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OR偏爱李广VS卫青,司马迁厚此薄彼吗?

平民历史 2024-06-05 08:56:4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的典故,大多数人会倾向于李广,孰不知其中包括民族英雄卫青。

王昌龄创作《出塞》,并未料到后世会因此争议不绝。然而,争议的肇始者并非王昌龄,其源头追朔到司马迁编写的《史记》。

相对于《李将军列传》,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文字过于平淡,既无人物描写,也无英勇事迹。所以,后世认为司马迁厚此薄彼埋没了民族英雄……

01

但凡读过《史记》,皆以为司马迁偏爱李广,而对卫青心存偏见,主要证据有以下几条:

第一,传记排序。《李将军列传》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前,而李广无论从官职,还是战功都难与卫青媲美,所以不应当排在卫青之前。

第二,出身境遇。李广则出身将相世家,“世世受射。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而司马迁对卫青的卑微出身毫无隐晦,“人奴之生”——生母为平阳侯府女奴;且还是私通所生的“野种”。

第三,同情弱者。李广近五十年戎马生涯,“与匈奴大小起七十余战”,到死未能立功封侯。卫青出征匈奴七战七捷,“斩捕首虏五万余级”,父子受封“一万五千七百户”。

第四,传记写作。李广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透露着敬畏,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卫青则是平铺直叙,除了出身之外,就是七次出征战绩以及十三位将军。

第五,李广之死。元狩四年(即前119年),卫青与李广围攻单于,李广绕路围剿单于,行军途中迷失方向未能如期会师,导致单于逃脱卫青陷入困境。事后,卫青问责,李广不堪受辱自杀而亡。

对于李广之死,李敢“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霍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李敢因报复卫青而死,这更增加了卫青害死李广的嫌疑。

所以,对李广颇多溢美之词,而对卫青平铺直叙,顺理成章被认为司马迁心存偏见了。

02

王昌龄用典“龙城飞将”,被误读为仰慕“飞将军”李广,孰不知“龙城”却是卫青首次大捷所在地。

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元光五年(即前130年),四路大军,每路一万骑兵出击匈奴。卫青首次出征,从上谷出发。“青至龙城,斩首虏数百”——卫青直捣匈奴圣地龙城,并斩杀俘虏数百人。

参照《匈奴列传》,卫青战胜“得胡首虏七百人”——斩首、俘虏仅七百人。相比其他三路大军,卫青堪称“大捷”。

“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余人”——公孙敖被匈奴战败,且损失了七千骑兵;“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贺无功而返;“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而匈奴生得广”,李广运气最差,不仅被打败,还成了俘虏。幸亏李广机智勇猛,“后得亡归”。在此次逃亡中,李广赢得“飞将军”雅号。

“龙城大捷”,在《韩长孺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均有提及,而“飞将军”经历却仅出现在《李将军列传》。若司马迁对卫青心存偏见,又何必多次重复?

所以,“龙城飞将”是指卫青与李广,一胜一败。而王昌龄所谓“不教胡马度阴山”,岂能寄希望于战败的李广阻击“胡马”?

03

俗话说:“不知其人,视其友”——若不了解他为人如何,看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在《史记》中,卫青的朋友圈太广泛了——沾亲带故:如汉武帝(姐夫)、公孙贺(姐夫)、霍去病(外甥);门客发迹:像主父偃、田仁、任安、义纵等;属下将领:像韩安国、李广、李息、李蔡、李沮、苏建、赵信、赵食其、曹襄、韩说、张次公等等。

上述人物颇有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与卫青关系亲近,似乎难以客观评价。像赵禹、汲黯、淮南王刘安等,与卫青同朝为臣,他们评价卫青比亲朋更客观一些。

以汲黯、淮南王刘安为例。

淮南王刘安是刘长之子,而刘长则是刘邦的儿子。刘安对刘长之死耿耿于怀,谋反案大概由此种下的恶因。

刘安两个儿子,太子迁和“孽子不害”。刘不害之子刘建对叔父刘迁和爷爷刘安心存怨恨,刘迁不把刘不害当作兄弟看,刘安不执行“推恩令”分地给刘不害。

前123年,淮南国祸起萧墙。

汉武帝派中尉往淮南调查刘迁,刘迁建议刘安杀掉中尉举兵谋反。中尉在淮南和颜悦色地询问了几个问题,刘安见无性命之忧,就放弃了刺杀中尉和谋反计划。

“建具知太子之谋欲杀汉中尉”——刘建详知刘迁意欲除掉中尉的计划。“即使所善寿春庄芷以元朔六年上书于天子”——于是就派交好的寿春人庄芷于前123年上书奏禀汉武帝。

汉武帝将此案交下放给廷尉,廷尉又转交给河南郡。

04

“河南治建,辞连淮南太子及党与”——经河南郡审理刘建,讼词中牵连出太子刘迁及其党羽。

刘安担心受牵连,准备起兵造反。

刘安与谋士伍被密谋,提了三个问题:其一,朝廷稳定还是混乱;其二,怎么看待卫青此人;其三,吴楚起兵对还是错。

刘安所担忧,卫青独占其一足见影响!

“山东即有兵,汉必使大将军将而制山东,公以为大将军何如人也?”刘安所问“大将军”即卫青。

伍被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转述了“被所善(交好)者黄义”之言。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跟随卫青出征匈奴,既有事实依据,又是切身体会。

“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飞,材干绝人。”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

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渡河,乃渡。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

虽古之名将弗过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通过黄义所说,伍被认为卫青武艺高强,曾多次率兵征战,非常通晓军事,若率兵平叛无人能抵挡。从长安出使归来曹梁也说过,卫青军令严明,爱兵如子。

所以,伍被感慨道,“虽古之名将弗过也!”

卫青可与古代名将媲美,孙武、白起、司马穰苴等等。这评价足够了。相比司马迁讲述李广的事迹,第三者评价更客观、更可信!

05

“淮南王谋反,惮黯”——汲黯同样是刘安所忌惮的人。“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汲黯此人喜欢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诱惑他。至于说服丞相公孙弘,那就像打开器物的盖子,摇落几片落叶一样简单。

诤臣是一面镜子。

汲黯秉性傲慢,品行高洁,少有世俗礼仪,喜欢直言规谏。有时候,汉武帝都被他怼的颜面尽失,恨不得拖出去砍了。

汲黯与卫青也有交集,通过《汲黯列传》了解卫青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大将军青既益贵,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卫青出征匈奴战功赫赫而姐姐卫子夫又是皇后,所以身份自然越来越尊贵,但是汲黯并未像其他人“屈尊献媚”,与卫青平等礼节相见。

因此有人就劝汲黯说,“皇帝想要群臣都屈降于大将军,其他人都行跪拜之礼,您见了他不能只作揖。”

汲黯却反驳道,“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汲黯言外之意,卫青会根据行礼的方式决定如何对待客人吗。

“大将军闻,愈贤黯”——卫青听闻此话,更认定汲黯贤能,也更加尊重汲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多次向汲黯请教大事。

“遇黯过于平生”——卫青对汲黯的亲切程度超过平生交往的所有人。这正好互应了黄义所说卫青“遇士大夫有礼”。

结束语:

杨照在《史记的读法》中说过,“今天针对《史记》发出的种种疑问,似乎司马迁早在写作之时,就在文章之中或文章之间准备好了给我们的回应。”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卫将军骠骑列传》,对卫青是不是会有一个全新认识呢?《卫将军骠骑列传》平铺直叙并不影响卫青形象,散落在其他文章的观点才是司马迁对卫青的认同。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