下去,对吴国显然是不利的!
2、外交环境变得不利。
吴国此前能占据上风,与其有利的外交环境是分不开的。
晋国与楚国争霸,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晋国与吴国结盟,大力支持吴国。
一方面,晋国派人“教吴乘车,教之战阵”,将来中原的作战方式、军事思想教给吴国;
另一方面,晋国始终牵制着楚国大量的力量,使楚国不能专心对吴。
同时,齐、鲁等国,也因对楚国不满而选择支持吴国。
但是,到阖闾即位时,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晋楚矛盾缓解。
随着弭兵运动的兴起,晋楚两国关系缓解。
虽然晋国依然与吴国保持同盟关系,但是,由于晋楚关系缓解,楚国已经可以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应对吴国了。
同时,晋国此时也不便再向吴国大量“人才输出”,以免过度刺激已经缓和关系的楚国。
(2)、齐、鲁立场有所转变。
原本,齐、鲁支持吴国,是为了牵制楚国。
但是,别忘了,吴国是楚国的邻国,同样距齐、鲁不远!
吴国强大,对齐、鲁同样构成了直接威胁!
因此,齐、鲁转向中立,甚至偏向于对吴国戒备。
(3)、楚越结盟。
楚国同样学聪明了。
你晋国拉拢我侧面的吴国来牵制我,我同样可以拉拢吴国背后的越国来制约吴国!
当时,吴、越两国在人口、面积、国力上相差不大,楚越结成同盟,也就两面威胁着吴国!
3、吴国内部“反对派”的威胁。
吴王阖闾是通过政变上来的。
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力大勇猛,流亡他国;吴王僚的弟弟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则直接流亡到了楚国!
这些人,在吴国国内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轻则可以作乱,重则甚至可以直接对吴王阖闾的统治构成威胁!
吴王阖闾即位之初,形势对他并不利!
以常理说,吴王阖闾此时能够稳住局势,保持住吴国的势头就不错了,要说一举破楚,似乎是痴人说梦!
霸王之政那就先稳住形势吧!
吴王阖闾上位后,以霸王之政,很快稳住了局面!
1、以最低成本铲除主要政敌。
前面提到:吴王阖闾的政治对手,有吴王僚之子庆忌,吴王僚之弟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
其中,庆忌是威胁最大的主要对手。
公子掩余和烛庸,才具一般,而且,投靠的是吴国的死敌之国,是投身敌国的叛徒,实际上已经沦为楚国的工具,为人不耻,本质上已经属于“外患”了!
而庆忌,是吴王僚之子,十分善战,“折熊扼虎,斗豹搏貆”,猛人一个!而且,为人品德高尚、大智大勇,很得人心。
此时的庆忌,正在卫国扩大势力,准备反攻阖闾!
真要打起来,吴王阖闾还真不一定搞得过他!即便搞得过,那也必然是尸山血海,非要脱层皮不可!
吴王阖闾遂采用苦肉计,让要离获得庆忌的信任,然后让要离刺杀了庆忌!
如此,吴王阖闾以最低成本,解决了最大的政治对手!
顺便提一句:专诸刺杀吴王僚,要离刺杀庆忌;我国古代著名的刺客,吴王阖闾一个人就搞出了两个,要论刺客运用哪家强,还真就要属于吴王阖闾了!
2、选贤任能,搭建史诗级人才队伍。
晋国老大哥已经不大可能输送人才了。
吴王阖闾就只能自己去挖了!
来自楚国的伍子胥,来自齐国的孙子等人,成为吴王阖闾的助手,吴王阖闾也搭建出了是史诗级的人才队伍!
3、带头节俭,身体力行,改善风气!
吴王阖闾上位后,立刻带头节俭、身体力行、体恤人民,使“民不罢劳,死知不旷”,风气一新!
4、兴修水利,训练队伍,精造兵器,完善国防体系。
兴修水利、训练队伍,充实国力,这些都是任何霸业之人所必做的,咱不赘述了。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吴王阖闾时期吴国的铸剑水平,达到了整个青铜剑时代的顶峰!
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荀子.性恶》
”楚之为兵,天下强敌“,楚国的装备水平已经很高了,而吴国更强的装备水平则使吴国具备了破楚的保障!
内部搞好了,接下来,该考虑霸业了!
