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指到北京寻找发展机遇抑或已经找到“饭碗”,但一无住房、二无户口,尚末在京城“扎根”的人。其实北京历来就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漂现象”在清末民初就开始了。
清末民初,北京前门大栅栏和天桥一带商业繁华,也是茶楼酒肆、三教九流汇聚之处,自然成为打擂、卖艺、说书、唱曲的理想场所,所谓“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大批民间艺人从天南海北漂到此“撂地儿”表演,建国后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候宝林,郭全宝、白全福、常贵田、张少杰和“评剧皇后”白玉霜、新风價等人,都属“北漂”成功的典范。
而众多革命家,如康有为,陈独秀、李大钊等等,也都是“北漂”的成功典范。“北漂〞成功者中还有一名毛泽东的湖南老乡,大作家沈从文。1923年夏秋之交,正在当兵、爱好文学的沈从文从湖南
凤凰县来北京求学,参加燕京大学两年制国文班人学考试,但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高考”失利,只得了零分。主考官心肠软,将两元报考费退还了他。幸运的沈从文更得到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郁达夫等多位北大教授的无私援助,得以在北大旁听。当时沈从文住在北京大学红楼附近的银闸胡同公寓,这里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北漂族”。21岁的沈从文在此结识了冯至、黎锦明、陈翔鹤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他们互相切磋、鼓励,做着美好的“作家梦”。1925年10月21日,《晨报•副刊》终于刊出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天是这样过的》。原来,刚从欧洲归国的诗人徐志摩当了编辑,徐志摩慧眼识珠,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沈从文。当月的《晨报•副刊》竞接连发了沈从文三篇稿子,徐志摩还为沈从文的一篇散文加了褒奖的“编者按”,令沈从文受龙若惊。
说起“北漂”成功的艺术家,就不能不提国画大师齐白石了。1920年,57岁的齐白石背井离乡独闯北京,成为史上最年长的“北漂”。他以为凭借自己的绘画技术不难在北京谋生,但其画作却无人问津。陷人困境的齐白石痛苦反思,始懂得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于是彻底否定自己的画法。他身居破庙日夜苦练,师法徐渭、朱有,石涛,吴昌硕等大家,终使“衰年变法”成功,画技日臻完美。
1926年,齐白石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1931年,67岁的齐白石在北京买了房子,正式在京落户。
如今齐白石虽已群世半个多世纪,却稳居当今收藏市场最炙手可热的地位。毋庸说,如果当年齐白石没有“北漂”,是很难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