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乃祖,兹有乃孙”,看完家谱,你会发现苏东坡天真豁达的原因

知一大人 2022-06-23 17:52:55

唐朝时候,有一次考试,一位考生走出考场,突然仰天感慨:

完了完了,这次主考官死定了。

其他考生十分疑惑:不能啊,刚才还见主考官神采奕奕,难道得了急症?

于是有人追问:主考官为啥要死了?

那位考生甩过一个不屑的眼神:

一会他评卷子,看到我的文章,一定会羞愧而死。

这位考生叫杜审言,狂的没边。

很久以后,他孙子写诗说:吾祖诗冠古。

我爷爷写诗,那是把古人都要甩出好几条街。

这孙子叫杜甫,也狂得很。

但他属于“闷狂”,类似于“低调是最奢华的炫耀”。

杜甫写诗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大家一看,哇,老杜鼓励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结果呢,老杜这句诗不是鼓励别人,而是介绍自己——

哥儿们诗歌写得好,那是因为读书多。

就是这么狂。

从这里看,人类性格中的疏狂豁达或许是能遗传的。

那么,让人喜欢了几百年的苏东坡,他那么鲜活有趣,豁达从容。

这,会不会是遗传自他的爷爷呢?

看完苏东坡的家谱才发现——

那必须是啊。

一、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苏轼的爸爸苏洵曾写过一篇《苏氏族谱引》,其中就说:

唐朝时的苏味道担任眉州刺史,结果死在任上,他的一个儿子就留在眉山。

这就是眉山苏氏的由来。

到了苏洵的祖父时,也就是苏轼的曾祖苏杲(gǎo),他生了九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活了下来。

这就是苏东坡的爷爷苏序。

据说,苏杲去世时,妻子拉住他的手,急切追问:我们孤儿寡母的,你就不把孩子托付给兄弟吗?

苏杲有五个兄弟,按照常理,他是可以请求自己兄弟对自己的遗孤有所照拂。

结果,苏杲奄奄一息说道:

孩子如果有出息,即便不是我的兄弟,也会亲近他;如果他没出息,就是我的亲兄弟,也会扔下他不管的。

通透如斯。

我们总认为豁达就是没心没肺,对什么都不在乎。

其实 ,真正的豁达,是看透世态人情之后的沉静与慈悲。

从这里就能看出,在苏东坡的曾祖父身上,就已经有了这种通透和豁达。

这种性格遗传到了苏东坡的爷爷苏序身上。

苏序排行第七,也被称为“苏老七”。

或许是因为他是兄弟九人中唯一存活下的那一个,所以在他身上,似乎有一种先天的乐观。

——那肯定乐观,自己亲眼见了八个兄弟夭折,能活下来,就是莫大的幸福。

生死之外无大事,那还有什么能阻挡他的率性洒脱!

二、有这样的爷爷,才有这样的孙子

司马光在给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写墓志铭时,写到18岁的程夫人嫁给同岁的苏洵。

当时的情形是——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程家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贵人家,而苏家“极贫”——不是一般的贫。

为什么程夫人还会嫁给苏洵呢?

或许,程夫人嫁的不是苏家的条件,而是苏家的家风。

彼时,苏家的家风是乐善好施,耕读传家。

苏轼的爷爷苏序,不仅继承了自己父亲的豁达,还有他的纯善。

在苏洵的记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遭逢凶年的时候,苏序卖掉一些田地去接济挨饿的穷人。

等到丰年的时候,大家拿了粮食和钱财要还给他,结果他拒不接受:

我卖掉它们自然有它的道理,并不是因为你们。

大家发现了吗,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读到苏老爷子身上一种很独特的品质。

首先,他是“施恩不望报”。

曾经有人问:怎样才能保持“助人为乐”的快乐?

最好的一个回答是——做了好事马上忘掉。

苏老爷子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所以他不接受别人的回报。

在他这种行为下,隐藏的,其实是一种平等心。

这是很难得的品质。

苏洵对自己父亲的印象是:

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

生性简单,没有架子,喜欢与人交往,无论高低贵贱都相处甚欢。

从这里我们就能发现,原来后来苏东坡结交好友的态度,和他的爷爷出奇的一致。

苏东坡写诗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

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

苏洵在文章中还讲了一件事:

自己的父亲苏序见到士大夫非常恭顺礼敬,起初大家都以为他这是谄媚,但是后来,大家见他见了乡村野老也是这样,这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有平等心的人。

因为有了平等心,所以苏序对很多人和事,都没有分别心——

不因为你是高官显贵就对你阿谀逢迎,也不因为你是乡村野老就对你横眉冷对。

这样的人生,会因平顺而和乐。

因为他不会对人和事做出无妄的评判。

这一点,同样被放到对待儿子苏洵的态度上。

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和苏洵。

老大、老二读书很棒,是出了名的学霸,尤其是老二,在24岁就考中了进士。

结果,老三苏洵从小就对读书没什么兴趣。

他喜欢四处游历,散文写得不错,无奈当时考试不考散文。

对此,苏序坦然接受,平等对待,从来没有因为苏洵学习不好而对他冷嘲热讽。

甚至,当时的苏洵老大不小了还是四处交游,邻居都看不惯了,他们来找老苏告状。

结果,苏序只说了一句:吾儿当忧其不学耶?

我的儿子会是一个让人担心他不学习的人吗?

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啊。

要有多大的平等心,才能放下对儿子的那种期待,不干涉、不评价,只给予他巨大的空间,等待他的成长。

时至今日,相信也没有多少父母能做到。

我们宁愿相信别人的劝说,也不肯相信自己的孩子有着巨大的潜力。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苏洵到了27岁,自己的儿子苏轼出生,这才发奋读书。

他的议论散文如行云流水,引领一时。

而且,他后来又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学习。

最终,这父子三人成了“唐宋八大家”里唯一的“一门三父子”。

除了对比自己地位低和自己的儿子怀有平等心,苏序应对上级和权威,亦是如此。

据说,当年二儿子苏涣高中进士,送信的官员赶来报喜。

他带着官府官帽、上朝用的笏板匆匆赶来。

结果发现苏老爷子没在家。

这样的大好事,不是应该拖家带口,悬灯挂彩出来迎接吗?

这老头儿咋还不在家?

送信官员一问,原来苏老爷子骑着毛驴到郊外喝酒去了。

官员将东西送到,苏序打开文书一看:嘿,小二子中举了,好事儿,那得浮一大白。

喝完酒,老头儿一看手中没吃完的牛肉,随手用官服一包,扔进了驴背上的布袋里。

当苏序骑着毛驴回城,眉州城里都炸了锅:

这当爹的不着调啊,儿子中了进士,他还喝完酒,不急不慢地骑着毛驴回来。

这一点,像不像后来苏轼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人生的机遇,无喜无悲,悠然从容。

有人说,有乃祖,兹有乃孙——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这样的爷爷,才会有这样的孙子。

如此看来,果然如此。

三、苏东坡的豁达

有人说,苏序的豁达与平等心,就是:对上不谄媚,对下不孤傲。

后来到了苏东坡,这种精神依旧被传承着。

如果我们来深究苏东坡的豁达,这种豁达的来源,其实是一种富足感。

他不匮乏。

他知道自己是足够充盈的,所以才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所以他能安住和满足于当下。

他不再从外界来乞求获得什么。

所以他就有了遗世独立的飘逸。

这种富足感,并不是苏东坡自己所具备,而是苏家几代人的积累和传承。

这更像是祖祖辈辈以身作则活出来的品质。

因为这种品质,最终汇聚成了苏东坡。

我们说:千年一东坡。

苏东坡的光彩,的确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2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