确定战略:先打谁?楚吴之间,已经打了八十年了,自然是主要敌人。
不过,北面的齐、鲁,对吴国也多有不安,关系渐渐紧张;后面的越国,更是楚国的盟友,可以直接威胁吴国的腹心!
这三个方向,都是吴国之患,究竟应从哪一个方向先动手呢?
楚国虽然是主要敌人,但是,实力雄厚,拥有广阔的纵深和复杂的地形屏障,并不容易打。
齐、鲁虽号称大国,但实力不及楚国;越国则既更弱而且是腹背之患!
因此,先对齐、鲁,或者越国动手,解决侧面威胁后,再专心对楚,符合”先弱后强“的原则!
但是,经过认真讨论,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战略。
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列传》
吴王阖闾确定:首先就对最难打的楚国动手!
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北方的齐、鲁,虽然实力弱于楚,但同样是大国!而且,人家与吴国虽然关系紧张一些了,但是毕竟与吴国素来无仇!
吴国对他们动手,既是师出无名,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而且,即使对齐、鲁取得一些胜利,也”不能居其地方,不能乘其车“,并不能获得太多实际利益!
相反,在天下眼中,齐、鲁是历史悠久的”礼义“大国,威望很高!
吴国要提升政治地位,混到中原大国的圈子里,还需要人家提携呢!
因此,对齐、鲁,只能进一步搞好关系,等到击败楚国,就能“威”之,就能让他比你更想和你搞好关系!
至于越国,也不应该急着去打!
越国虽然弱于吴,但实力相差不大,吴国如果不全力征讨就不能取胜,但如果全力进攻,后方就会被更加强大的楚国所乘!
何况,越国的经济、文化比吴国更加落后,即便战而胜之,不但能得到的实际利益不多,就连”虚名“也捞不到多少!
越国毕竟还是略逊于吴,又刚刚被吴国击败过,元气已伤,暂时不会对主动对吴国构成太大威胁!
而楚国则一心吞吴,实力雄厚,不率先解决掉楚国,则吴国始终不得安宁!
何况,伍子胥指出了楚国在内政外交上的一堆问题:民众疲惫、大臣离心、政治腐败、秩序混乱、外交孤立···这个时候不动手,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如此,战略已定:先攻楚!
先剪其羽翼既然要先攻楚,既然攻楚有着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就赶快行动呀!
吴王阖闾急于求成,时不我待!
然而,前512年,在孙子任吴将时,却劝阻了:民劳,未可,待之。
机遇是有,但是吴国还没有做好准备,不要急!
当然,对高明的人来说,所谓”待之“,绝不是消极的守株待兔,而是要运用谋略,先做好各种准备,再进行决战。
”四快一慢“,总攻的时间要慢一点,尤其是对付楚国这样的”有准备之敌“。
但是,准备要快!
吴国立刻开始了剪其羽翼的行动!
前面说到,楚国接纳了公子烛庸和掩余,他们分别在楚国的属国钟吾和徐国。
吴国遂要求两国交出公子来,毫无意外,被拒绝了!
吴国遂立刻行动,攻破两国,以武力手段解决掉了二位公子!
这一行为,有两个重大意义。
1、彻底解决了吴王阖闾的政敌,稳固了吴国。粉碎了楚国以二公子为工具搞乱吴国的企图。
2、更重要的是:吴国直接攻破两个楚国的属国,而楚国居然不做干预,这充分证明了楚国的虚弱。如此,淮河一带的小国,也不敢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楚国身上,在吴楚战争中更多倾向于吴国,或者至少保持中立!
这既是剪楚之羽翼,更是丰满吴之羽翼!
疲楚误楚之策直接大规模攻楚,条件尚不具备,但消极等待也非上策。
怎么办?
那就小规模进攻呗!
伍子胥来自楚国,了解楚国的作战方式,更知道当年晋国“三分四军”之法,遂在此基础上进行疲敌之法。
具体来说,就是把吴军分为三部。每次出动一支部队去轮番攻楚,而每次出动一部去攻打,楚国就会全军来战!如此,吴军轮番进攻,楚军每次全师来迎,疲惫不堪。
接下来,在六年的时间里,吴军连番出击,果然使楚国疲惫不堪!
当然,伍子胥之谋,可不只是“疲楚”,更是“误楚”!
每次吴军都是浅尝辄止,这就给楚军造成错觉,吴军只是骚扰而已,不敢决战!
