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赞美楚庄王,仁义之举均为政治智慧

平民历史 2024-09-12 07:39:51

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孔子

孔子赞美楚庄王的德行,楚庄王真可谓贤德!轻视千乘之国而看重一句有益之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了楚庄王多例仁义之举,明显有别于他先祖随意征伐,还耍流氓说道“我蛮夷也”。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其中宋襄公以“仁义”著称列于五霸争议颇多,然而单就“仁义”而言,楚庄王似乎并不逊色于宋襄公。

从让人夷鄙的无赖嘴脸,到谦恭仁厚的正义君子,司马迁格外偏爱楚庄王。在《周本纪》中明显证据:“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十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已而复之。十六年,楚庄王卒。”

从司马迁记录来看,此处根本不像是为周定王写史,除了此条“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简王夷立”明确了周定王在位二十一年,其他各条史事都是关于楚庄王的。

司马迁为何偏爱楚庄王呢?从《郑世家》、《楚世家》、《晋世家》、《宋世家》、《陈杞世家》及《滑稽列传》找找答案。

清理官场与从谏如流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楚庄王继位前三年,既不理朝政也未颁发任何政令,夜以继日地吃喝玩乐。不仅如此,楚庄王甚至下令“谁敢劝谏杀无赦”。

然而,总有人站出来,“伍举入谏”。伍举是伍子胥的爷爷。伍举的劝谏很奇特,既没有讲玩物丧志误国,也没有说酒色过度有损健康,而是让楚庄王猜谜语——

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史记·楚世家》

这便是妇孺皆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故事。

楚庄王听罢伍举的谜语似乎有所醒悟,“举退矣,吾知之矣”——伍举退下吧,本王知道了。司马迁并未说明楚庄王知道了什么。

“居数月,淫益甚”——然而数月之后,楚庄王更加放肆了。大夫苏从也无法容忍了,“乃入谏”。

“于是乃罢淫乐,听政”——苏从劝谏后,楚庄王结束淫乐,开始处理政务。

楚庄王“一鸣惊人”之举便是清洗官场:“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杀掉了几百个人,同时提拔了几百人。其中,“任伍举、苏从以政”——放权伍举、苏从处理政事。

而“一飞冲天”也有结果:“国人大说”——国都百姓个个拍手称赞;“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当年灭掉庸国,六年攻打宋国,并缴获了五百辆战车。

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以吃喝玩乐为幌子,暗中辨识忠奸善恶,清理整顿官场,从而为楚国强盛奠定了基础。

在《滑稽列传》中,司马迁通过优孟“葬马”侧面讲述了楚庄王从谏如流的故事,即使是“楚之乐人”的批评也能接受。又通过楚相孙叔敖的故事,反映了楚庄王在位期间官场清廉,“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

问鼎中原与退兵修德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楚庄王八年,楚兵攻打盘踞在陆浑(今洛阳西南)的戎狄,顺势推进驻扎在周天子都城洛阳附近,在那里耀武扬威搞了次军事阅兵。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周定王刚即位,清楚楚庄王来者不善,于是派贵族王孙满出城劳军。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王孙满来到楚营,楚庄王直截了当地问九鼎有多重?九鼎为大禹所铸,乃是周朝传国之宝,历代将其视为天子权力的象征。楚庄王打听九鼎的重量,其实是觊觎天子之位。

王孙满回怼楚庄王:“在德不在鼎”。言外之意,国之盛衰在于是否实行德政,与是否拥有鼎无关。

楚庄王大概是未能听出王孙满的话外音,于是继续挑衅,“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你保护不了九鼎。楚国只要折断剑尖就可以铸造九鼎。楚庄王无非炫耀军力雄厚!

“呜呼”!