如此,楚国在疲惫的同时,还被麻痹了!
决战的条件,成熟了!
大迂回前506年,有蔡、唐不堪楚国侵略,前来请求结盟!
两个蕞尔小国的来盟,却使吴国获得了给楚国决定性打击的机会!
这两个蕞尔小国,实力弱,本是帮不上什么忙的。但是,他们在楚国北部侧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通过与唐、蔡结盟,吴国可以从州来、居巢、钟离等要地秘密出兵,绕过大别山,由淮河经蔡进入楚,避开楚国重兵把守的正面,直接攻入楚国的腹心之地!
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史记.吴太伯世家》
孙武、伍子胥见时机成熟,遂建议发动决战!
吴王阖闾采纳其策,倾全国之兵3万余人,开始了破楚之战!
随即,吴军实施大迂回,迅速通过冥阨三关,直接穿插到了汉水东岸,攻入了楚国的腹心之地!
主动示弱,后退诱敌楚国得知吴军杀来,极为惊恐,立刻调集各军前来防御!
此时,吴军虽然掌握了主动,但仍然很危险。
毕竟,吴军虽然以大迂回出其不意地攻至楚腹心之地,反客为主,但是,楚国的军队数量毕竟远远多于吴军。
楚军沈尹戍就看出了吴军的弱点,提出方略:囊瓦率军与吴军在汉水相持,他自己率军袭吴军之后,封锁冥阨三关,切断吴军与后方联系,然后再前后夹击,必能大破吴军!
楚军很快就采纳了这个明显靠谱的方案!
既然如此,那就继续“误敌”吧!
此时,楚国囊瓦有贪功之心,决心采取冒险进攻的方略。
显然,以吴军的战斗力,要挫败楚军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如果就此挫败楚军,恰好使敌人退缩回去坚守。
于是,吴军采取后退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撤退。
楚军以为吴军怯战,遂步步紧逼,尾随吴军。
吴军一面继续后撤,一面以小部队骚扰反击。
楚军连续与吴军小规模作战,却又捞不到好处,士气低落,部队疲惫。
于是,吴军遂转入决战!
果断决战,决战决胜此时,楚军的增援部队也已经抵达,兵力强盛。
不过,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发现:楚军并不合营,而是各自立营扎寨。
由此,夫概判断:楚军诸将不和。吴军只要立刻出击,就能取胜!
阖闾谨慎,拒绝此策。
但是,夫概表示:“臣义而行,不待命”,今日我死,楚可入也!
于是,夫概率领所部5000人奋勇进攻!
楚军果然一触即溃,阵势大乱!
阖闾见状,立刻投入主力,扩大战果!
楚军大败!
吴军就如此轻易赢得了决战的胜利!
连续追击,顺利破郢以春秋时期一般的作战特点,仗打到这个时候,霸业已成,可以回师了!
但是,吴军“不讲武德”,继续做毫不停顿的追击!
楚军退至清发水时,吴军追至。
阖闾决心立刻进攻,夫概反对:困兽犹斗呀!现在去进攻,他们必然拼死反抗!我们让敌人先逃过去一部分人,这样后面的人也没有斗志,“半济而后可击也”!
于是,吴军遂采取“半济而击”之法,再次重创楚军!
随即,吴军继续追击,连战连胜!
此时,沈尹戍率领的楚军赶回来了!
狭路相逢,吴军与楚军进行了整个伐楚之战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虽然激烈,但实际上吴军已经牢牢掌握了主动,士气旺盛,因此死战而胜,大破楚军!
如此,楚军主力全线崩溃,再无力进行实质性的抵抗了!
吴军长驱直入,五战五胜,终于攻入了郢!
如此,吴国取得了伐楚之战的里程碑式胜利!
吴国的霸业,成了!
在吴伐楚的作战中,吴国在战略布局、战役指挥上,皆有创造性发挥!
尽管吴国后来因为各种失误,还是退出了楚国,伐楚之战不能称为完胜,但是,伍子胥、孙武、夫概等人表现出的创造性智慧,始终是军事史上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落后的吴国,能破楚国。
后来,“三千越甲可吞吴”,更加落后的越国又灭掉了吴国。
弱者、落后者,通过精心的努力,也可以击败强大的对手,实现惊人的霸业!
今天的年轻人,又何必感叹“阶层固化”,早早躺平呢?
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