“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楚世家》

王孙满不得不跟楚庄王这个“蛮夷”讲解历史,大禹有德以九州贡金铸九鼎,所以归夏朝所有;夏朝失德,鼎便为商朝所有;商朝失德,鼎又归了大周。

德行若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如今,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未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对于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庄王似乎有所顿悟,“楚王乃归”——楚庄王罢兵南下回楚。

这次“问鼎中原”是楚庄王一生中的转折,从后来楚国屡次用兵来看,或许楚庄王在努力“修德”。

以义伐陈与一言复国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楚庄王十六年,楚国打着诛杀夏徵舒的旗号“率诸侯”讨伐陈国。司马迁随后解释具体原因,“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那么,陈国大夫夏徵舒为何弑君作乱呢?

这事又牵扯到他妈妈——夏姬的丑闻。陈灵公以及大夫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君臣三人都跟夏姬有一腿。对于“多人运动”这种丑事,陈灵公这三块货不仅不知收敛反而肆无忌惮,竟在朝堂之上摆弄夏姬的内衣。

有一次,三人相聚在夏徵舒家喝酒。酒后,陈灵公开玩笑说,“夏徵舒长得像你们二位。”两大夫竟厚颜无耻地回答说,“长得也像你。”夏徵舒对此愤怒不已,所以射死了陈灵公。

陈灵公太子逃亡晋国,夏徵舒自立为君。“孔宁、仪行父皆奔楚”,楚庄王获知消息,认为这是进军中原的好时机,因为这是攻打陈国最好的借口。

“已破陈,即县之”——楚庄王打败了陈国,就把当成了楚国的郡县。“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众臣子纷纷向楚庄王祝贺,唯独刚从齐国出使归来的申叔时没有表示。

楚庄王感觉奇怪了,就问申叔时咋回事?

申叔时从“鄙语”切入,类似于俗语人尽皆知的事,然后表达出自己不祝贺的原因——

“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史记·楚世家》

大王是因为陈国内乱(夏徵舒弑君)才率领诸侯讨伐是有理的,现在却贪婪土地而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今后大王还怎么号令天下呢?

“何以复令于天下”,这可能是楚庄王最在乎的。于是,“庄王乃复国陈后”——楚庄王从晋国将陈灵公太子迎接回来,恢复了陈国。

“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孔子在读历史时看到楚国恢复陈国主权一段时说:“楚庄王真可谓贤德。轻视千乘之国而看重一句有益之言。”

打服郑国与联手抗晋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十七年春,楚庄王率军包围了郑国国都,仅用三个月就攻克了。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楚庄王从皇门进入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牵着羊迎接。“肉袒牵羊”,根据《史记集解》此行为表示完全臣服,甘愿做奴隶。从《郑世家》中记录来看,楚庄王出兵郑国是因为郑晋结盟,“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

其实,郑楚恩怨由来已久。仅郑襄公继位以来,“元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五年,楚复伐郑”。郑襄公元年、五年分别为楚庄王九年、十三年,而在《楚世家》当年两条记录却与郑国无关:“九年,相若敖氏……十三年,灭舒。”

司马迁隐去了这两次攻打郑国。

每隔四五年就敲打一次,郑襄公被楚国打怕了,言辞卑微跪地求饶。所以,楚庄王驳回了群臣灭郑诉求,“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我们讨伐不驯服的国君。如今郑襄公已经臣服,还有什么要求的呢?

对比楚庄王所说发现此时征伐,不以灭国占地为主,而是以打促和,结成联盟巩固自己的势力。说完,楚庄王亲自举起军旗,左右指挥军队,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答应与郑国讲和。

“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六月,晋国前来救援郑国,与楚国大战。最终楚国获得胜利,关键在于“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郑国反而掉头帮助楚国,在黄河岸边联手战败前来救援自己的晋军。“遂至衡雍而归”——楚军一直打到了晋国衡雍。

此次楚国获胜根本在于楚庄王认清了局势,如果灭了郑国,或许会被郑晋反杀。这印证了王孙满所说“修德”,上天才会赐福。

围困宋国与因诚罢兵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二十年,楚庄王又包围了宋国国都,因为宋国杀掉了楚国使臣。

“楚使过宋,宋前有仇,执楚使”,在《宋世家》解释了原因,楚国使臣从宋国穿过,宋因与楚旧仇扣押了楚国使臣。

旧仇源于十年前,即楚庄王九年,宋文公四年,郑国打败了宋国,俘虏了宋国将军华元。郑国攻打宋国,据说楚国是幕后主使。

宋国、郑国处于秦、晋、楚强国之间,像墙头草一样经常“朝秦暮楚”。他们哪里有资格仇恨别人?然而,宋文公却吃了熊心豹子胆,报仇的后果很严重。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从宋文公十六年九月到次年二月,在长达五个月包围中,宋都城内粮食吃尽,人们互换亲骨肉而食,拆了人骨当柴烧。

危急时刻,“宋华元出告以情”——宋国将军华元趁夜翻出城外向楚庄王透露了实情。

“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楚庄王称赞华元,“此人是君子啊!”于是撤军离去。

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史记·宋世家》

而在《宋世家》揭露了隐情,楚庄王不仅是因为华元诚实而撤军,还重要的是楚军也只剩下两天的军粮。也就是说再坚持两天,楚军也会进入断粮的境界,必然会军心涣散。

宋楚之战毕竟持续了五个月,也许楚军“余粮二日”带有吹牛的成分,更何况晋国环伺周围,虎视眈眈。楚军一旦陷入战争泥沼,必将遭晋宋联合攻击。

从灭陈复国到与郑、宋和解,楚庄王对局势的清醒判断,却被司马迁描述成一个重诚重信之人,而这些“义举”大概是受王孙满“修德”教育的结果。

重信然诺与义释解扬

楚庄公重信然诺,司马迁在《郑世家》又补充了一段义释解扬的故事。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郑襄公十一年(即楚庄王二十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告难求援。

三年前,即郑襄公八年(楚庄王十七年),楚军打服了郑国,郑国反叛晋国而与楚国结盟。当时,晋军曾前往救援反遭郑楚联手挫败。“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郑襄公十年,也就是时隔两年,晋国又出兵报复郑国。

对于此次楚国攻打宋国,晋景公打算出兵救援,但遭到大臣一致反对,毕竟与楚国开战胜算不高。

于是晋国找到了一位壮士,是霍国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晋景公派解扬欺骗楚国,劝告宋国坚守毋降,以此拖垮楚军。

“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当解扬从郑国穿越时,被郑国逮捕了并献给了楚庄王。当时,郑与楚联盟。

“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楚庄王重赏解扬并与他约定,让他违反晋国命令催促宋国投降。“三要乃许”——多次威胁下解扬勉强答应。

“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解扬登上了楚军的楼车,向宋军喊话。宋国被楚军重重包围,解扬要向宋军喊话只能借助楚国楼车。而郑国逮捕并押送以及借助楚国楼车,这都是解扬的谋划。

“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登上楼车,解扬违背了与楚庄王的约定,劝说宋军坚守待援。

“楚庄王大怒,将杀之。”

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史记·郑世家》

解扬轻松说道:“国君制定命令是道义,臣子执行命令是信用。我接受命令执行任务,宁死也不会放弃。”

楚庄王反问:“你对我的信用又在哪儿呢?”“答应你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解扬将要受刑时,回头对楚军说:“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

在臣子劝谏后,楚庄王赦免了解扬。解扬回到晋国,晋景公授予他上卿。

结束语:

“二十三年,庄王卒,子共王审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91),楚庄王去世,其子共王审即位。

楚庄王赦免解扬好像对重信然诺之人的褒奖。而孔子在赞美楚庄王贤德时,并未评价这件事的起因,也没有评价陈灵公的是非。

在《左传》中楚国君王被贬称为“楚子”,而《楚世家》中历任楚王均是野蛮、无赖的形象,而楚庄王则是唯一一个正面形象示人的国君。

司马迁如此偏爱楚庄王,沉迷酒色被描述成韬光养晦,洞察局势;每次征伐均有正当理由,而非“我蛮夷也”胡搅蛮缠;即使退兵也不输阵势,而是因为尊崇仁义、诚信……

0 阅读:9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